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季汉大司马最新文章 > 第660章 孤信孔明矣!

第660章 孤信孔明矣!


建兴三年,七月。

    武汉行宫,朝议之会。

    “臣峻言:昔中汉之末,董卓乱京畿,致海内崩裂,……然曹操篡逆,威震华夏,汉陵危逼,汉统不正。所以遐迩悲惶,痛心于既往者也。”

    “伏惟先帝禀乾坤自然之姿,……历钟离之役,狼狈失据,权幸中土,风群凶妖逆知灭亡之无日,骋思顺之心,鼓雷霆之势,则曹叡之命不诛而自绝矣!”

    “夫人情昧安,难与图始;非常之事,众人所疑。……故向义之徒履亡相寻,而建节之士犹继踵无悔。”

    “伏愿陛下决玄照之明,断常均之外,责臣以兴复之效,委臣以终济之功。臣虽庸劣,才不周务,然摄官承乏,属当重任,愿竭筋骨,宣力先锋,翦除荆棘,驱诸豺狼。”

    “此事既就,此功既成,则陛下盛勋比隆中汉,周宣之咏复兴当年。如其不效,臣之罪也,褰裳赴镬,其甘如荠!”

    侍郎持奏疏而念,先诵《北伐表》,后吟《出师表》,其声音洪亮而有力,语气饱满有情感。

    两表所撰之主,霍峻、诸葛亮各持笏板立于殿中,向刘禅请诏伐魏。

    有王粲为霍峻表文‘润色’,其《北伐表》不逊诸葛亮之《出师表》,甚至因王粲善写诗文,在词藻、排布上更胜一筹。

    当两表诵读完,诸葛亮瞥了眼霍峻,又看了眼在人群中犯困的王粲,便知道此表出自何人!

    搁下奏疏,刘禅说道:“二公表文情真意切,朕闻表而近落泪。今之形势如二公所言,汉盛而魏衰。然二公常年劳师远征,不日又将奔波南北,朕于心不忍啊!”

    “陛下!”

    诸葛亮持笏板说道:“臣与大司马受托孤之重,夙夜未尝有怠。今南土已平,可无内顾之忧;逆魏动荡,外敌国力骤弱。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土,更待何时!”

    “今之形势大利我国,臣与鲜卑轲比能联络,待我出兵时,可有四路兵马取曹魏,让其四面受围,惶惶不可终日。”

    霍峻说道:“臣出兵淮泗,为东方之兵;葛相北伐荆宛,为南土之师;陆逊谋取关中,为西陲之军;鲜卑掠袭河北,为北疆之骑。盖此四路用兵,纵魏有强兵数十万亦不能御之。”

    “陛下!”

    白发苍苍的张昭出列,拱手说道:“臣逢中汉乱世,从乡梓避难江东,尔来三十余年。今有良机如若不伐,恐再过十余年,后来之童幼,吴声楚音,积习成俗,遂望绝于中原。”

    “臣恳请陛下北伐!”

    徐庶、刘琰、张飞、赵云等流浪至南方的文武纷纷出列,向刘禅恳求出兵北伐。

    众老臣或有不同之见,但他们对北伐的态度却是相同的。汉如欲伐中原,当趁流亡南方的中原人士尚在之际用兵。若等他们去世,后代子孙习惯了吴楚,则日后有北伐之念者当会减少。

    “善!”

    见老臣们北伐之心坚定,刘禅也不演了,从榻上起身,沉声说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汉室不可不兴,汉贼不可不除。今大司马、葛相不辞辛劳,愿为大汉兴兵北伐,朕安能不允?”

    “来人,降旨下诏!”

    “诺!”

    且不言刘禅各赐仪仗、华盖、鼓吹、车马与霍、葛二人,霍、葛各自移师金陵、襄阳,命诸部向前线集结。

    据霍峻、诸葛亮之布置,蒋琬为大司马长史,掌吏部曹;张裔任丞相长史,掌户部曹。蒋、张二人代行朝台之事,而尚书令陈震兼领兵部、工部二职,履行日常之事。

    潘浚为廷尉,张飞为司隶校尉,徐庶为御史大夫,与张、蒋、陈三人同理国事。

    为侍中、侍郎者,为费祎、董允、霍弋、张休等,其归由王粲秘书监管理,以为规劝刘禅行为作风。

    时退朝之际,老将赵云找上霍、葛二人,请求率兵出战。

    “大司马、丞相!”

    赵云伸手拉住诸葛亮的手,问道:“二公,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廉颇据白起,马援平交岭,此二者皆不服老。今北伐移师,将校皆有军令,为何无云未得二公所颁军令?”

    “这~”

    诸葛亮看了眼霍峻,说道:“非亮与大司马不愿授军令与子龙,仅是忧虑子龙年岁已高,不宜劳师远征。子龙善以勇略而著世,当下若有丧失,恐有伤子龙一世之英名,亦挫大军之士气。”

    今之南汉非蜀汉,南汉当下除督帅外,如朱然、施然、魏延、王平、太史亨、霍范、诸葛诞、徐盛、唐咨、霍攸之等,可谓将星璀璨,中生代将校众多。

    岂像历史上蜀汉一伐时,人才凋零,将星黯淡,除诸葛亮外,唯有赵云拿得出手。

    考虑到元从们的身体状况,霍峻、诸葛亮不仅没让赵云出征,亦没让张飞北伐。其如诸葛亮所说一般,赵云、张飞出征若有闪失,因二人名望崇高之故,必会对军中士气造成打击。

    赵云语气奋然,说道:“云自随先帝以来,每阵临先,临阵不退。当下恢复中原之役,云又岂能退缩于后!”

    说着,赵云向诸葛亮、霍峻二人拱手,说道:“云为冀州常山人,跟随先帝以来,辗转平原、魏郡、汝南、南阳等冀、青、豫诸州。常人言老马识途,云虽非老马,但却仍记中原州郡之地势。”

    诸葛亮有所意动,但依旧不想让赵云出征。

    “大司马!”

    见难以说服诸葛亮,赵云不禁看向霍峻。

    霍峻笑了笑,说道:“淮泗之间多河流,子龙将军未曾去过。当下若得孔明首肯,不如便随孔明出征。”

    刘备救徐州时,赵云未有前来跟随。而是在兄病逝之后,为了服丧离开了刘备。其中刘、赵分别数年,直到刘备投奔袁绍才得以重聚。

    “大丈夫得死沙场,幸矣!”

    赵云豪气说道:“丞相若以为云年老,能否容我拉强弓以自证!”

    诸葛亮感受着赵云渴望的眼神,欣慰说道:“老将军既有北伐之志,亮岂能不同意。昔将军随先帝从汝南而走逃南阳,今亮将率将军反道而进,还与旧都!”

    “多谢大司马、丞相!”赵云面露喜色,拱手说道。

    赵云心愿已了,当即拱手告辞。

    霍峻望着赵云离开的背影,感叹说道:“观子龙将军之所为,可谓燕、赵之义士。是役北伐,望能光复旧都,得以了却诸卿之心愿!”

    “汉有如此之义士,何愁不能光复汉室乎!”诸葛亮语气笃定地说道。

    “善!”

    霍峻按剑而下阶,笑道:“孔明既有豪言,莫非已有北伐之略?”

    诸葛亮轻抚羽扇,淡笑道:“仲邈虽行四面攻魏之策,但以亮观之,欲破此计不难!”

    “嗯?”

    霍峻心中了然,问道:“愿听孔明之言?”

    诸葛亮持扇挥斥而论兵,分析说道:“轲比能纵会出兵,但其不善攻城,故必难以久袭河北。而关西之军事,因蜀道艰险,陇道漫长,陈仓之坚固,伯言或能有所得,但恐难改局势。”

    “故亮若为魏谋略之士,当会寻机先退关东之兵。如关东之兵退却,伯言、轲比能闻之,二人当会不战自退。而关东之兵,唯大司马与亮。大司马兵略,魏人多有畏惧,亮……”

    说着,诸葛亮笑了起来,说道:“若所料不差,魏人当会寻机先破亮,而后再聚兵逼退大司马!”

    “看来孔明已有破魏之略?”霍峻笑道。

    “不敢,仅初有方略!”

    诸葛亮持扇而答,说道:“亮以为魏若伺机聚众兵败我,我欲寻机率兵击之,以挫魏先易后难之策。魏军如若兵败,荆宛危急,许洛震动,而青徐州之兵将无援矣!”

    顿了顿,诸葛亮说道:“如青徐之兵无援,且观大司马用兵,看能否旋下青徐,而后乘汴水东进,鲸吞河南诸州,光复旧都。不知以上方略如何,望请大司马指正!”

    自要率军北伐以来,诸葛亮可不敢拖霍峻后腿,日夜习读兵书,钻研中原舆图,为得就是能与霍峻配合成功。

    依霍峻之北伐方略,先取青徐二州,而后率兵西进,与诸葛亮配合,鲸吞河南。故霍、葛二人各有任务,诸葛亮需要以偏军击败或牵制魏主力,以减轻霍峻所面对的压力。

    诸葛亮在深思多时之后,他有种预感曹魏为了抵御这次北伐,其用兵的注意力会集中在他的身上。毕竟一旦击败他,霍峻则失去羽翼,过不了多久,撤军则属于必然之事。

    因而不如抓住魏军这种心理,以攻待守,主动击败急于求战的魏军,从而压制许、洛魏军,让其不能东援青徐战场。

    霍峻沉吟少许,说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魏军倘若求战心切,孔明以此而用兵,以有备胜无备,料掌形势,当能有所得!”

    “孤信孔明矣!”

    在用兵上,霍峻相信诸葛亮的判断。故他所能做之事,不是驳斥诸葛亮用兵,而是要支持、鼓励诸葛亮用兵。毕竟诸葛亮向霍峻询问意见,更多是出自尊重上!

    (本章完)


  (https://www.bsl88.cc/xs/3611894/1111046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