第240章 考察余家村


明明卷宗如此记载,为何百姓都说交的是三成?

  百姓不会说谎,那只有县衙的官员有问题。

  恰巧那两年也是苏立方任职期内,这样的暴政只能是他一手遮天!

  许少博越想越气,苏立方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如此手段收敛民脂民膏,以百姓血肉为食,实在是罪大恶极!

  努力平复了心中的愤怒,许少博转头问安胜:“当初涨赋税,可出告示了?”

  当年安胜只是小小的门房,这些公务他是不清楚的。

  但三成赋税在当年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动荡,只不过那个时候老百姓都吃不饱,哪里有能力与官府对抗?

  就算是不曾发生旱灾这些事,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与官府抗衡。

  “回大人,当年确有此事。”安胜回答道。

  许少博心头一沉,这可是假传圣旨,是要被砍头的!

  如今苏立方被调到燕门府这么偏远的地方,看似升迁,实则却不是。

  想到这一点,许少博突然悟了,或许苏立方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没人知道。

  最起码,景亲王是知道的。

  许少博的猜测方向错了,但也算误打误撞。

  现在眼前棘手的事情又增加了一个。

  被苏立方搜刮的赋税,是必须归还给百姓的。

  同时,种植新作物也是需要进行的。

  思来想去,许少博还是决定隐瞒苏立方谎报三成赋税的事情。

  但同时还需要从另一个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苛收赋税三成两年,按朝廷的意思本来是打算这两年免赋税的。

  又按朝廷律法的两成赋税来算,那至少要免除三年的赋税,才能把之前苛收的补给百姓。

  现在又说开荒可以免除两年的赋税,这样加起来就是五年。

  许少博眉头沉重,五年时间太长了,且还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去免除整整五年的赋税。

  想到这里,许少博轻咳两声说道:“开荒种植新作物这件事很重要,也是本官上任以来会大力支持的事,免赋税是真的,新作物的情况也是真的,若有人质疑,大可前去城外的余家村打听情况。”

  “余家村的余家二房前年开荒百余亩荒地,种植了新作物,收获颇丰,他们家成功后,又带领了全村人种植,如今村里家家户户虽不说大富大贵,但兜里不缺钱,家里不缺粮,且都盖了新房的。”

  “这告示确实没什么说服力,本官若是你们,第一反应自然也是不信的,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眼看见的总归不是假的吧?”

  “若有感兴趣的百姓,那就费一脚力,去余家村看看,看看那百亩良田,然后再做选择如何?”

  许少博话毕,现场一片安静。

  他的建议让本就有想法的人,更加坚定,让原本不看好的人,变得蠢蠢欲动。

  没过多久,百姓才开始议论纷纷。

  “县令大人说的好像有道理啊!”

  “眼见为实,咱们不如跑一趟看看?”

  “我有亲戚就是余家村的,他们村里这两年好像确实不错!”

  “没错,我们村里也有个姑娘嫁到余家村的,这两年回娘家拿的东西可不少,往年哪有这么红火?”

  “哇,那听你们这么说,那余家村还真有些不一样啊!”

  “大家伙儿谁去?算我一个!”

  “也算我一个,我听县令大人的,眼见为实,去瞅瞅就知道了!”

  “我就不去了,我听县令大人的,这就回家组织人去开荒!”

  ……

  看着众人慢慢改变了主意,许少博也一阵欣慰。

  “诸位!”

  “想去余家村的,一定要结伴而行,早去早回,注意安全!”

  “不去余家村的,想直接开荒的,就过来登记一下,到时候好给大家分种子。”

  “不管是哪种,一定都要考虑好,知道吗?”

  现场的众人快速分三队,一队前往余家村,一队等着登记,剩下一队则还在观望。

  见此情况,许少博也不急。

  新作物的推广势在必行,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慢慢来吧!

  另一边,余林几人前脚刚到家,隔了没有半个时辰,村里就来了不少陌生人。

  余家村的村民都提前被打过招呼,所以来了陌生人他们也不怕,反而上前主动搭话。

  余家二房听说以后,余林兄弟三人主动前往自家田里。

  现在正值红薯移栽的时间,一簇簇绿油油的小苗被均匀的移栽至田地里。

  二房田地多,村里也有不少人过来帮忙。

  现在已经移栽了一大半,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看着很是养眼。

  “这是啥?咋从来没见过。”有人瞪大眼睛,指着地里的红薯苗。

  有人立马接话:“你笨呀!这肯定是告示上写的那些新作物!这叶子我们都没见过,还能是啥?”

  有余家村的村民解释道:“没错,这确实是新作物,这是红薯苗,生长时间三个月左右,果实长在土里,收获的时候,需要把它们从土地挖出来。”

  常见的农作物,比如水稻,麦子都是抽穗,果实长在土地上面,这种土里结果的农作物还是第一次见。

  “长土里,那不全是土,还能吃吗?”有人发出疑问。

  立马有余家村的村民回应道:“当然可以,果实长在土里,肯定会沾染上泥土,吃的时候清洗干净就好了。”

  “土豆也是这样的,这两种都是产量极高,且不用吃很多就能吃饱的食物,保存得当,能存放很久,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菜,甚至还能做零嘴!”

  余家村的百姓说起新作物满满都是自信和自豪。

  这让来考察的其他百姓也心生向往。

  “那个土豆也是这红薯苗长出来的吗?”

  “那可不是,这俩是两种农作物,是不一样的,土豆要十一月播种,第二年三月收获。”

  此话一出,立马震惊了其他村的人。

  “什么?土豆也能过冬?”

  在他们的认知里,小麦能熬过冬天,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如今又有一种能过冬的农作物,简直是巨大的惊喜。

  “算我一个!我家要种这些新作物!”有人当即决定。


  (https://www.bsl88.cc/xs/3723587/1111089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