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来造反呀,开局六个土匪大舅子小说免费阅读 > 第551章 都以为很聪明,其实阴谋藏不住

第551章 都以为很聪明,其实阴谋藏不住


时,大唐洪武三年,八月中旬,中秋刚过。

宜登科,宜祭祀,宜出行,宜文事……

自古所谓,秋闱登科,大唐中书省传书通告天下,皇帝杨一笑再次开启恩科,号召天下各方士子,前来求取上进之路。

同时,为扩大这次科举选拔人才的基数,大唐中书省再次通告四方,今次恩科不限制士子的来历。

无论是不是大唐的子民,无论来自于南云还是后汉,哪怕是草原金国的读书人,只要愿意来大唐全都欢迎。

只不过,有一个唯一性的特殊限制……

此次恩科,只选寒门,凡士族之子弟,又或者门阀之族人,不予接纳参加恩科,想要科考必须等大唐的正式科考。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杨一笑这是预防后患。

如今大唐非常缺乏官员,必须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而如果放开士族参与进来,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今后的大唐全是士族官员,真要出现这种局面,必然导致尾大不掉。

所以,杨一笑做出限制,借用恩科的名义,只选择寒门士子。

恩科!

什么叫恩科?

意思就是皇帝额外恩典的科举,不属于正式开启的科举范畴,既然不属于正式,而是皇帝个人的恩典,那么规则肯定由皇帝定,士族门阀即便反对也没用。

所有人都能看出来,杨一笑态度很果决,这一次,只选寒门。

……

为了扩大影响力,为了让穷苦读书人能够获知消息,大唐这次不但动用中书省通告天下,同时还出动了几千个八百里快骑。

只见这一日,燕京城的城门突然全部开启。

几千红翎急使,纵马疾驰出门,一边跑,一边大声高呼:“大唐洪武三年,陛下开启恩科,奉洪武大帝之命,传播四方咸使闻之,科举恩科,只选寒门……”

科举恩科,只选寒门!

大唐如今五个道,共有九十州域,五百七十余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五千镇子。

国土面积已经很庞大,从南到北接近一千里,因此哪怕动用八百里加急,最快也要两三天时间才能跑遍。

但是……

伴随着几千红翎急使的狂奔,消息必然迅速在大唐传开,甚至这些红翎快骑还要进入其它势力,向整个中原的寒门穷苦读书人宣布告知。

明面上,没有任何一家势力敢阻拦,甚至为了示好,还得派兵帮忙一同宣布,原因很简单,杨一笑亲自给各方势力写了信。

信上只有一句话:“你们不缺士族读书人,你们不要寒门苦孩子,朕这里要,别拦着他们来……”

现如今杨一笑的亲笔书信意味着威慑,不管南云赵构还是哪家势力都得给面子,如果不给面子,大唐兵马朝发夕至。

所以,几千红翎急使毫无阻隔的向四方奔走,通告,传播消息。

无数贫寒之家的学童,又或者落魄寒门的士子,很快都会知道这个消息,必然会努力把握住这次机会。

恩科啊!

当今中原最强大的大唐恩科!

开国帝王杨一笑出身寒微,所以要给穷苦人家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能让穷苦读书人的家人换个活法。

所以,他们必然会告别家人上路,无论何等艰难困阻,但是一定要去参加大唐的恩科。

大唐开国才三年,这已经是第三次恩科,由于是杨一笑亲自参与制定规则,因此摒弃了固有科举的许多弊端,杨一笑作为穿越者,吸收了千年积累的精华。

他要重用穷苦读书人,他要给落魄寒门士子机会,并且士族门阀的读书人,让百姓之家的英才尽归所用。

一旦他将天下贫寒英才收用,大唐缺官的弱点便能补足。

到时候国力日渐暴长,必然再次向外开疆拓土。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任何势力能阻挡杨一笑的步伐。

那时候,距离一统中原不远了!

……

大唐现在的地域已经很广阔。

南至江淮十六州……

北到草原边境的雅雅部……

西面占据陕西路两个州,西南面已经和川府接壤。

这范围从字面上看来难以感受大小,但其实国土面积已经可以堪称浩瀚。

南北要走一千里路,东西也有八九百里,这么大的范围想要同时开启科举,在古代通信不发达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约定一个时间,然后用飞禽传书的方式通知科举开场。虽然各地得知消息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是开启科举的时间必须一致。

此前派出去的几千名红翎急使并非通知消息的主力。

这一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沿途不断大声呼喊尽量让人听闻。

杨一笑给他们的命令是能跑多远就跑多远,能喊多大声就喊多大声,要让更多贫寒百姓知晓此事,要让科举的风潮涌动冲天。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么做能让穷人听到消息。

但是,几千人的传播规模毕竟还是太小了。

因此,还要动用大量飞禽,飞向各州各地进行通知,让各地组织人手也去向民间宣布。

大唐五个道,如今九十州,五百七十多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五千大镇,再往下,是数之不清的村庄……

即便整个大唐朝廷力量全都动起来,竟然依旧耗时半个月才把消息传遍。

天下各方势力,也都在时刻关注消息,很快,最终的日子定下了!

“于洪武三年九月九日,大唐举国同时开启恩科……”

“洪武陛下感念穷苦之家贫寒,士子如果全都奔赴燕京会有困难,因此,更改恩科制度。”

“此次恩科,直接在各地分设科场。”

“有建镇的地方,由镇级官员组织监督,无建镇的地方,可前往最近之地参加。”

“望各地各方百姓早作准备,送家中学子提早准备,贫寒难得读书贵,科举风雨不能挡!”

……

分设考场,就近开科,这种办法类似于正式科举的乡试,读书人可以在自家县域而不需要前往燕京。

但即便如此,仍旧还是要赶路……

大唐核心处,山东道各州!

原本这一片地域并非中原富裕之地,但是杨一笑最早经营的地方就是这里,因此民间生活略显宽裕,三五个村子之中经常能见到一两个读书人。

毕竟是孔孟史书之乡,民间贫寒之家也向往上进。

这一日,清晨时!

“娘亲,孩儿去了……”

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小娃娃,独自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包裹,他站在狭窄的小路上回头而望,依稀看见村口之处站满了长辈。

全村八十九户,四百二十口,无论男女老少,全都送他启程。

村里最年长的一位老妪,遥遥对着小娃娃叮嘱,不断道:“孩子,好好考,路上不要节省吃喝,把村里给你准备的吃食全吃掉,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走路,才有力气在科场上写出好文章……”

“不要担心你的母亲,四奶奶会让全村照顾你家,在你去考试的日子里,全村凑粮食给你母亲吃。”

“孩子,好好考啊,不要辜负你母亲含辛茹苦,卖掉家里粮食给你买书本。”

“你放心去,你母亲饿不着,咱们全村,一起凑粮。”

“孩子,你自己在路上也要吃饱啊,别不舍得干粮,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是全村给你凑的,这是家家户户对你的期待。”

“只要你吃饱,肯定能考的好!”

穷苦小村的百姓眼里,吃喝乃是最大之事,这位年老的老妪不断叮嘱凡,用最平凡的语言送上最宝贵的希望。

全村一起努力,积攒了一个大包裹干粮,这是送给村中唯一学子的资助,要让孩子在前往恩科的路上不被饿着。

那个小孩子的眼眶通红,有种叫做泪水的东西模糊了视线。

一人去考恩科,全村动员相助,由于清贫穷苦的缘故,只能一家节省一点口粮给他做盘缠。

他背着的大包裹很沉重,里面装着三婶省下来的面饼,装着四叔刚煮熟的野鸟蛋,装着老大娘从山上挖来的野菜做的饼子,装着自己家里五岁妹妹最渴望吃一口的窝窝头……

这孩子的泪水模糊视线,但他再次看了一眼站在村头的百姓们。

四奶奶,三爷爷,叔婶们,从小一起玩的伙伴们……

虽然泪水模糊眼帘,然而乡亲的音容笑貌却清晰出现在脑海,最终所有乡亲的音容笑貌渐渐消失,变成了一张饱含期望面带沧桑的脸。

那是他的娘亲!

这孩子忽然放声悲嚎,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他大声哽咽道:“娘亲,孩儿去了,皇帝陛下赐给机会,天下穷人参加恩科,孩儿此去必然奋勇争先,要给娘亲博一个秀才的荣耀……”

由于隔得距离已经比较远,他母亲并不能听清他说了什么,但是母子之间有着血脉相连,只见那个含辛茹苦的女人遥遥不断挥手,大声道:“娃儿,好好考,娘亲盼着,盼着……”

好好考啊!

娘亲盼着!

多么简单的话语!

然而就是这简单到极致的话语,却包含了穷苦百姓最大的希望。

杨一笑开启恩科选拔士子,天下穷苦寒门皆有机会,这是不需要投奔士族门阀就能逃脱苦海的机会,也是能让自家孩子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机会。

那孩子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忽然咬牙从地上站了起来,他再次看了一眼村口众人,毅然转身朝着远方奔跑。

东方旭日的日光浩浩之下,照出一个略显瘦小的孩童身影,这孩子背着一个大包裹发足狂奔,口中不断发出呜呜呜呜的悲嚎。

他不得不狂奔,怕自己狠不下心离家,全村人的希望,他要去考出来。

……

大唐西北之处,陕西路某一州。

这时代的黄土高坡尚且布满绿植,并非后世那种苍凉昏黄的千沟万壑。

只见这里的乡村也有小孩子踏上恩科之程。

这次乃是三个较小的小童,在一个年龄较大的少年带领下背着包裹。

身后是一条泥泞的土路,刚下完秋雨显得特别湿滑,然而无数百姓正站在村头遥遥相送,有人高声浑放在唱送行的歌。

三个小孩子泪流满面,领头的少年同样泪水沾襟。

陡然他们一起回头,噗通噗通跪倒在泥泞的大地上,四个嚎啕放声道:“诸位村中父老,父亲,母亲,我们去了,去科场之上博一博……”

大唐皇帝昭告天下的圣旨说得明白,这次专门给穷苦人家读书人一个机会,乡亲们,等着我们回来吧,我们会考中乡试,然后去争锋府试,甚至前往燕京去参加殿试。

唯有奋勇争先,穷人才有机会,越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越早懂事,他们想要改变祖祖辈辈受穷的悲苦……

……

大唐南方,江淮之地。

一条小河水流颤颤,一条小舟缓缓泅渡,撑舟的汉子浑身肌肉虬结,奋力将船篙恶狠狠插向水中。

远处小河岸边站着几十个百姓,正在不断挥手送别小舟,有个老大爷颤巍巍不忘高叫叮嘱,道:“老四你撑船慢一点,不要让娃娃们颠簸了舟船,考科举是大事,万不可在路上有了疲乏。”

撑船的汉子哈哈大笑,面上却带着一股少有的凝重,大声回答道:“二爷爷放心,小舟稳着呐,都回吧,你们在再这样送下去,娃娃们哭也哭坏了……”

他说的没错,小舟上几个童子少年此时正哭的稀里哗啦,有个最小的娃娃约莫也就十岁年纪,隔着小河不断在呼喊娘亲娘亲。

但是,虽然不舍得离开母亲,虽然口中呜呜呜呜不断在哭,但是小娃并没有说一声我要回家,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去参加乡试的念头。

小舟两侧放着很多鱼干,这是江淮之地百姓用来果腹的粮食,鱼干缺少盐巴吃起来腥膻,然而童子少年们却感觉万分的珍惜。

这是村中宿老东奔西走,这是各家各户咬牙拼凑而来,他们没有银钱当做盘缠,这些鱼干就是赶赴考场唯一的资粮。

来吧,科举!

来吧,科举!

我们穷人什么都不怕,只要饿不死,就能向前冲,大唐皇帝赐下了机会,就算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小舟悠悠,不断泅渡,岸边相送的人影渐渐模糊,几个小童忽然拿出各自手抄的书本,对着日光大声朗读起来。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出渊,鳞爪飞扬……壮哉我中原少年郎,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这是大唐皇帝杨一笑的劝学诗,前不久随着大唐昭告天下的消息传播开来,越是贫寒之家的孩子,越喜欢诵读这一首劝学诗。

写的真好啊!

大唐皇帝这首诗词是专门写给我们的啊!

原来,原来,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也是壮哉少年郎。

白云悠悠,变幻苍狗,小舟在河流上不断前行,儿童们的读书声盖过了水声。

远处天水相接之处,日光在水面如同鱼龙,仿佛真像杨一笑诗句中写的那样,潜龙出渊,鳞爪飞扬。

壮哉我中原少年郎!

……

大唐山东!

大唐山西!

大唐草原!

大唐江淮!

甚至整个天下各方,都有清苦读书人上路,无数贫寒之家的孩子们,遥遥告别爹娘长辈的相送。

这些贫寒士子全都背着包裹,带上了全村人勒紧裤腰带积攒的口粮,跨越千山万水,心中志向恩科。

我中科举之后,当能回报家乡……

感激大唐恩科,感谢大唐皇帝!

……

【超级大章,接近五千字啊,写这一章的时候,我竟然眼睛里想流泪,很酸,我估计是因为我刻画穷人小孩告别父母的场景缘故。但我不知道,你们喜欢这种画面吗?】

【穷人可怜太久了,士族把控上升渠道,唯有咱们的杨一笑,愿意给穷人一个机会。以前,穷人即使读书也考不中的】


  (https://www.bsl88.cc/xs/4120053/1896630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