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大唐新的国策,预防出现尾大不掉的门阀
高台之上,杨一笑的声音郎朗,武先生在下面凝神倾听,越听越感觉心神巨震。
其实不止武先生的心神巨震,这一刻的大唐官员同样震骇不已,如果不是碍于朝会礼节的话,恐怕文武百官早已开始哗然。
让士卒当官?
陛下竟然要让士卒当官?
并且当的不是武职,而是治理地方的文官。老天爷,这怎么能行?自古以来士卒被称之为丘八,一万人之中也未必有人识字,让他们去管理地方,他们能看懂朝廷下发的政令吗?
“陛下此举,莫非,莫非……”有官员忍不住低声,想问一问同僚的看法。
然而同僚却低喝出声,满脸严肃的提醒一句,冷声道:“你闭嘴,别说话,陛下正在宣布新的国策,你几个脑袋敢在这时候质疑?”
那官员顿时吓了一跳,小心翼翼把脑袋低下。
但是同僚仍旧不放过他,忽然低声冷笑几句道:“别以为咱看不出来,你无非是担心家族后辈,以前门阀士族的后辈随随便便做官,但以后你们再也没有这一份优势,哼哼,陛下此举就是要防备门阀把持朝政。”
那官员完全不敢犟嘴,老老实实的听着同僚嘲讽。
恰在此时,高台上杨一笑的声音传来。
虽然语气悠悠,但却不容置疑。
“朕刚才看到,许多官员在交头接耳,并且神情变幻不断,似乎惊骇于朕的决定。”
“也许你们在想,朕为什么要更改古制,千百年以来,读书人才可以做官,而你们基本都是读书人,所以认为这个古制不可打破。”
“但是,朕必须打破……”
“做官而已,不一定非要士子才行……”
“朕此次要让五千老卒退役,然后给他们每人一个官职,注意,他们退役之后担任的不是武职,而是文官,朕要封赐的是五千个文官。”
“这也就意味着,大唐从今天开始实行新的国策。”
杨一笑说出这话之后,百官终于按捺不住哗然。
自从人类建立王朝开始,唯有读书人才能做文官,武将不管功勋多大,最终只能担任武职。
而如果出现武将担任文官的情况,那么必然是因为这个武将读过书,否则规矩绝对不会打破,千百年来一直都是如此。
恰恰,这也是天下世家一直能把持朝堂的原因,他们世世代代的掌控知识,宣扬读书才可做官的理念,世世代代不断给人洗脑,把理念刻进世人的骨子里。
然而现在,杨一笑要更改古制。
大唐的官员之所以哗然,倒不是心里反抗杨一笑的决定,毕竟这些官员大多都是早早加入杨氏,忠诚方面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问题。
他们是在担心……
担心这种国策会让大唐崩盘!
自古以来,改制又称为变法,从秦代的商鞅开始,到云朝的那位范宰相,凡是出现变法的朝代,都会在短时间造成局势动荡,而一旦稳不住动荡,很容易就导致王朝衰败。
大唐才刚刚开国,根基并不算稳固,这时候如果变法肯定会引发动荡,因此大臣们才会不由自主的担忧。
如今整个大唐的奸臣只有一个,但即便是奸臣也不希望大唐出事,所有人都盼着大唐更强,唯有大唐强盛他们才能跟着受益。
所以,他们很担忧!
……
高台之上,杨一笑目光俯视,他将所有人的表情尽收眼底,随即再次慢悠悠的吐气开声。
“诸位爱卿,莫要着急,朕虽然要更改古制,但不会是一蹴而就。”
“朕会慢慢的推进,尽量保证朝局稳定。”
“其实你们已经能看出来,这一次的国策乃是针对吏治,只不过朕这么做的原因并非是我大唐吏治不够清明,而是自古以来传承的吏治制度有着缺陷,因此,朕要改。”
“中原天下,传承久远,历朝历代的官员制度,在朕看来都有着欠缺。现在朕以前云朝为例,和你们说说缺陷是什么?”
“云朝,自一百多年前开国,占据整个中原之地,巅峰时期设置二十四路。”
“每一路,十余州,所以二十四路加起来的数字,天下皆知乃是三百六十州……”
“每州下辖三到五个县,偶尔也有七八个县,总共数字极为庞大,高达一千五百三十三个县。诸位爱卿,朕没说错吧?”
高台下的大唐百官全都下意识点头。
宋老生作为精研策论的读书人,主动开腔配合杨一笑的言辞,躬声道:“陛下所言不错,此乃最基本的常识,中原确实有二十四路,总计三百六十州,县域,一千五百三十三个。读书人在开蒙之时,每一位老师都要讲解。并且,每个读书人都要熟记于心……”
杨一笑点了点头,示意宋老生配合的很好。
“云朝为了治理天下,所以分化天下一千五百余县,每县设立正职官员一人,为县令,副职官员五人,分别是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使。”
“然后又设立更低一层,职位不再是官员而是吏员,谓之六曹,又称县衙六吏……”
“分别是司工、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杨一笑说到这里,微微吐出一口气,随后,再次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开口:“仅仅县府这个级别的衙门,设置的正副职官员加起来就有六人,并且这六人都是官,每个官员都需要读书人才能担任……”
“县衙官员有六个,然而六曹却有几十人,原因是他们负责全县的各种琐事,需要一个司工带领七八个副司工。”
“司仓司户的情况,基本也都是如此……”
“虽然这些职位并不属于官职,但是同样要由读书人来做,而天下皆知的一件事,云朝读书人基本来源于士族。”
“至于民间的穷苦百姓,甚至家业衰败的寒门,他们哪怕想要读书上进,但却没有财力进行供养,因此,云朝士族越来越把持朝政。”
“随着时间推移,吏治必然昏暗,原因是上进之路已经被堵死,穷苦读书人即使有才华也难以考中科举。”
杨一笑说着叹了口气,故意抬起手冲向自己,指了指自己鼻尖,语气仿佛带着伤感,缓缓道:“比如朕,当年是个童生,由于没钱送礼,因此考不中秀才。”
“如果不是朕的岳父调任泾县,再加上云朝太上皇欣赏朕的文采,那么,朕恐怕一辈子只能是个童生。”
“由此,诸位爱卿的心里是不是有所恍悟?”
“连朕这种才华超绝之人,尚且考不中小小的秀才,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那些家室衰败的寒门,他们能考中吗?他们注定一辈子考不中啊!”
杨一笑的这番言辞,引发了许多大臣的共鸣。
这些大唐臣子当初之所以投奔加入杨氏,几乎全都是因为在科举之中落第不中,他们心里愤恨云朝的吏治昏暗,因此对杨一笑的言辞有极大共鸣。
宋老生再次开口,语气带着怅然,他声音故意很大,再次配合杨一笑的言辞,大声道:“陛下振聋发聩之声,微臣心中顿有所悟,以前微臣只知道愤恨云朝的糜烂,却从未深思吏治昏暗的背后原因,现在经陛下点醒,微臣已经恍然大悟……”
“原来,吏治昏暗的原因很简单,只因云朝的文官全是读书人,只因读书人有九成都出身士族,因此,吏治无论怎么治理都无法清廉。”
“遥想一百多年前的云朝,开国之初的吏治何等严正,然而仅仅一百多年时间,朝局已经变得糜烂难治。吓人啊,太吓人了,让人不寒而栗,吏治缺陷果然是大害。”
“由此,微臣忍不住联想,我大唐现在虽然吏治清明,但是一百年后的情况将会怎样?倘若不解决吏治缺陷的话,恐怕百年之后会和云朝一样。”
宋老生说到这里,猛然郑重拱手行礼,大声道:“臣,宋老生,以中书省宰相身份,正式向陛下进行谏言,不管何等艰难险阻,请陛下一定要坚持变法……”
……
变法两个字,从宰相口中说出来了。
杨一笑身为帝王不能说,他只能用改制的词汇敷衍,否则帝王之身说出变法二字,瞬间就会让官员们脊背发寒,原因很简单,自古以来的变法都意味着要杀人。
所以,皇帝身份不能说出变法二字,所以,需要宋老生以宰相身份代为说出。
(https://www.bsl88.cc/xs/4120053/1999532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