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三国之神级召唤系统免费阅读 > 第121章 第一次科举结束

第121章 第一次科举结束


收到考卷的众人之中,那些真正有才华和学识的人表现得还算从容自若。

  他们只需稍作思考,便能够着手答题,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然而,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人则显得十分焦急,他们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却仍然毫无头绪,只能不停地左顾右盼,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启示或帮助。

  不过,这些人中也有一些比较机灵的人。

  尽管他们无法提出深刻独到的见解,但拿起笔来就能对刘辩展开一通赞美之词,将刘辩吹捧得如同天神下凡一般。

  他们大赞当今天下,陛下一统江山之事已经明朗清晰;又夸口说天下即将迎来太平盛世,董贼转眼间就会被消灭殆尽。

  总之,都是些空洞无物、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

  在这一刻,数不清的年轻学子们仿佛瞬间变成了后世参加考试的考生,他们面对着眼前的试题。

  犹如面对着政治主观题一般,感到茫然失措,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对国家的赞美之词。

  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拿起笔来,在思维敏捷的火花中尽情挥洒,写下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更有甚者,在完成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后,竟然还继续写下应对董卓的策略,完全忽略了题目要求的“三选一”限制。

  时光飞逝,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所有的考生纷纷离开考场。

  考试试卷再次被送回了紫宸殿内,大臣们又开始了阅卷工作。

  这一次,刘辩并未像上次那般逐一仔细查看每份试卷,而是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后,从众多试卷中选出了杜如晦、王绾、庞统以及徐庶四份答卷。

  接着,他深思熟虑片刻之后,又挑出了一号考生张译的考卷。

  果不其然,杜如晦等人的六道试题竟然全部都作答完毕,其中三道策问与三道策论,书写得异常工整,犹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然而,张译的三道策论虽然写得洋洋洒洒,看上去似乎颇有文采,但实际上却缺乏实用性。

  至于策问部分,则仅仅只写了一些有关科举制度的浅显见解罢了。

  由此可见,张毅最多只能算是个普通的政治人才而已,于治国理政之道、军事战略之法等领域并不擅长。不仅如此,通过这三篇策论可以看出,此人的全局观念亦有所欠缺。

  刘辩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即将张毅的考卷搁置到一旁,然后拿起了杜如晦的考卷。

  以杜如晦的卓越才华,这六份考卷自然不在话下。

  尤其是首篇文章,更是对当前天下局势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剖析。

  杜如晦一番深入剖析,当下论及天下势力:“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那个拥兵最多、凶神恶煞,最为残暴的董卓了。

  然而,此人残暴不仁,必然难以持久。假以时日,他的部下必定会分崩离析。

  毕竟,没有人愿意跟随一个暴君,任其肆虐。”

  “其次,便是当今陛下。

  陛下如今手握二十余万雄师,旗下良将如云,谋士如雨,犹如繁星闪烁于天际。

  而且,陛下还占据着洛阳以及幽州幽州大部分、并州二郡、青州一半。

  只要陛下能够静心经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那么平定董卓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陛下以关中为坚实的根据地,便可以逐步扫荡天下,成就一番伟业。”

  而并州的朱元璋虽然暂时还没有彻底崭露头角,但其实力也不容小觑。

  他手下的猛将和谋士同样数量众多,未来必将成为陛下的强大对手。

  朱元璋这个人,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就会一鸣惊人,让整个天下为之震撼。

  袁绍出身名门望族,他家世显赫,四世三公,在天下世家之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尽管目前他还没有大展拳脚,但凭借其家族背景和个人魅力,也足以对陛下构成巨大的威胁。

  这种威胁不仅仅来自于军事方面,更体现在政治和外交等多个领域。

  袁术虽实力不俗,却生性残暴,不过是冢中枯骨罢了。

  至于马腾、陶谦等人,乃汉室忠心之臣,陛下大可引为外援,而其余诸侯则皆不成气候。”

  刘辩阅览之后,不禁暗自颔首,心中对天下形势已然有了大致轮廓,不愧是杜如晦啊!

  只是他未曾料到,此刻的李世民尚在董卓麾下,尚未显山露水,否则定然要为李世民谋得一席之地。

  第二篇乃是针对董卓的应对策略:“董卓的残暴行径,用不了多久便会使其众叛亲离。

  如今董卓虽然势大,但也并非不可撼动。

  陛下只需在内部休养生息,积极养兵练兵,同时整顿朝纲,恢复民生,使得国力逐渐强盛;

  在外联合长安的忠诚之士,以马腾等为有力外援,共同对抗董卓。

  如此内外兼修,不出三年,董卓必可被剿灭。”

  第三篇则是对科举的深入分析,杜如晦先是细致剖析科举的利弊,指出科举制度虽有利于选拔人才,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

  而后,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增加考试科目、改进考试方式、加强考官管理等。

  杜如晦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刘辩眼前一亮。

  刘辩点了点头,这份考卷,刘辩实在挑不出半点瑕疵,若由他来评分,必是满分无疑。

  他心中暗叹,杜如晦果然才华横溢,见识不凡,国家之栋梁。

  不过评分之事,刘辩已交予诸位大臣共同裁定,他也仅是在朝堂之上颁布前三甲的名额罢了。

  随后,刘辩又拿起剩下三人的考卷仔细阅览起来,发现它们的内容和杜如晦的答卷基本相似。

  在对付董卓的策略上,几乎完全一致:都是先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然后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联合外部力量共同进攻。

  对于科举一事,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相比之下,这些观点的确不如杜如晦来得细致入微、深刻透彻。

  由此可见,在政治才能方面,杜如晦确实要比其他三人略高一筹。

  再看下面的策论部分,这三个人也都分别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比如如何进行改革。

  还有深入分析当前天下各路诸侯中,究竟谁的领地最广,谁占据着最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及谁对刘辩构成的威胁最大等等。

  然而,这些问题其实在前面杜如晦回答关于应对董卓及天下局势时已经有所涉及,他在后续内容里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补充说明罢了。

  而在论及袁绍方面,徐庶与庞统认为袁绍自高自大、刚愎自用,好谋却无决断,干大事时却瞻前顾后,见小利便忘却大义,虽一时能强大,却不足为惧;

  而另外王绾则着重强调袁绍乃四世三公,是个不容小觑的威胁,其他方面则并无二致。

  刘辩仔细看完四人的考卷后,又翻阅其他考卷,却见大多策问都是溢美之词,实质性内容少之又少。

  刘辩不禁眉头紧锁,对着满朝群臣说道:“如今这诸多考卷,大多华而不实,真正有见地、有深度的实在寥寥无几,此等风气不可长啊!

  朕希望诸位爱卿能秉持公正之心,选拔出真正有才华、有谋略之人,为我朝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说罢,群臣皆颔首称是,心中也明白刘辩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与期望。

  而刘辩亦深知,欲成就一番宏图霸业,人才乃是关键,唯有广纳贤才,方能开创辉煌未来。

  想到这里,刘辩再次对着群臣郑重说道:“凡是有夸大赞美之词者,一律不予录取。

  录取要以策问为主,策论为辅,另外还要参考其前面几项考试的分数高低。”

  “遵旨,陛下。”众群臣应道。

  在批阅试卷时,群臣也都十分恼怒,前面的文学、贴经、明算等科目。

  有些人做得很好,可到了后面的策问策论,这真正考验真才实学的部分,大多数人都一塌糊涂。

  “若是达到标准的不够,那也就罢了,毕竟宁缺毋滥,不可宁滥毋缺。”

  刘辩也未曾想到,这第一次科举,竟有几千余名考生,但达到标准的,相比于考试人数相差太大。

  不过还好,有杜如晦,还有王绾、三国本土的两位杰出人才庞统以及徐庶,这倒也能使顶尖人才阵容更加强大。

  只是这中低端人才,确实匮乏不少,还大量稀缺。

  几日过后,众群臣终于完成审核,确定通过考核的为  98人。

  请示过刘辩后,便开始拟定合格名单,并在皇榜上书写合格考生的名字。

  在紫禁城外围,皇城城墙之上皇榜张贴之处,顿时所有考生纷纷围拢过来。

  前三甲中,第一名的名字,赫然便是杜如晦,第二名是王绾,第三名则是庞统,其后便是徐庶。

  再往后,便是众多密密麻麻排列的名字。

  众多百姓和考生都围在一起看着这些名字,榜上有名的自然欣喜若狂,落榜的自然唉声叹气,捶胸顿胸。


  (https://www.bsl88.cc/xs/3694253/1111101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