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各朝代围观我刷的短视频全文阅读 > 第195章 能打败大唐的只有大唐

第195章 能打败大唐的只有大唐


【大唐精锐对精锐的战争】

  【此战被称为大唐绞肉机战场、也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转折点、大唐的生死战——香积寺之战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唐肃宗李亨任命郭子仪为统帅,领兵15万,向长安推进,意在收复长安。

  此战唐军为安西、北庭、于阗、朔方、河西、回纥等边军与诸胡联军组成。叛军由曳落河骑兵、范阳、岢岚、卢龙军为主。

  双方都是大唐最精锐的部队,是唐王朝的顶尖实力,然而,长安城一座不起眼的香积寺却让双方损失惨重,耗尽了大唐的实力。

  因为精锐对精锐发生的后果是,直到最后根本没有计谋得以施展,大家都是大唐优秀的边军,是从无数的战火中淬炼出来的精锐。所以香积寺之战只有正面的互砍,双方稳定保持着一比一的交换率,直打到主力军全部消耗完毕。

  唐军率先出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叛军重步兵与唐军步兵展开白刃战,唐军军阵逐渐被叛军打乱。

  在叛军的李归仁的重骑兵推进下,唐军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败势明显。

  此时,有一人挺身而出。他便是被称为大唐“神通大将”的李嗣业!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

  李嗣业身高七尺,力大超群,率领陌刀队组成了最后一道防线,力挽狂澜,止住了唐军的溃败之势。

  但这时  叛军又顶上了新的预备军,唐军也只得接着耗下去。

  双方激战数个时辰,战至傍晚,叛军仅剩数千人逃回长安。

  此战唐军伤亡7万精锐,阵斩叛军6万。香积寺之战后,叛军主力损失殆尽,郭子仪连夺长安、洛阳两京,叛军想要覆灭大唐的幻想彻底破灭。】

  <陌刀队!李嗣业!>

  <如果没有内斗,大唐继续往西边发展那该多好>

  <名将对名将,精锐战精锐>

  <郭子仪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大唐神话——李嗣业>

  <汉唐武德太充沛了。这俩亡国后乱世一个比一个惨>

  <有时候明君早逝真的是为了保全他的名声,唉,李隆基你咋不学你祖宗二凤也在五十二岁就死了呢。>

  <这一仗把唐军精锐集团全打光了,要不然哪能轮到吐蕃、回纥、河朔三镇、淮西嚣张[叹气]>

  <悲哀的是双方都认为对方是叛军...>

  <总说“安史之乱”后得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结论,但这些参与平叛的唐军15万里面得有至少四万人是胡人,他们平叛喊的口号是:“赴国难,讨国贼!”>

  <能打掉唐军一半精锐的只能是另一半的精锐>

  <熬过安史之乱的大唐还能再苟一百多年也是不容易了>

  <看到“阵斩”这个词,真的要起鸡皮疙瘩了,一天之内啊,几万人...>

  <全是身经百战,历经战火的老卒,新兵易得,老卒难求>

  <就是把府兵制晚崩了,也不能说是唐玄宗一个人,任何一个制度的崩溃都是几代累计起来的>

  ...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尤其是宋明两朝。

  宋朝文人:五胡乱华和唐朝的安史之乱不就是胡人作乱吗?中原王朝对他们不好吗?他们不思报恩,见识了中原繁华后反倒是想要侵略!

  “赴国难,讨国贼!”

  这一句口号一出,引得观看光幕的众人议论纷纷。

  ————

  秦  始皇二十九年

  秦始皇嬴政倒是与新收的韩信、项羽等人道:“昔日光幕再现的盛世繁华,令朕心旷神怡。如今唐朝陷入危难之中,诸胡联军倒是帮了很大忙。”

  项羽率先问道:“可这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也是胡人引起的。”

  秦始皇早前就已经明白了。

  “此前光幕曾言【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至河北南下,一路攻占洛阳再下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出逃。】胡人能有多大的本事,安史之乱的发生不难猜出是唐朝内部出现了问题,他们恨唐,安禄山和史思明不过是被推出来的表面话事人。”

  “再看今日光幕说的不管是唐军还是叛军,双方都是精锐边军,且认为对方是叛军。唐朝统治者没有注意到危机的来临,或许和唐朝的军制有关...”

  秦始皇分析的越多,难免就想到自己死后秦朝很快四方起义,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如这唐皇一般没有注意到危机的到来吗?

  看陛下陷入深思,项羽韩信等人闭嘴不再说话。

  两人皆是未来优秀的将领,对光幕上说的香积寺战很感兴趣,这一战若是他们会如何来呢?

  还有那个叫李嗣业的大唐将军,真是猛将,在此战中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勇猛硬生生使得局势由衰变胜。

  ————

  唐  贞观三年

  唐军对唐军!

  精锐对精锐!

  打败大唐的只有大唐!

  李嗣业!

  听起来一点也不好,这些话令李世民大为破防。

  朕甚想打李隆基这个败家子!

  李世民见自己五十二岁死,觉得还算满意,要是再多活十年当然就更好了。

  光幕说让李隆基这个不肖子孙和自己一样在五十二岁死,李世民感叹:“他活那么长有什么用呢,前二十多年的积攒的家底和名声全毁了。”

  对光幕拿自己和李隆基做对比,李世民感到不高兴,这看起来好像朕要是多活久点也和李隆基那狗东西一样成前明后暗的君主了!

  “议一议府兵制吧。”

  大唐的圣人李世民收回了对安史之乱对香积寺之战的怒气,压着火与文武商议兵制的崩溃。

  “自魏始,已历经多朝。观各种制度,实行一段时间后会达到巅峰随之又开始衰弱,府兵制应是在本代或后代达到巅峰,到玄宗时期因为各种原因崩溃。”

  房玄龄观看光幕也有多年了,光幕很跳跃的讲过华夏这千年的历史。从中自是能看出一些历史规律。

  马周道:“玄宗时期,大唐历百年。腐败,土地等都是绕不开的问题。”

  马周是今年科举中选出来的寒门子弟,李世民很欣赏他的才能。

  李世民知道了马周的意思,随即又有些无奈。

  若这规律是如此,那改变了又有何用?

  李靖等武将见李嗣业这般的猛将,默默为他祈祷,希望他是有个好结局。

  ————

  唐  开元二十四年

  郭子仪、李嗣业!

  李隆基赶紧记下这两个救时大将。

  “只要朕重用这些将领,就不会有叛乱!”

  其实李隆基现在也不知道安史之乱的具体叛乱过程是怎么样的,这么久以来,光幕从不会详细的告诉一件事,只会稍微提及。

  而光幕对于这场叛乱提及最多的是李隆基自己,每次一提及就是诅咒死早点。

  开元年间关于这场叛乱有几个研究方向,一是河北,二是胡人,三是兵制,四是...

  众人不敢说,但心知肚明。

  最后一个便是当今圣人,大家都怀疑圣人绝不是只提拔了安禄山,低估了叛军这么简单。

  当朝宰相张九龄叹气,要是大唐能再出一个明君该多好。

  ...

  “当嗣业者,人马俱碎!”

  高适念完这句话,只觉已经身处香积寺的战场,得见李嗣业的勇武,得见那场耗尽大唐精锐的战争。

  李白即兴作了首诗,发在光幕上并询问李嗣业在吗?

  当代的文人见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已经作诗后,被光幕激起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也跟着在上面发作的诗。

  ...

  李嗣业本是京兆高陵人,开元二十四年就在安西军中。

  “嗣业!是你!光幕上说的人是你啊!”周围的士兵都叫着李嗣业,激动的仿佛被光幕提及的人是自己。

  李嗣业发懵了,不过看到《旧唐书》上对自己在那场战争中的描述,李嗣业也跟着自豪起来。

  嗯,是他!

  周围的士兵毫不怀疑李嗣业的本事,因为每次战争中他都是先登者,力大超群打遍军中无敌手!

  安西都护来曜对李嗣业的印象非常深刻,身高七尺,威武不凡,在战场上总是会俘获众多敌军士兵。靠着积累的功劳现已经是昭武校尉了。

  再次感慨后,也觉得这李嗣业要走大运了,圣人肯定会重用的。

  此前光幕曝光过的哥舒翰在去了河西军后直接被王忠嗣看中,重点培养。

  ...


  (https://www.bsl88.cc/xs/3852415/1111093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