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小可怜在年代文里吃瓜看大戏木了慕了 > 第117章 想办法

第117章 想办法


虽然现在不能考大学,读了书没找到工作还要下乡,但要不是家里快饿死了都还是会放孩子多读书。

  “那也不能就这样跑过去。”

  郁青棠知道就算她们能说出再多的道理,人家父母不送孩子读书那也白搭。

  现在义务教育还没出台呢,不能拿法律压制父母必须送孩子上学。

  江晚烦躁的问:“那怎么办?”

  “棠棠,你最好了,帮我想个办法呗。”

  郁青棠能有什么好办法。

  “之前不是长里出面,王家就把孩子送去学校了吗?我们再去请赵厂长?”

  江晚:“但这也只是一时的,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找借口不许孩子上学。”

  郁青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办法,最讨厌这种脑力活了。

  江晚在剧情里也没有成功把王保友带入学校,只能自己悄悄的教他读书。

  所以郁青棠也并不是很担心这位失学儿童,反正不管怎样他都能走上康庄大道。

  女主的事就让女主自己烦去吧,郁青棠愉快的放过了自己的脑子。

  金瓜瓜对此有异议:“明明是宿主懒得动脑子。”

  郁青棠暂时性空耳,只当没听见系统对自己的吐槽。

  时间很快来到六月,天气渐渐炎热,春忙终于过去,高雯雯和刘建国的婚礼到来。

  婚礼在高雯雯家举行,刘建国结婚后也会搬到高雯雯家住。

  为此,有很多人在背地里说刘建国是倒插门的。

  刘建国倒是很豁达:“他们爱怎么说怎么说,我们自己过得好就行。”

  高雯雯说:“谁要是敢当着你的面说就揍他们,爷爷奶奶会给我们撑腰。”

  她是个腼腆的姑娘,这是她第一次说这么霸气的话,说完自己的脸就先红了。

  刘建国很喜欢她这个样子。

  怎么说也算是朋友,郁青棠在供销社里买了一件漂亮的的确良裙子作为随礼。

  婚礼当天,两位新人穿着军绿色的衣服,胸前带朵红花,在主席像下宣誓,然后吃席敬酒。

  没有后世婚礼的种种花样,也没有古时婚礼的各种礼仪,却也透着人间烟火的喜乐。

  郁青棠看高雯雯满脸幸福,心里也有一种莫名的舒坦。

  “金瓜瓜,高雯雯都结婚了应该不会再被牵扯到所谓的剧情里了吧?”

  金瓜瓜:“宿主放心,对照组的小世界意识早就不行了。”

  虽然金瓜瓜这么说,但郁青棠只要一想到当初那个真实到可怕的噩梦,她就不敢放松警惕。

  “还有董玥呢,听说她家里还打量着要把她嫁给明昱。”

  郁青棠都有些不明白,明昱当初要再婚不就是为了找人照顾他儿子吗?

  这都拖了这么久,这段时间他儿子难道就不需要人照顾了吗?

  婚礼还在继续,这桩婚事也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的。

  高雯雯家只有爷爷奶奶,看起来条件不好。

  但她家有一座大房子,自己又长得不错,还勤快,也有那么些心思肮脏的想要吃绝户。

  那几杯酒之后,就忍不住挑刺头了:“高大爷不是我说您这孙女婿找的真不好,一个一穷二白的知青,看着是个文化人,其实肩不能扛,手不能抬的,到时候还要靠你家雯雯养着。”

  “你家雯雯以后的日子……啧啧~苦喽!”

  哪有人刚结婚就诅咒人家以后日子过得苦的,周围的人脸色都不好看了。

  更别说高爷爷,他啪的一声把酒碗放下。

  “我家雯雯和孙女婿都是老实勤快的人,倒是你也老大不小了,还是早点儿成家定下来,免得以后都没脸去见你爹娘。”

  那人脸色立马变得通红,眼睛鼓起,周围的人连忙拉住他。

  “是呀是呀,你看小你一辈的雯雯都结婚了,你也该收收玩心,早点成家了。”

  婚是想结就结的吗?这些人就是故意说话刺他。

  毛爷爷冲着他被人拿走的背影,冷哼一声,旁边的人劝他:“那就是个浑不愣的,这大好的日子,你和他争什么。”

  “不过有个事我也想问问,你这孙女婿是城里来的,他父母知道他要结婚的事吗?”

  高爷爷知道这人是好意,便点头:“知道,还寄了钱票给建国置办彩礼,东西都放在他们小两口房间。”

  “真的啊?”

  周围的人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

  也有人不相信,高爷爷也不秉着以前让旁人去说过自己日子的想法。

  今天这事不说清楚,以后孙女婿还要被人在背后议论。

  高爷爷起身带人去新房,大家都围了过去。

  高雯雯一个人住一头厢房,分为里外两间,里间是卧室,外间是设了一个火坑。

  火坑周围摆了木质沙发,对面的桌子上放了一个收音机,旁边则是一辆缝纫机。

  高雯雯在外面敬酒时,手上还带了一块新手表。

  “我还以为他结婚就买了一辆自行车呢,没想到居然凑齐了三转一响。”

  这话是知青点的人说的。

  他们都不知道刘建国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办齐的。

  在郁青棠印象中这个刘建国毫无印象,应该是个挺低调的人,没想到结婚都这么低调。

  要不是实在有人找茬,高爷爷带人进来看,都没人知道刘建国给高雯雯准备了四大件。

  下乡来的知青也不全是在城里过不下去的,好多家里有适婚的儿女的人家都开始盯上了知青点的知青们。

  “下乡知青是在城里过不下去的”这个想法其实是这两年才有的。

  早在一开始执行上山下乡时,多数知青都是自愿下乡,是为了理想为了建设农村。

  在城里的工人岗位饱和,知青开始大批量下乡,很多乡下的人就有了这种印象。

  短短一个月之内,知青点少了好几个人。

  董玥听着前院的热闹和郁青棠说:“棠棠,你可不要随便找个人就结婚。”

  郁青棠有点懵,不知道她为什么和自己说这个。

  董玥叹了口气。

  农历六七月,正是每年最热的时候,郁青棠每天下班经过大河边,都能看到光溜溜的在河里游泳的小屁孩。


  (https://www.bsl88.cc/xs/3750746/1111101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