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带我去远方小说免费阅读 > 第105章 涨稿费(今日三更)

第105章 涨稿费(今日三更)


又过了两天,林朝阳正上班的时候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和地址都很熟悉,是《收获》来的。

林朝阳的小说寄出去一个多月,信件一来一回,再加上中间的审稿时间,这个效率倒是不算慢。

他打开信,内容很简单,李小琳先是夸了一通他的小说,朴素、平实却温暖动人,与当下流行的许多带有强烈控诉、揭露和批判色彩的小说完全不同,倒是与上半年发表在《燕京文艺》上的《小鞋子》的风格有些相似。

不过相比较《小鞋子》的人文主义,这部小说带有明显的轻喜剧色彩,仿佛一曲诙谐小调,让人看完之后忍不住会心一笑,回味悠长。

李小琳给予小说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不过问题也有,就是他父亲巴金老先生看完了这部小说后不甚满意。

认为王庆来同志应该坚持在《秋菊打官司》中所坚持的那种现实主义,将讽刺和批判精神更进一步的发挥。

巴金不是认为现在的这部小说不好,而是觉得林朝阳放弃了之前的风格,有些可惜。

李小琳在信中转达了父亲巴金的观点,但同时又对林朝阳说,让他不要有压力,小说本身是非常优秀的,编委会已经审稿通过,排期到明年一月份的那一期发表。

又一部小说即将发表,林朝阳很高兴,出不出名的无所谓,最主要的是有稿费拿。

他这部小说字数达到了接近12万字,基本就是一部小长篇,按照之前的稿酬标准至少是大几百块钱的稿费。

思想着即将到手的稿费,林朝阳继续看信,没想到李小琳竟然给了他一个惊喜。

李小琳在信的最后透露,明年一月出版局方面可能会提高国内的稿酬标准,如果新修订的规定能够在一月份《收获》上市之前,编辑部会按照新的稿酬标准支付给林朝阳稿费。

建国之后,中国的稿酬制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在1949—1957年之间,国内的稿酬制度发展的很健康,基本是借鉴了苏联的按印数定额支付稿酬的办法。对作家而言,这种稿酬制度能获得相当可观的金额。

这一时期文坛诞生了如“为三万元奋斗”“万元户”这一类的说法,可见当时作家的收入之丰厚。

到了58之后之间,国内的稿酬制度开始倒退。稿酬数额被一再削减,国内的稿酬制度基本名存实亡,写作正式进入零稿酬时代,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6年才迎来了改变。

不过这几年的稿酬标准和之前比仍旧有一定差距,只相当于是50年代的三分之一,并且还是一次性支付,没有印数稿酬。

许多人发表一部小说动辄百十块钱,甚至是几百块看起来很多,但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单位时间和创作效率的问题。

很多的稿件修修改改、投来投去,可能一年也不见得能发表一两篇作品,大量的邮寄时间和修改成本无形之中摊薄了稿费的真实收益。

再加上物价上涨的压力,近一年多来文学界对于稿酬上涨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于是才有了这次稿酬标准的调整。

好编辑!好编辑啊!

李小琳的这个消息顿时让林朝阳心生喜悦,这可真是急作者之所急,想作者之所想。

稿费的上涨,让林朝阳连带着看到信最后李小琳的催稿语都觉得顺眼了很多。

本来他是没打算在收信当天就给李小琳回信,可看完了信,他觉得自己不立即回信都是对小琳姐的不尊重。

又过了两天,陶玉书回到家跟他说起了话剧的筹备情况。

有了黄会琳的支持,陶玉书她们几个骨干分子充分发挥出了当代大学生那恐怖的执行力,仅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就把《天下第一楼》剧组搭建了起来。

虽然剧组成员百分之百业余,但大家的热情却也是百分之百的。

陶玉书她们动员了包括哲学系、历史系、教育学系等院系在内的几十号学生,而她们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的把学生们招聚起来,也与《天下第一楼》的关系密不可分。

这帮人招人都是靠熟人拉人头,去了也不废话,直接把剧本掏出来,这玩意但凡是有点文学和戏剧鉴赏水平的都能看出牛逼之处。

能参与到这样一部优秀话剧剧本的创作当中,在如今这个话剧热的年代,没有大学生可以拒绝。

甚至到了最后,已经有学生慕名而来,主动报名参与到剧组当中,可陶玉书他们却不得不拒绝,因为剧组的人员已经太过庞大了,甚至比剧院的专业剧组人数还要多。

听完陶玉书的描述,林朝阳既为她们高兴,也佩服这个年代大学生的执行力,不管是燕大的学生,还是燕师大的学生,大家似乎都能为了一个目标而快速拧成一股绳。

“朝阳,明天周日,你去给我们讲讲剧本吧。”

陶玉书的请求林朝阳没办法拒绝,不仅是因为两人的关系,也因为话剧的成功离不开导演、编剧和演员的现场共同打磨。

翌日早上,林朝阳和陶玉书冒着寒风一起来到燕师大。

她把林朝阳领进了教二楼,两人走进一间大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学生。

林朝阳吓了一跳,问陶玉书:“怎么这么多人?”

“我们招人的时候没少让大家看剧本,大家听说你要过来讲讲剧本,都要来听听。”

讲台下几十双眼睛盯着林朝阳,其中不乏羡慕、敬仰、崇拜之色,既让林朝阳感到一股成就感,也让他感到很大的压力。

他现在已经逐渐习惯了在外人面前讲述创作心得和感受,这种事与事后诸葛亮大差不差,反正作品你先写出来了,怎么说都是你对。

除了一些钻牛角尖的杠精,不会有人反驳的。即便是有人反驳,那些清醒的人也会替你驳斥对方。

“前段时间玉书说师大的同学们要效仿燕大也搞个话剧,她这人写评论很擅长,但对剧本没什么心得,就央求我写个剧本,这是我写《天下第一楼》这个剧本的由来。

但要说关于这个剧本出现的起心动念,可能还要把时间拨回到几个月之前。

那会儿我刚写完《小鞋子》,就给《燕京文艺》编辑部送了过去。大家也知道燕大那个位置,我们乡下人进一次城不容易……”

林朝阳讲到这里,底下的学生们为他的自嘲而发出了一阵善意的哄笑。

“我就想着给家里人买点东西,在燕京城里左逛右逛,跑到了前门。看到全聚德的门脸,大家伙都知道,全聚德可是百年老店,烤鸭那是一绝,都是给领导人们接待外国政要用的。

我心想着,正好可以买给家里人尝尝。进门一看,烤鸭十块一只,我摸了摸兜里的钱,觉得这烤鸭味道也一般……”

林朝阳讲话的语气轻松幽默,特别是讲起他在全聚德遇到的窘迫时,丝毫没有难堪之色,反而充满自嘲。

底下的学生们听着觉得可乐的同时,心中也不禁佩服起他这种苦中作乐的心态,不愧是能写出《小鞋子》那样作品的作家。

林朝阳今天来燕师大,不仅是要给大家讲剧本的创作过程,更是要帮助大家捋顺话剧创作中的各种问题。

这些学生没有话剧创作的经验,就公推了黄会琳这个教戏剧研究的老师当导演,现在林朝阳这个编剧也来了,两人自然要好好交流一番。

舞台设计、场景变换、角色的演员选择、造型和服装设计……

林朝阳在燕师大待了一上午的时间,跟黄会琳把剧组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探讨了一遍。

林朝阳虽然是个话剧的门外汉,但因为有后世的观剧经验,所以在沟通之时,往往会描述的非常具体,让黄会琳听完之后深感钦佩。

心想难怪林朝阳能写出这样好的剧本来,原来人家在脑子里已经勾勒出了一个如此生动清晰的戏剧世界来。

聊到最后,林朝阳担忧的问道:“我在写的时候考虑的不太周全,其实《天下第一楼》的规模已经超出了学生们能够掌控的范畴,多亏了有黄老师您帮着掌舵。不过舞台布景、道具、服装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这……”

黄会琳明白他的意思,说道:“我昨天刚给学校打了一份报告,要了2000块经费。有你这么大力的支持和学生们的热忱,学校方面一定会支持的。”

要经费这种事不是林朝阳能操心的,他见黄会琳说的很有底气,点了点头。

钱没到位,不过演员已经就位了,都是燕师大各系的一些文艺活跃分子。

《天下第一楼》是部三幕剧,卢孟实、罗大头、常贵这些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十五个,另有警察、包哈局执事、总统府侍卫副官等龙套角色,光是演员人数就多达近三十人。

这几天里几乎所有参与到话剧里的学生们都把剧本熟悉的差不多了,很多人对剧里的台词几乎张口就来。

在黄会琳和林朝阳的见证下,学生们开始了第一次不是排练的排练。

之所以说“不是排练”,是因为这帮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表演经验,念台词突出一个大力出奇迹,尽力的模仿他们看过的话剧演出,肢体动作更是僵硬,连表情都因为紧张而变得扭曲。

不过好在有黄会琳在,她虽然不是专业话剧编导出身,但多年的戏剧研究让她对指导话剧表演驾轻就熟。

一群人把教室当成排练场,一排就是一下午的时间。

学生们没有表演技巧,也没有表演经验,但有热忱、有信念,这年头能考上大学的都是聪明人,很多事一点就通。

晚上吃完饭再来,很多人就慢慢找到了表演的节奏,虽然肢体依旧僵硬和不知所措,但至少台词顺了,表情也慢慢到位了。

忙了一整天,到晚上八点多众人才散去。


  (https://www.bsl88.cc/xs/3937925/974203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