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今之奇书!钱学森平台!
第893章 今之奇书!钱学森平台!
和“继承者联盟”分别后,周瑞专门找来了人,将六册封装好的《永乐大典》妥善收好,暂时送去了当地的银行保险柜。
而后去会议厅走了个过场,算是出席了活动。
他进去时,正是印度航天局在上门高谈阔论的时候,正在大谈2020大印度载人航天的宏伟计划。
不过咱们懂的朋友都知道,这种事情嘛~,计划越遥远,讲话越大声,计划越临近,声音越细微。
比如毛熊曾经宣称2018年载人登月,欧空局宣称2024载人登月,美国宣称2025年载人登火,日本宣称2030年建立月球基地.
对比起来,印度只宣称2020载人航天,已经算很低调了。
这还是修整过的,十年前,印度号称两年前载人航天.
内行人都知道,听个响就得了,除非发言的是中国人。
下午的时候,周瑞就提前离开了酒店,进入了“西昌火箭发射基地”,他与这些人不同,这些人是来看表演的,而他则是参与“炫技”的那个。
明天中午,“钱学森平台”将会在12点前后发射,届时将会泱妈直播,同样因为来了这么多国家的观察团,这个过程也会传播到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容不得出差错。
否则都对不起借用的钱老名字。
这时,背后的大屏幕传来了喧闹声,似乎是画面终于接通了。
“太美了”
这里是航天局第一个完成改造的“拟态指挥中心”。
如果只有几個乃至十几个,也许可以效仿当初万户基地的方式,在指挥中心外开辟一个观察室,但上百人显然承载不下,所以航天局提前整备了一下,这处原本是给游客准备的平台。
中心地势最低的地方,则是一个圆形平台,上方一个空心的圆筒形结构。
但今天的重头戏,却不在这里,而在西昌基地的指挥室中。
“GOD这是指挥室么?”
更高的地方,则是四块朝着不同方向,向下倾斜的屏幕。
这处周瑞很熟悉的地方,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阶梯教室般的布局,变成了围绕中央,一圈圈向外扩散的圆形结构。
小萨曼微笑着强调道:“是属于我们的火箭。”
经过三日的垂直总装,“长征五号-回”已经成为了完全体,伫立在发射塔内。
今天也是第一次公开亮相。
现场还贴心的准备了饮品和点心,他们会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抵达。
就连人员穿着也有所不同,抛弃了传统的清一色白大褂,而变成了蔚蓝色的工装工作服,看上去精神抖擞,年轻朝气。
本次发射现场不对社会开放,但电视、网络关注度却不低,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各个媒体已经习惯了关注,并报道航天相关内容,社会参与度远高于过往。
百余名各国观察团成员,乘坐大巴,抵达了西昌火箭发射基地东南侧的观景平台。
————————
发射日。
另一边,整个西昌基地已经进入了备战状态。
哈立德端着一杯红茶,摇摇看向那巨大的发射井,忍不住感慨道:“工业.真是伟大,你能想象几年以后,会有一枚属于我的火箭,将‘克尔白’送入太空么?”
本身就有着绝佳的位置,几公里外的发射塔一览无余,还在室内树立了一块大屏幕和数块小屏幕,大屏幕将会转播泱妈的直播,小屏幕则是一些特殊机位。
这些画面也同步的出现在了电视里,一些人发出了惊呼。
果然天下乌鸦一般黑!
还说不是摄影棚?!
而且也是直播!简直要素齐全!
全新的,充满科技感的指挥室内,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周瑞端坐在最中心一圈,身旁是同样来参观的孙嘉栋孙老,周教主在这里没有任何固定的职务,但却需要掌控全局,这里无人比他更懂拟态指挥、火箭、和机械平台。
特殊情况下,他可以直接叫停或者发令。
指令长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这个位置一般男性居多,因为男性的声音更有分辨力,紧急情况下女性的声音容易高频,所以她得格外优秀才会站在这里。
“启动,拟态指挥系统!”
下一刻,指挥室中央,那个圆筒结构内,传来了坚硬物挤压的轻微“咯吱”声。
紧接着,无数智能单元涌出,金属色的“冰触”逐渐蔓延,落在了圆形平台上,立刻厚铺成一个平面。
稍稍沉寂后,自行移动,聚集成了两米多高,三号发射塔的模样,就连周围的避雷塔、树木、道路,也一并模拟了出来。
因为布局的变化,每个人都离“拟态指挥”更近,看的也更清晰。
“遥测数据正常。”
“燃料灌注情况正常。”
“发射前30分钟,启动离塔程序”
一道道指令发出,周瑞则和身旁的孙老聊了起来。
<div class="contentadv"> 他俩倒是一点不紧张。
孙老哈哈大笑:“好漂亮的技术,很有科学的美感。”
周瑞:“我在琉球的嘉手基地,用的也是这种圆形指挥大厅设计。”
孙老有些疑惑,想了想道:“嘉手基地?好像是一个美军空军基地的名字?”
周瑞咧了咧白牙:“对,就是那个,现在是我的了。”
孙老一愣,然后笑的更畅快了。
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每一样都很顺利,毕竟同款的“敬天一号”已经发射了十多回了,西昌基地的指挥团队,只需要适应一下新的工作环境罢了。
12:18分,火箭完成离塔。
12:36分,一切数据正常,燃料加注完毕。
12:37分,摆杆摆开火箭点火
巨大的胖五,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于爆炸性的白色水蒸气团中,一飞冲天。
观影台上,上百人有的戴上了墨镜,有的手搭凉棚,感受着整个大气都在震颤的威压。
“长五回”的发射,壮丽而平稳,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意外发生,不知道这些国际专家里,有没有哪些会觉得可惜。
火箭脱离视线范围后,大家也就全神贯注的看大屏幕了,拟态指挥还在忠实的反馈着火箭的情况,包括多级分离、姿态调整、整流罩脱离,整个过场直观可见。
甚至载荷进入轨道后,徐徐展开,复杂的机械结构自行重组的画面,也栩栩如生。
仅仅这一手,甩掉全球航天不知道多少年。
各国专家沉默不语。
他们被惊到了
前天晚上周瑞的讲话浮现在耳边。
征服宇宙,是人类的天命。
那这天命的应照,会落在哪个文明身上呢?
又会落在哪个人身上呢?
——————
地球近地轨道,这一年来格外热闹。
基本隔半个月时间,就会有人往轨道上添砖加瓦一番。
已经逐渐雄伟、大气的南天门平台,暂时不在这片天地,但是“轨道家族”,也迎来了新成员。
一个巨大的黑色立方体,被送到了轨道上。
它缓缓展开身形,变成了数个“榫卯”轨道单元,和“板砖”轨道连接件,然后立刻开始了重组。
机械智能之下,这些设备很成熟,在自己安装自己。
大概十五分钟后,“钱学森轨道科研平台”,正式亮相。
但它又和自己的前辈有所不同,根据拟态指挥和摄像头共同反馈出来的画面,“钱学森平台”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平面,而是一个上下双层结构,看上去像是一个有厚度的扁平长方体,类似“书本”一般。
机械之书。
这种设计,是因为科研需求,一些传感器不能随波逐流的,被太阳一遍一遍暴晒,也有一些设备需要电磁防护。
总的来说,这种“书本型”设计,使得钱学森平台拥有了“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层级区域。
另外,“钱学森平台”和通体黑色的南天门不同,其上表面是黑色太阳能,但底部却是白色涂装,彰显民用、开放、合作。
未来,这本厚厚的“机械之书”,还会逐渐扩大,最终像南天门一样,成为一个庞然大物。
对了,既然是科研性质的平台,自然要携带科研载荷,哪怕是第一次,也要有所彰显。
所有结构调整完成,数据反馈全部正常之后。
钱学森平台正中间,突然降下去一块“板砖”的面积,片刻后,升起了一个立体的玻璃罩子。
那是一个由特殊材料打造,能够防护部分电磁波的太空生态箱。
里面有着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水分,构建了一个微循环。
还有半颗切开了的东北大土豆子。
绝对精挑细选的那种。
既然要在太空搞科研了,那咱们就优先解决一下,全国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吧。
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https://www.bsl88.cc/xs/4178428/11439916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