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出任教育学院院长,召集天下秀才选拔
而原本就打算如此解决的朱棡,面对如此询问,自然笑着回应,“本该如此。”
茹卿,将于南方各省,分别建立两所四年制大学,以及在各省的州、府同样建立十所隶属于朝廷的官方重点高学。”
“以及在北方各省,同样分别建立两所四年制大学、四所三年制大学,以及在各省的州、府同样建立三十所隶属于朝廷的官方重点高学之事,纳入到大明接下来的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同时将南方各省再兴建四所三年制大学,以及在各省的州、府再建立二十所隶属于朝廷的官方重点高学之事,也纳入大明第二个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中。”“在此期间,如果南方士子、学子觉得自己省内的高学、大学录取困难的话。”
“那么他们同样也可以考虑选择是否迁移籍贯到北方,成为北方士子、学子,然后报名北方各省的高学、大学。”
听到朱棡的安排,茹太素松了口气,他还担心朱棡也会将南北方各省兴建高学、大学之事,同样挤着安排要求在这两年内完成呢。
若真是如此,最后户部能不能顾及得过来,还真不好说。
毕竟这两年户部要安排、落实、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现在有两年时间作为缓冲期,待到大明第二个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开始,再去执行南北方各省兴建高学、大学之事的话,户部也会从容许多。
想到这里,茹太素当即出列,拱手回答,“臣,遵旨!”
宋濂同样拱手拜谢,“天恩浩荡,臣代天下士子、学子,谢陛下、诸殿下怜悯天下士子、学子求学之心!”
余下一众南北方文臣,皆是齐齐拜谢。
“天恩浩荡,谢陛下、诸殿下怜悯天下士子、学子求学之心……”
待到一众文臣的恭维之声停下之后,朱棡朗声一笑,“既然诸卿对此无有异议,那么过后诸卿回去商讨一番,确定一下第一批各省、州、府的高学、大学应当具体建于何处!”
“具体地点确定出来之后,呈递上来,父皇与孤等阅览一番,如无问题,便收置户部,纳入大明第二个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朱棡这话一出,原本已经消下了火气的一众文臣,当即眼中又在燃烧起熊熊斗志。
毕竟大明南北方各省、府、州全部加起来可是有数百个,而第一批兴建的高学、大学数量不过是几十所罢了。
他们自然是希望自己出身的州府,能够获得兴建一座高学或者大学的名额。
这样他们有朝一日荣归故里,他们也能够说自己在朝堂上为自己家乡做了好事,谋了福利。
而这就要靠他们代表各自的州府去争了。
随后,朱标也是继续主持推进下一项国事议程。
时间悄无声息的流逝,洪武十四年开年大朝会逐渐落下帷幕。
……
洪武十四年,六月中旬。
这一日,秦宇坐在兴建不久的兴华教育学院,院长办公室内。
秦宇坐在院长办公桌前面,而已经从锦衣卫千户转职成为了他左右两大秘书的锦衣卫千户裴元奎,捧着一叠文档,站在他面前。
“截至目前为止,统计出有多少秀才前来京城领取‘教化天下’的任务了吗?”
面对秦宇的询问,裴元奎立即打开自己手上的文档记录看了看,而后恭敬回答,“截至昨日为止,目前已经有六千五百六十七名秀才赶到了京城,并且在兴华教育学院这里签名报道!”
“并且今天我也依然看到还有零零散散的秀才,陆陆续续地赶到兴华教育学院这边签名报道!”
“预计在三月十三号的最终报名截止时间之时,从天下各地赶来京城领取‘教化天下’任务的秀才数量,应当会超过七千人!”
秦宇略感诧异,“有这么多的秀才吗?”
原本他以为能够有两、三千个秀才愿意前来领取‘教化天下’任务,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结果万万没想到,前来领取‘教化天下’任务的秀才数量,比他之前所预估的人数翻了两、三倍。
“那些前来签名报道的秀才,我也根据他们各自获得秀才功名的时间做了一个分类,其中有四千余人都是在洪武三年到洪武六年期间获得的秀才功名!”
“剩下的两千多人,都是在前年和去年的院试中获得秀才的功名!”
“再除去洪武三年至洪武六年期间,那些由秀才考上举人、进士,并被授予官职的那数百人。”
“现在大明各地没有前来兴华教育学院签名报道的秀才,估计也就剩下一千五百个左右,可以说如今整个大明的绝大部分拥有秀才功名的士子,应该都集中在了京城。”
“现在整个应天府的客栈基本都是人满为患,几乎全部住满了从大明各地赶来京城的秀才。”
裴元奎看着自己文档上面分类记载好的各项秀才数据,认真回答。
在跟了秦宇这么久,现在裴元奎也是很习惯地制作各种数据表格,然后用各种数据来说话。
听到裴元奎的回答,秦宇淡淡一笑,“看来绝大部分的秀才都是很珍惜这一次机会!”
裴元奎轻笑点头,“自洪武六年以来,这应当是这些秀才,最接近出仕做官的一次了,他们如果想要得到出仕为官的机会的话,那么自然得要牢牢抓住这一次新科举的机会!”
在新科举改革之前,朱元璋也就在洪武三年至洪武六年期间,举办过科举考试,用以选拔人才。
后因为洪武三年至洪武六年期间举办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人才,朱元璋不是很满意,所以之后朱元璋便直接停罢科举,一直停罢到了洪武十二年。
在这六年期间,不知道有多少的士子,日日夜夜都在恳求着朱元璋重开科举,生怕朱元璋这科举一停,便是停一辈子。
毕竟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他们的十年、二十年寒窗苦读,便真的彻底成了一个笑话了。
要知道对于绝大部分的士子而言,他们能够当官的途径其实也就只有科举这么一条路子了。
至于察举这条路子,除非是有钱、有势、有背景、且有才华能力,否则是走不了察觉之路的。
所以在听到朱元璋决定于洪武十三年进行新科举改革,并且改革之后的新科举引入百分制。
同时在新科举里面《四书》、《五经》仅占科举总分的百分之五十,《策问》占科举总分的百分之三十,《民生诸事》占科举总分的百分之二十之后。
绝大部分的士子,对此其实也都是没有什么怨言的,大不了他们多花点时间去学习、了解《策问》以及《民生诸事》这两方面的内容,总比科举彻底停罢,他们彻底失去读书当官的机会要好。
所以在洪武十三年的新科举改革规则下来之后,天下士子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补足自己在《策问》和《民生诸事》这两方面的短板。
而后于洪武十四年,去参加新科举改革之后的第一场院试。
(https://www.bsl88.cc/xs/4520881/1453899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