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年代快穿:女配的肆意人生在线 > 第215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19)

第215章 八零小炮灰艰苦奋斗(19)


宁安考上大学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省城。

  看到电视和报纸的人,看着“徐宁安”三个字,已经渐渐遗忘的记忆又重新被勾了起来。

  这就是当年那个被遗弃的那个孩子啊!

  真争气!

  亲妈抛弃了她,人家憋着一口气加油努力成了高考状元,考上了最好的大学,以后前途一片光明!

  福利院的老师拿她的事迹给孩子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向徐宁安学习,以后考上好的学校,给自己挣一个好前程。

  当年做主给宁安补偿的厂长于好光,已经调离国棉六厂,进了平原省工业厅,他看到了宁安的电视采访,稚气未脱的小姑娘面对镜头一片淡然,侃侃而谈,状态松弛自在,可以看出来,她这些年过得非常不错,而且,她是由衷的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她还在节目里感谢了所有帮助过她的人,是个知恩感恩的好孩子。

  于好光歪靠在自家沙发上,发出满足的喟叹,跟他媳妇说:“这孩子感谢的人里,应该也有我。”

  他媳妇往前探着头,差点钻到电视里去,根本没听见他在说什么,只是感叹:“这孩子真好看,要是长开了,肯定是个大美人。”

  于好光强调了一遍:“……我说,她感谢的人里有我。”

  于夫人扭头看了他一眼,又上下打量了一番,说道:“谢你啥?你们国棉六厂和江明华有关系,人家不恨你们就是好的了,还谢你?想啥呢!让这么好看的小姑娘感谢你,你脸咋那么大呢?”

  于好光:“……你这些话毫无逻辑。”

  于夫人:“哦。”

  于好光说:“我做主给了她赔偿。”

  于夫人:“那不是应该的吗?”

  于好光:“……”

  当年去宁安家的郭海龙和另外一位同事高胜利也看到了这个消息,俩人碰头的时候聊起这事,也由衷的为宁安感到高兴。

  他们现在也都升职了,当年的办公室副主任成了副厂长,当年的后勤部小干事已经成了后勤部副主任。

  没过几天,郭海龙他们就收到了宁安托人送来的礼物,给他、高胜利和于好光,每人一箱徐家屯特产苹果。

  现在的包装和物流还不太给力,没敢邮寄,是托人直接带过来的,一起来的,还有一封感谢信。

  感谢国棉六厂当年帮理不帮亲,站在了受害者那一边,让宁安看到了公平和正义,对这个社会依旧充满希望,感谢他们给的支持和帮助,改善了宁安的生活。让她能够心无旁骛的学习。

  于好光的那箱,郭海龙亲自给送了过去。

  这些苹果,他们留下几个给家人,剩下的都和同事们分了。

  从此以后,成了徐家屯水果的忠实拥趸,每年国棉六厂和工业厅都要到徐家屯来采购,一车一车的拉回去给员工发福利。

  群众们的反应都是感叹,是会心一笑,为宁安感到高兴。任何时代,草根逆袭的剧本都是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的。

  基层老百姓喜欢听老程的三板斧,喜欢听讨饭的老朱逆袭当了皇帝,远超过听二凤如何击败了自己的兄弟。

  唯有江家人和江明华,得知这个消息,内心复杂的很。

  当年江家人迁怒于将事情闹大的宁安,哪怕知道有一个外孙女/外甥女,也没想过去看她,甚至私心里希望她过得不好,让她为自己的任性妄为付出代价。

  他们觉得,这个小孩无情的很,徐家人也无情得很,明明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他们却选了对江家、对江明华最不利的那一种。如果他们直接找到江家,要赔偿也好,想复婚也罢,都不是不能商量。但是徐家是怎么做的?他们选择鱼死网破!真是一点情面都不讲!

  可是,徐宁安闹了又怎么样?还不是要在农村生活!厂里赔给她的钱,总有花完的时候。要是她不那么闹,他们认了这个外孙女,难道还能不照顾她?把她接到城里来也是有可能的!

  现在嘛,在农村待着吧。这都是她自己选的路。

  这些年,他们偶尔想起徐宁安,心里是带着隐隐的优越感的。

  而且,当邻居们偶尔问他们为什么不去看看宁安的时候,他们的说辞都是:“这都是那个孩子自己的选择,她跟我们一刀两断了,我们再去看她,岂不是打搅到她了,还是如她的意,不去了。断就断的彻底一点。”

  语气里带着不满、不屑和幸灾乐祸,听得邻居们直摇头。江家人也不以为意。

  结果,人家在村里过得好好的,徐家屯竟然靠山吃山要发展起来了,这个孩子才12岁,竟然就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

  这让他们之前的优越感都成了笑话!

  邻居们看他们的眼神也充满了嘲讽。

  江明华更不用说,看到这个消息就跟被雷劈了一样。当年她考上大学没上成,她放弃的这个孩子竟然小小年纪就要去上大学了!

  那个孩子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一看就是被宠大的。

  徐佑军和周秀云也没什么变化,甚至看着比以前更精神了。

  再看看她,本来想回城过好生活的,却过成了现在这样。伺候婆婆、伺候丈夫、伺候两个孩子,做不完的家务,挨不完的批评,家里不管谁,稍有不如意就能冲她发火。

  这些年,她刻意去遗忘当年的事,一点都不愿想起。因为一旦想起,就让她心痛难当。和现在比起来,当年在徐家的日子简直轻松的不真实。是那种精神上的轻松,徐佑军和周秀云尊重她,没说过任何难听的话。

  她痛哭了一场,擦干眼泪,继续干活。这个女儿的一切都和她没关系了,她也不能去找她。吴家人是那种死要面子的人,肯定不会同意她去找。

  宁安去京城读书,是奶奶和爸爸亲自送过去的。

  她之前上初中和高中都没有住校,一直走读。初中在镇上,爸爸每天骑车接送她,高中在县里,奶奶直接在那边租了个房子,成了最早的陪读人员。她爸、她太姥爷、舅爷、舅奶、大表叔轮番去看他们,隔三差五的给送菜送肉。

  到了该上大学了,她依然是个小孩。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过去之后,奶奶和爸爸就开始焦虑了。

  京城离得那么远,孩子那么小,让她一个人去那儿,他们不放心呐。

  宁安跟他们说:“不放心就一起去呗。”

  徐佑军白了她一眼:“你说的轻巧。”

  “这本来就轻巧,不用我说。”

  徐佑军:“……”

  也是,在她闺女这儿,就没有不轻巧的事,从小到大,她想做什么就去做,完全不管合理不合理,主打一个横冲直撞,想干就干,偏偏还都干成了。

  “咱家在这儿呢。我和你奶要是跟着你去了京城,家里这一摊子事怎么办?”

  宁安疑惑的看着他,问道:“咱家有什么事?有什么是你放不下的?”

  徐佑军:“……”

  房子可以锁上门,让广生他们照看着点就行。畜禽可以卖掉,地可以给博文种,让他负责交个公粮就行,育苗这事可以让他舅舅干,他就算离开了老家,作为徐家屯农产品生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元老”,每年年底也可以拿分红……

  这样一想,还真能走。

  但是,到了京城以后,他得在那边找房子,吃根葱都得花钱买,不知道他分的这些钱够不够花的?

  “咱们到了那边,要是过不下去怎么办?”

  “过不下去你再回来呗。你这几年没存钱吗?好歹能在那儿坚持一阵子吧,这一阵子,我也适应那边的环境了,你看我过得好好的,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了。回来接着干活赚钱啊。”

  徐佑军:“……。”

  这还真是给他安排的明明白白。

  他觉得自己应该还不至于落魄至此。

  说服了徐佑军,奶奶那边就完全没问题了。

  老太太开明,也传统。别看她平时挺有主见的,但是在大事上,遵循的是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基本原则。

  现在,儿子和孙女都觉得应该全家去京城,那她就去。反正她有手有脚,到了那儿就算给人家打零工,她也能吃饱饭,不存在活不下去这种情况。

  就这样,一家三口敲定了未来的路线。徐佑军和老太太就开始处理家里的东西。亲戚朋友也都来帮忙。

  某种程度上,他们也预见到了这个局面。宁安太小了,一个人离家那么远,谁都不放心。

  剧情里,原主作为一个真正的小孩子,一直听爸爸和奶奶的话,他们一家人始终都在农村生活。

  就像老太太坚持“夫死从子”一样,徐佑军坚持“父母在,不远行”,后来村里人都出去打工了,他不放心老娘和孩子,也一直没出门。就是土里刨食,有空就去镇上打点短工,还拉过一个建筑队,给村里人盖房子,反正不离开家。

  原主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一直是很安稳的。

  她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回到村里小学当代课老师,踏踏实实的上课,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有机会转正,以后退休了也能有不错的退休金。

  代课老师当了没几年,亲妈上门了。原主把她骂了一顿,让她以后不要再来。

  按理来说,事情到这儿就该结束了,大家互不干扰就行了。

  但是,作者为了给女主江明华一个从身到心的圆满,给了原主一个剧情杀,没过多久,在她去镇上买东西的时候,一辆失控的大卡车冲进了她买东西的商店,直接把她撞死了,死状凄惨。

  老太太受不住打击,直接一病不起,徐佑军安葬了女儿,没多久又送走了老太太,一个人凄凄惨惨的过了几年就撒手人寰,死的时候也不过五十多岁。

  他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原着作者说: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徐宁安的性格缺陷,她太执拗了,不懂变通。如果她能体谅母亲当年的不容易,接受母亲的愧疚和补偿,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她生在了好时候,没吃过苦,有什么资格指责母亲当年的选择呢?】

  【迫于无奈做出的选择,从来不是选择,只是妥协,就好像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一样。江明华不完美,但是她当年在农村所做的事情,是时代导致的悲剧,如果没有政策要求她下乡,也就不会有后来这些事,徐宁安因此而记恨自己的母亲,简直毫无同理心。不管怎么说,江明华给了她生命,承受了生育之苦,徐宁安这个态度,属实不孝了。】

  就有点槽多无口。


  (https://www.bsl88.cc/xs/3618540/1111091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