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重生出嫁当天!换亲后姐姐杀疯了在线 > 第201章 陆伯舟下江南

第201章 陆伯舟下江南


陆伯舟得了差事后,回家向李菁岚告别。

  “陛下让我和周进先去江浙一带,接着去淮河以北的河南山东等地。先考察农业生产,然后再去查看漕运。我们这一走,差不多要腊月才能回家。”

  南方的人爱吃米,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生产居全国首位。

  北方的人爱吃小麦,淮河以北的河南与山东是小麦主产区。

  随着南方的官员大量入京做官,南方的饮食习惯渐渐影响京师。

  京师人现在喜欢吃小麦亦喜欢吃米。

  “周进的婚事真是一拖再拖。”李菁岚有些感慨。

  周进比陆伯舟要大,现在陆伯舟孩子都生出来了,周进还没成亲。

  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耽误。

  感慨了一下周进的婚事,李菁岚说起粮食种植。

  “我听说交趾那边有三季稻、还有不与五谷争地的番薯、西番麦,洋芋,可以买些种子回来。”

  “陛下刚赐给咱们几百顷的食邑,正好可以拿来种植做试验。”

  陆伯舟听得连连点头:“放心好了,我会留意的。”

  玉米这个时候叫西番麦,也叫玉蜀黍,后来老百姓都称其为玉米蜀黍。

  《博物志》云∶地种蜀黍,年久多蛇。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子,黄白色,可煠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

  这个时候的玉米产量比较低,亩产也就是两石左右,还不如现在小麦的亩产高。

  好处是既耐旱又喜水,易储存,而且可以种在地头或者菜地里不占小麦地。

  李菁岚最想要的是亩产十石的红薯和亩产将近百石的土豆,这才是真正的产量高。

  红薯和土豆的坏处有两条,一是不耐储存,二是长期种植会造成地力衰退。

  储存方式可以采用窖藏,地力衰退可以通过化肥来弥补。

  土豆和红薯可以做淀粉或者粉条,既耐储存,亦可以充饥。

  不过这些不急,等种子到后,李菁岚准备把溪水村的种植奖励模式拿到食邑去。

  通过奖励的办法提高种植积极性。

  通过奖励的办法鼓励研究化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

  沛王府食邑种植的粮食高产和食物的多样式吃法能带动周边农民。

  慢慢地,大家都知道红薯和土豆高产而且吃法又多,就会全国跟着种植了。

  但这些事情不是一两年能搞成的。

  估计要搞一辈子。

  人活于世,又重生了两辈子。

  李菁岚不希望自己的目光只局限于后宅。

  为社会创造财富,令人民富足。

  这才是一个穿越+重生者的最高追求。

  否则的话,她对不起穿越前所受的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

  亦对不起那五颗红星。

  ……

  几天后,陆伯舟带着周进走了。

  陆伯舟是带着皇命出行的,队伍中打头的牌子上书:代天巡狩。

  官船三艘,随行人数千人。

  皇帝另派五百名玄铁军轻骑进行保护。

  ……

  东宫中,太子正在逗弄一只鹦鹉。

  盛夏时节,天气很热。

  太子却穿着一件棉服。

  脸色有些不正常的红晕。

  魏世子上前施礼:“见过太子殿下。”

  又问起太子的身体:“殿下穿得似乎有些厚了。”

  “还好。”太子笑着让魏世子坐下,直接问他,“淮河的事情处理好了吗?”

  魏世子笑了笑,“本来就没什么事,谈何处理?”

  太子不信,说起漕船:“听说漕船损毁了一千多艘,怎会是无事?”

  魏世子不禁一笑:“总之殿下请放心,臣说淮河无事,它自是无事。”

  这种事情太子不懂,魏世子可太懂了。

  河运漕船通常为四百料,多用楠木、杉木制作,次等的用松木。

  内河漕船底长5丈2尺、梢长9尺5寸,每艘船能运四百多石粮食。

  一艘内河漕船的打造成本是楠木的大约120两,新杉篙木的约为105两。

  内河漕运的漕船共有一万六千多艘。

  按照三年小修,六年大修的保养办法,每年需要置换两千多艘漕船,换船成本为21万两左右。

  海运船称为遮洋船,亦为一千料,即载运量在千石以上。

  虚报漕运置换量和损失量,就是魏国公府来钱路子之一。

  魏国公世子当然不能和太子细说。

  从东宫出去,魏世子上了马车。

  刚把戏台拉开,主角跑了。

  还怎么往下唱?

  戏台搭起来了,就得按部就班的往下表演。

  好在他的主要打击目标还在,没跑。

  想到这里,魏世子心中突然咯噔了一下。

  难道皇帝看出了什么?

  把陆伯舟给支走了?

  回到家中,魏世子去书房找父亲魏国公。

  父子俩坐在书房中谈了很久。

  “……陛下早朝时询问沛王漕运一事,沛王去漕运司衙门求教,隔几天后写了一篇条陈,受到陛下和王阁老的夸奖。”魏国公把来龙去脉讲了讲。

  魏世子只是世子,身上没有正经官职,不能上早朝。

  听完父亲的话,魏世子沉吟片刻:“只是巧合吗?”

  魏国公摇头:“陛下生性多疑,却又极沉得住气。陛下若不想说的事,谁也挖不出来什么。”

  魏国公说到这里,又提起晋王:“如今晋王不在京中,我们纵是想试探也试探不出来什么。”

  “莫非是晋王察觉出了什么?事先躲起来了?”魏世子言道。

  魏国公思忖了一会:“晋王此人城府极深,无人能看出他在想什么。”

  晋王的所作所为魏国公实在看不懂。

  太子是晋王的亲生儿子。

  结果太子被皇帝斥责时,晋王不仅不帮太子,反而还帮着皇帝阻拦太子。

  听闻晋王还拦下了太子妃向娘家求救的书信,深夜派人放到太子妃枕边。

  想到这里,魏国公轻声叹息:“这些事情我们都知道了,陛下肯定也知道太子妃向娘家求援。太子呀……事事不密,却又怪别人不肯帮他。”

  也不怪陛下从不让太子处理朝政。

  好不容易放太子处理一次盐政。

  结果太子看到盐引暴利,直接动了贪念。

  处在太子这个位置上,银子的作用其实小于人。

  太子要银子有什么用?

  天底下不知有多少人挥舞着银子想见太子,只为求太子一句话。

  孝顺皇帝皇后,理贤下士。

  学习政务处理能力才是正理。

  皇帝五十多岁了,太子根本不需要折腾。

  魏国公想到银子时,也皱起眉头。

  太子要这么多银子做什么?

  难道除了魏国公府,太子手底下还有其他人?

  “淮河那边?……”魏世子问道。

  魏国公呵呵一笑:“虚报漕船损失一事,要让陛下知道。”

  身为臣子,不贪些银子皇帝怎能放心?

  但是淮河水患么……

  “事情安排好了吗?”魏国公看向儿子。

  魏世子说道:“安排是安排好了,但是角儿跑了,只能重新安排一次。”

  “就是不知道沛王府里的那位沛王妃有没有抽丝剥茧的能力。”

  魏世子说到这里,笑了起来。

  这场戏,就等着李菁岚挑头唱起来呢。

  一个后宅妇人?

  再聪明又能聪明到哪里?

  他都把证据送到李菁岚眼皮子底下了,李菁岚硬是看不到。

  就这样,也敢自称聪明?

  呵呵!

  *--*下面全是资料,可以直接下一章*-*

  玉米红薯来自于张敏波、刘锋所着的《清代番薯引种栽培对湘西种植业的影响》。

  图一

  图二

  图三

  结尾

  土豆来自于葛光曜等人所着的《浅析清初我国人口剧增的可能原因》。

  土豆

  据百度显示,现在的土豆亩产普遍达到了三千多公斤最高八千多公斤。

  图片上的一石相当于120市斤左右(约60公斤)。

  顺便说一下,解放前,河南小麦亩产两百多市斤至四百多市斤(和唐宋元明清的小麦亩产一样,也就是说小麦亩产一两千年没有增加过,低的一石,高的不过三石),巩义市的日寇占领区的小麦亩产只有八十多市斤/亩。资料来源于《河南省志》。

  现在大家看到的小麦亩产多在八百市斤左右,是在诸位院士几十年如一日的优良选种下才达到的,可以百度一下周麦(周口市农业科学院的品种)。


  (https://www.bsl88.cc/xs/3592219/1111093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