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年代快穿:女配的肆意人生在线 > 第214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18)

第214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18)


徐广生问她:“你家里现在有多少棵树?”

  “好多,数不清。”

  “都有什么呀?”

  “苹果,梨,柿子,山楂。”

  “那我领两棵苹果树吧,种我家院里。我帮你照看着,等结了果,给我吃几个苹果就行。”

  宁安很大方:“都给你。”

  “那怎么行,我也就是提供个地方,帮你照看一下,浇浇水、施施肥……嘿,那还真就是我种的树!这样,咱俩一人一半。”

  “好。”

  她又跟徐建功说:“在大队部种几棵。”

  “种吧种吧,我们给你看着。”

  广播播出之后,宁安陆续收到了一些种子,她带到大队部,直接指挥徐广生挖土,在大队部种了下来。

  她家连育苗的地方都没有了。

  这批种子也在七天之后发芽。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小苗就被分了出去。

  宁安隔三差五到各家去巡视一遍,给它们输送点木系异能。

  在大家看来,就是小朋友碰碰小苗的叶子,嘴里念念有词:“小树小树快长大,来年结个大果子。”

  谁看了不说声异想天开呢。

  没人真的相信她能种成功,所以,第一年领了小苗回去种的,都是徐家的亲戚、熟人、邻居,举手之劳哄孩子,同时也抱着那么一点点期待,万一种成了呢?

  种成是肯定能种成的,而且还会变异。

  比如苹果,她种的是普通的嘎啦苹果,但是小桔子都帮她替换成了个大汁多味美的品种。

  这是1978年4月,徐家屯果树种植产业发展的起点。

  这一年,徽省迎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农田布满裂缝,土地撂荒,农民外出乞讨者不计其数。

  11月24日晚,在一间茅草屋内,18名村民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一纸契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包干”第一年,这个小村子就迎来了丰收。“我们干了一年够吃5年的。家家都收那么多粮食,有的家里放不下,粮食都放在外面。”

  改革之风迅速吹到了全国各地。

  1980年5月,国家领导人对包产到户给予明确肯定。

  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关于农村改革的第一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徐家屯是跟风比较快的。1979年秋收之后,大队就将土地、耕牛和农具,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

  在这之前,村里的知青全都走了。包括王志。他这次是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走的。

  宁安家里只有三口人,分到的田地她爸一个人就能搞定。

  她奶在家里搞牲畜养殖,扩张了猪圈和鸡窝,一共养了五头猪和二十几只鸡,还买来一头小牛犊,盖了个牛棚,把牛养在里面。

  每天要打扫猪圈和牛棚,把粪便清理出来,再给它们垫上干净的土,还要清扫鸡窝,给它们垫点干草,不用下地了,但是活也不少。

  宁安在1979年就直接去上一年级了,那时候,她5岁,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

  她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完全不用周秀云操心。而且她的成绩非常好,好到让周秀云和徐佑军心里都升腾起了希望,这个孩子一定会走出农村,到城里去生活,他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给她提供更好的条件。

  1980年,宁安种下的果树第一次挂果,当年帮她种果树的人家都感到无比喜悦。

  第一次挂果数量不多,每棵树也就十多斤,但是大家都很高兴,纷纷跑到宁安家,跟周秀云分享这个好消息。

  果子熟了以后,他们也没有吃,直接都摘下来送到了宁安家里。

  周秀云笑道:“都拿回去,不用给我们。这些年,大家也没少帮我们,这些是安安的心意,谢谢大家对她的照顾。”

  “那怎么行?我们关照安安是应该的,她是小辈,我们要是不照顾,那都说不过去。”

  最后好说歹说,果子都给宁安家留下了一半。

  剩下的被他们带了回去,吃完以后把种子给宁安留下了。

  这些种子变成了更多的小树苗。

  已经六岁的宁安跟徐佑军说:“爸爸,你帮我想想办法,找块地,让我把这些树苗种下去。”

  徐佑军:“……等着。”

  他买了两瓶好酒,约上徐广生、周博文,去了徐建功家。

  4个男人凑到一块,再喝几杯酒,你一言我一语的,能搞出不少事。

  这次四人会谈之后,徐建功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商讨徐家屯的未来发展问题。

  最后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进行开荒,把整个北山给清理出来。

  这也是他们四个人喝酒的时候商量好的结果。

  宁安通过小桔子看了他们的酒局,当时,徐佑军说,其实他想过自己承包荒山,但是现在包产到户刚刚施行,谁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变,“我这上有老下有小,也不敢冒这个风险。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事能干。所以,咱们以村集体的名义干,到时候丰收了,全体村民都能分到钱。咱们一起富起来,谁也说不出错来。”

  徐建功说:“这样的话,分给你个人的就少了。本来你可以赚大钱,现在就只能赚小钱了。”

  “安安稳稳的比什么都强。我就想好好把我闺女养大,让她吃得饱穿得暖,高高兴兴的,让我娘老了以后能过上好生活。这就行了。我没什么大志向。再说了,村里人都富起来,多少得念着点我闺女的好吧,以后多照顾着点她就行。”

  “这还用你说。”

  北山并不是什么大山,只是丘陵地形上一个凸起的小山包,上面长满了松柏和各种带刺的小灌木。

  除了开采石头,在目前这个阶段,这个小山包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但是,如果漫山遍野都种满果树,它的经济价值就上来了。

  徐家屯的地形是三面环山,北山、西山和南山,被三个小山包围住了,处在一个小山洼里。如果北山搞得好,还可以把西山和南山也给弄出来。

  这个时候,分产到户刚过了一年,所有人的集体观念还是很浓,大队长的威望还很大,他说要发展集体经济,要大家出工出力,大家就都出工出力了,根本没人会去想“凭什么让我干活”这类问题。

  当然,徐建功并不是让大家白干活。

  “以后,等果园发展起来,赚的钱除了一部分用于村集体的发展之外,还有一部分会给大家分红。今天大家出了多少力,大队还给大家记工分,等果子卖出去,再折成钱发给大家。不是让你们白干。分红也是根据大家今天出力的多少来分,你干的越多,以后分的越多。当然了,要是果园没发展起来,那就另说了。”

  大家都笑起来,跟他说:“没事,我们老农民,不怕出力气。大不了就是白干点活,没什么损失。但要是发展起来了,我们就赚了。”

  就这样,全村总动员,忙完了自家的活,都去北山开荒,清理杂草树木,清理石头,往山上运土,大一点的树木可以做建房子的材料,如果村民有需要,可以拿走,抵一部分工分,杂草树枝这些,谁弄的谁拿走,可以当柴烧。还有石头,也可以运回去盖房子用。

  从清理北山开始,徐建功在山脚下专门划出了一块地,让徐佑军负责育苗工作。

  育苗这块,就成了徐佑军的个人事业,以后大队的果园子要进果苗,就从他这儿进。先欠着账,等赚了钱再支付。

  1981年,7岁的宁安跳级上5年级。徐家屯的北山果园正式开种。

  这件事情并不好做,光是给果树浇水就费老鼻子劲了。

  但是每个人都挺有干劲的。

  因为宁安之前种的那些果树第二年结果,比前一年多了很多,村里人都吃过了。

  尝到了味道,他们就知道,这些果子要是能种出来,一定能卖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钱。

  别说现在已经允许个人做点小买卖了,就算是不允许,这果园是他们村集体的,卖给供销社、食品站也没问题。

  而且这荒山上,种粮食是肯定不成的,还不如试试种果树。

  徐家屯不光在山上种满了果树,在村子里、在田间地头,那些行道树也都换成了果树。

  1983年,果树开始挂果。

  与此同时,西山和南山的开发也开始了。

  1985年,西山和南山开发种植完毕,徐家屯注册了一家公司:徐家屯农产品生产经营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之前参加劳动的人,都按照工分的多少分了股,以后就算不干活,也能每年拿分红。后续的工作,就开始招聘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来干,按月发工资了。

  这个时候,粮食产量已经大幅提升,大部分人都能吃饱饭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水果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徐家屯出产的水果,一点也不愁卖。前两三年在县里就卖光了。而且,徐家屯的水果还注册了商标,成了品质保证。

  1985年,12岁的宁安高中毕业,以省状元的身份考上清大,引来了省里、市里的媒体。

  这一次,她不光上了报纸,还上了电视。

  徐家屯的水果产业也上了电视,而且,宁安还详细的介绍了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徐家屯究竟有多么美丽。

  在这之后,徐家屯又发展起了旅游业,吸引的主要是附近的城里人,还有一些搞艺术的人来这里写生、采风。

  徐家屯还成了一些影视剧的拍摄基地。


  (https://www.bsl88.cc/xs/3618540/1111091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