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姬周八百年?大周:我千年起步小说全文阅读 > 第280章 国公&学馆

第280章 国公&学馆


数日后,韩通还是未能熬过这个冬天,病逝家中。

  消息传至宫中之时,柴宗训恰好正在草拟名入昭勋阁的清单。

  “朕知道了。”

  柴宗训默默地将韩通的名字也加进了名单之中,位列前茅。

  韩通的丧礼,极为隆重,在京的皇子公主全数前往致祭,给了韩府莫大殊荣。

  史上,面对叛军欲威逼幼主退位,只有韩通举起手中刀剑,将利刃对准他们。这份忠心,即使时过境迁,柴宗训也不敢忘怀。

  三日之后的朝会上,柴宗训当众言道,京北新都落成之后,韩通可入昭勋阁,名留青史,配飨太庙。

  “所有名入昭勋阁之人,朕皆以国公之礼待之,国公之位由家中子弟承继,位于郡公之上。且每代递降,爵位按公侯伯各三等划分,侯伯之爵位名称,还需请命天子,赐下恩旨,直至三等伯爵之后,改封一代荫官为止。”

  柴宗训之言,使得大周朝臣皆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忠臣之后,一人受封国公,可保九代荣华,这是何等荣耀。

  但柴宗训接下来的话,又让大家忍不住开始猜测,究竟还有谁有幸得享国公尊荣,恩泽子孙。

  “朕还是那句话,入阁之人的名字,将会在朕百年之后公布,韩通是唯一的特例。今日朕便追封韩通为‘镇国公’,追谥‘武忠’,并由其子继任国公爵位,递降为二等镇国公。”

  柴宗训此话一出,就代表昭勋阁中还有不少人有机会得封国公爵位,这极大地触动了大周朝臣的心。

  眼下,昭勋阁还未建成,柴宗训唯有将韩通配飨太庙之荣,先行赐予韩家。

  待昭勋阁一落成,朝廷还会将韩通的灵位移入阁中。

  原本诸臣听到,只有等到柴宗训驾崩之后,昭勋阁才会公开入阁之人的名字。

  有些心急之人,已经开始在心中默默数着,今年是柴宗训登基的第几年?

  不过转念一想,只要柴宗训还在一日,就代表他们还有机会入阁。

  柴宗训的旨意传至韩府时,韩微一时之间还未反应过来。

  与韩通相比,韩微只是军中校尉,距离韩通的枢密院副使之职还有一段距离。

  可如今,柴宗训恩旨一下,韩微立刻便成了武将中首屈一指的存在。

  “臣,叩谢陛下圣恩!”

  韩通之功,镇国公之位,就是韩家往后九代子孙所仰仗的底气。

  只要韩家不做出什么谋逆之举,镇国公之位定然可保韩家无虞。

  柴宗训在颁旨之时,并没有说明国公之位可以因先祖之功而免罪,这就代表大周皇室随时都可以将国公之位收回,并治罪其后人。

  韩微自是清楚,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韩家日后唯有更忠于大周,忠于柴宗训,才能保住这九代荣华的权位。

  柴宗训此举也成为了元圣五年末,大周朝堂最具讨论度的话题。

  韩微袭封国公之位,也给不少即将参军入伍的平民子弟,带来了一点震撼。

  这就使得他们愈发坚信,只要拼尽全力为大周建功立业,这国公之位也不是不会花落他们家。

  柴宗训亦是想要在春闱来临之际,借国公权位,为走武举之人打气,让他们知道,大周定下文武俱重的国策,并不是一句空话。

  元圣六年春闱放榜之日,有人欢喜有人愁。

  今年报考工学与数学的人数,还是远不及文学的人数多。愁的人里,还多了他们的身影。

  朝中不少地方都需要用到工学以及数学方面的人才,奈何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财政部、商务部、水利部、审计部等内阁各部,唯有联名上奏柴宗训,言道春闱放榜,开科取士,共有百人名列其中。

  通过文学一途入仕之人,几乎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还要多,足足有六七十人。

  余下的几十人,则由工学与数学平分,还有几个名额则被女学占得。

  各部尚书在奏报中言道,有必要在汴京城,乃至日后的京北府、京南府中,各设立一座专研工学、数学的学馆,提升民间考取这两科的学子人数。

  “内阁有何想法?”

  毕士安与李沆身为内阁首辅、次辅,对于此次各部尚书的提议,意见相左,难以达成一致。

  首辅毕士安眼见上旨各部,人才确实短缺,也能理解他们的苦衷,对于设立学馆一事,他并不反对。

  次辅李沆则是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此举有无视儒学经典,追捧奇淫巧技之嫌。

  李沆的话,柴宗训对此嗤之以鼻,他看中了李沆“圣相”之美誉,却忽略了他对“仁”之一字的坚持。

  将李沆放在内阁次辅的位置上,第一次让柴宗训产生了一种无力感。

  或许,李沆适合的地方,并不是在汴京城中,也不是在大周境内。

  在内阁首辅以及数位大学士的坚持下,李沆只好勉强同意设立学馆的建议。

  春闱过后没多久,柴宗训便下旨在汴京城、京北府以及京南府,分别设立了工学馆以及数学馆,专门培养工学与数学类的人才。

  两学馆的第一本授课书籍,柴宗训决定亲手编撰。

  此前,因大周连年战事不断,柴宗训几乎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将脑海中所储存的知识,传递给这个时代。

  趁此机会,柴宗训终于有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将毕生所学付诸纸上。

  结合这个时代的局限,柴宗训将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原理编入书中,其中包括一些简单的工具使用方法与数学计算。

  柴宗训将这两本书分别命名为“工学之基”与“数学之基”,作为两个学馆学子们的入门书籍。

  往后是否还要传授一些更难的内容,柴宗训还在思考当中。

  这两本书一出,众人已经对柴宗训的实力有所怀疑,他只能用夜有所思当作借口,暂时“骗过”了诸臣。

  柴宗训还下旨,建造工学馆与数学馆所需的全部花销,一概由大周皇室出资。

  这些年来,大周皇室依靠皇家海贸,赚得盆满钵满,也是时候将其用之于民。

  刘承规作为皇家海贸交易的主事宦官,见柴宗训出手如此阔绰,十分心疼。

  这些钱可是刘承规奉柴宗训之命,漂洋过海赚回来的,每一两银都来之不易。

  不过柴宗训有命,刘承规也只能听命行事,只是取钱之时,略带不舍而已。


  (https://www.bsl88.cc/xs/3708409/1111085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