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中国历史故事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 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17年的中原大地,动荡不安,天灾频仍,人祸丛生,致使黎民百姓流离失所,生活陷入困顿,朝廷官员束手无策,无力扭转乾坤。在荆州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部、湖北中部以及湖南西部,由于严重的粮食歉收,民众被迫在沼泽与池塘周边挖掘野菜充饥。有限的食物资源引来大量饥民争夺,场面混乱,亟需有人挺身而出,维持秩序。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的两位乡勇王匡和王凤自愿承担起了协调分配的工作,凭借公正无私赢得了广大饥民的信任,很快成为当地人心中的领导者。

  面对日益增多的难民,王匡和王凤决定集结这些人,发起一场起义,希望能改变悲惨现状。失去对朝廷信任的百姓们对起义并无异议,反而寄希望于起义可能带来的新生。消息传出后,更多的人从远方赶来加入他们。王匡和王凤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设为起义军的大本营,这支队伍因此被称为绿林军。他们攻占附近的乡村,接纳越来越多逃难而来的农民,短短几个月内,绿林军扩充至八千余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当朝廷得知绿林军起义的消息后,王莽立即派遣两万官兵前往镇压,不料遭到绿林军的迎头痛击,官兵败退。王莽勃然大怒,绿林军则抓住胜机,进一步攻占了多个城镇,并释放了监狱中的囚犯,还将部分粮仓中的粮食分给平民百姓。王匡和王凤的仁义之举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拥戴,绿林军的规模急剧膨胀,人数达到五万余众。

  然而,正当绿林军初具规模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肆虐,导致一半以上的起义军士兵病逝。为了保存实力,剩余的起义军不得不兵分三路,分别撤离绿林山,分别占据新市、平林(今湖北随州东北)以及下江(大致位于湖北西部长江下游区域)等地。

  与此同时,在泰山,有一位名叫樊崇的人也拉起了一支起义队伍,他率数百人占据了泰山作为基地,并向外招募兵马。一支小型起义军加入了樊崇的阵营,不到一年时间,他麾下的兵力已壮大到一万多人,成功占领了泰山郡(今山东泰安)。樊崇率领起义军在青州(今山东中部)、徐州(今江苏北部)一带与官府军队展开抗争,时常劫掠富户豪绅的粮食,分给贫苦百姓。

  樊崇制定了严格的军纪,严禁起义军欺凌贫困百姓,如有残害或伤害百姓者,一律处以极刑或严惩。如同绿林军一样,樊崇的军队也深受百姓爱戴。

  全国范围内的起义运动风起云涌,令王莽焦头烂额。他调动大批兵力意图镇压各地起义军,但官军却被起义军逐一击败,甚至连领军将领也遭杀害。随后,王莽任命太师王匡(不同于绿林军领袖王匡)率军先行征讨樊崇的部队,后再对绿林军进行打击。

  公元22年,太师王匡亲率大军进抵泰山郡,试图围剿樊崇的起义部队。面对危局,樊崇首先激励部众拼死抵抗,并下令全体将士将自己的眉毛染红,以此标记区分敌我,防止误伤,自此,樊崇的起义军因其独特的标识被世人称作“赤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赤眉军力挫太师王匡的官军,王匡狼狈溃逃,腿部还被樊崇的长矛刺中,留下血洞,其部属伤亡过半,纷纷逃回长安。赤眉军经此一役,声势更加浩大,不仅疆域扩展,兵力也迅速增至十数万人。

  绿林军与赤眉军击败王莽军队的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全国,极大地激发了各地人民的斗志。黄河沿岸诸多地方相继爆发起义,其中不乏因王莽新政受损的地主阶层及没落贵族,他们纷纷揭竿而起,共同寻求推翻王莽统治的新契机。

  在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刘演与刘秀两兄弟亦无法忍受王莽剥夺刘氏宗族特权的做法。在全国反莽浪潮高涨之时,刘氏兄弟召集数千乡民及族人,在舂陵乡发起了反抗起义。他们主动联络绿林军首领,双方联手共同对抗王莽军队,并在战斗中斩杀了多名朝廷将军。

  随着绿林军力量的持续增强,内部意识到没有统一领导难以持久,因此提出推选一位总首领,以便军队管理和战略规划。鉴于当时社会观念较为传统,许多人认为首领应当出自刘氏皇族,以赢得更高的权威和广泛的民心支持。众多刘姓子孙中,刘演以其领导能力深得部分士兵拥戴,欲推举他为起义军首领。然而,出于对刘演日后可能威胁自身地位的担忧,其他起义军分支坚决反对。在此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出身没落世家的刘玄,计划拥立他为皇帝。尽管刘演提出应在彻底推翻王莽、团结赤眉军后再考虑立君之事,但多数起义军并未采纳他的意见。刘演迫于形势,不得不接受多数人的意愿,赞同立刘玄为帝。

  公元23年,刘玄正式登上绿林军领袖宝座,宣布恢复汉朝国号,启用年号“更始”,从而被称为更始帝。王匡、王凤被封为上公,刘演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被授予太常偏将军的职位,此外,其他有功将领也均获得相应的官职封赏。从此,民间普遍将绿林军视为汉室正统,称之为汉军。


  (https://www.bsl88.cc/xs/3699904/1111100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