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三国之神级召唤系统 > 第120章 房谋杜断杜如晦

第120章 房谋杜断杜如晦


文学贴经所涵盖的范围之广,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其题目来源也是五花八门,不仅包括了许多着名的经学典籍。

  比如《论语》《诗经》《尚书》等等,甚至还涉及到了先秦时期的道家经典作品,像是《老子》《庄子》之类;

  此外,还有其他诸子百家的着作,例如《韩非子》《孙子兵法》等等。

  对于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来说,他们家中的藏书十分丰富多样,面对这些题目虽然会面临一些挑战。

  但也能够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回答出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然而,还是有一部分人可能在记忆力和理解力方面稍显欠缺,即使勉强回答上来,也常常会出现各种错误,并且在对历史的解读上也存在着不小的偏差。

  而寒门子弟能够接触到的书籍极为有限,此次出题的黄绾以及荀攸、刘虞等人,家中藏书“汗牛充栋”。

  所出的题目让许多人都觉得闻所未闻,致使众多寒门子弟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乱转,完全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才好。

  像杜如晦、王绾、徐庶这三人都是出身寒门,当然了,前面两人是被系统召唤出来以后才被设定成寒门之子的身份。

  不过他们的文学功底却是相当扎实,即便是面对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的题目,也依然能够依靠自身融会贯通的能力十分顺利地完成答题。

  第一天的考试终于伴随着太阳西沉缓缓落下帷幕,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们交完试卷之后,便被统一安排住进了北平城的驿馆之中休息,等待第二天的考试。

  而这些考卷则被全部收集起来并且遮住了上面的名字,以此供给朝廷里的一众文臣以及刘辩本人一起来进行批阅。

  当天夜里,刘辩将黄琬、李善长、蔡邕、丁管、卢植、刘虞、荀攸、荀彧、郭嘉……等等众多大臣全部召集到一起,开始了紧张忙碌的阅卷工作。

  显而易见,刘辩本身的学问有限,所以他只能站在一旁默默地观察,而审阅试卷这项艰巨的任务,则顺理成章地落到了诸位大臣的肩上。

  在这群大臣之中,不乏一些名动天下的鸿儒大家,对于批改这些蕴含着精妙之意的试题,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刘辩站在一旁注视着众人阅卷的时候,也顺手拿起了第一份已经批改完成的试卷,只见卷面上方清晰地写着“1  号张译”这几个字。

  刘辩先是扫了一眼姓名,紧接着又仔细查阅起这份考卷来,只见上面的字迹异常工整,而且试卷上的大多数题目都被打上了醒目的对勾。

  至于这种用对勾来评判试卷的方式,其实是刘辩从后世借鉴过来的新颖创意。

  这次考试总计包含了一百道题目,其中文学部分与后世的填空题比较相似,贴经部分则相当于是翻译题,而明算部分就如同算术题一般。

  当看到八十几分这样一个优异的成绩之后,刘辩情不自禁地慨叹道:“很不错啊!”

  至于这些试卷的内容,刘辩大多数都看不懂。

  毕竟那些经学内容实在太过晦涩难懂,以他目前的知识储备来说确实难以理解。

  不过对于明算部分,刘辩却又觉得在这个时代,大多数明算题目的难度都显得过低了些。

  “哼!真是岂有此理,此人绝对未曾读过书,竟然也敢妄图蒙混过关?”

  只听得一声怒喝传来,众人纷纷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名文臣正满脸怒气地将一份试卷递给了黄绾、荀攸和荀彧等人传阅。

  待到这份试卷传到刘辩手中时,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道:“如此答卷,实难服众啊!”

  众人定睛一看,只见那试卷之上布满了各种杂乱无章的符号,根本与其所答之题毫无关联可言。

  刘辩的脸色变得愈发阴沉,他当即高声喊道:“传我旨意,将此人姓名遮住的那一栏抹去,记下他的名字。

  从今往后,不许他再参加科举考试!”

  话音未落,一旁的锦衣卫便已领命而去,迅速执行起刘辩的命令来。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悄然而逝,刘辩一直默默地凝视着眼前的场景。

  众大臣们正逐一翻阅着那一沓沓试卷。

  然而,令人大失所望的是,能达到九十分以上的寥寥无几,大多数试卷的成绩徘徊于七十几分至八十几分之间,而不合格者竟占到近八成之多!

  刘辩不禁频频摇头,心中暗暗思忖道:“看来到处都是妄图滥竽充数之人啊!更有甚者,简直是异想天开,企图一步登天。

  怀有这般心思的人,还真是不胜枚举啊!”

  不过,在众多试卷之中,也有一部分答卷书写得异常工整,但大部分地方却都遗憾地空留一片苍白。

  此情此景,显然出自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之手。

  想必是因为他们家中书籍匮乏,才导致如此结果吧。

  但即便如此,还有明日的策问以及策论,通过这些也能够检验出他们真正的才学与能力。

  “陛下,您看看这份如何?”一旁的黄绾小心翼翼地再次将一份考卷递到了刘辩面前,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和紧张。

  刘辩微微抬起头,伸手接过考卷,目光落在卷面上。

  只见这份考卷上满是鲜艳夺目的红色对勾,如同一串串璀璨闪耀的红宝石,散发出诱人的光芒。

  刘辩仔细端详着考卷,脸上逐渐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轻声说道:“嗯,不错,当真不错啊!此人实在是厉害,这上面的题目,竟然可以全部答对,简直是令人惊叹啊!”

  听到刘辩的称赞,黄绾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涌起一股喜悦之情。

  他知道,这位考生一定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时,丁管也凑过来,看着考卷上密密麻麻的红色对勾,不禁感叹道:“此次黄公所出的题目,有些连我自己都闻所未闻,此人竟然还能够答对,当真不愧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啊!”

  刘辩微微一笑,表示赞同:“黄爱卿,你家中藏书犹如繁星般众多,能够想到的题目必然也是极为生僻。

  即便如此,这杜如晦依然能够答对,可见他的实力的确是非同凡响啊。”

  黄绾连忙躬身谢恩:“陛下谬赞了,臣不过是尽己所能,希望能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罢了。”

  刘辩微微颔首,继续查阅其他考卷。

  但黄琬心中却仍对刚才那份完美答卷难以忘怀。

  暗自思忖着,这位名为杜如晦的考生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与卓越的才华。

  没过多久,刘辩又陆续查看了几份试卷,其中就包括徐庶和庞统两人的。

  只见他们的得分均在九十六七分上下,并没有达到满分。

  而在刘辩所召唤出的两位人才之中,杜如晦凭借满分的成绩稳稳地占据首位,王绾以九十八分紧随其后,位居第二;

  庞统则以九十七分排名第三,徐庶则以九十六分处于第四。

  当然,这仅仅只是首日的考试而已,后续还有策问和策论这两场考试,到时候鹿死谁手,花落谁家,还是个未知数呢!

  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照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北平军营的校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考试再度继续进行。

  不过,这策问与策论可跟之前的基本功大不一样。

  策问是精心设计的,涵盖了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的问题,需要考生们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深入思考并作答;

  而策论则更具挑战性,要求学子们根据论题再根据当前国内形势,提论出自己对国家发展的独到观点或深刻见解。

  众多学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考场,当他们拿到考卷时,一个个都露出了茫然无措的表情。

  有的人眉头紧皱,苦思冥想着答案;有的人抓耳挠腮,似乎完全摸不着头脑;还有的人干脆趴在桌子上,一副放弃抵抗的模样。

  考场内气氛异常紧张,仿佛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声。

  策问题目是:

  策一:对当今形势如何看待?

  策二:如何对付奸贼董卓?

  策三:科举的利害以及有何改进办法?

  只需三选一即可。

  策论题目是:

  论一:论以当前大汉王朝的情况如何对民生进行改革。

  论二:以当今天下诸侯地理位置及势力大小论谁对朝廷威胁最大。

  论三:论北方草原一族,几十年内对中原朝廷有没有威胁。

  同样也是三选一即可,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这些题目,毫无疑问乃是由刘辩本人亲自出题。

  暂且先不论那策论部分,单单只是这策问的三道题目,便已经涵盖了方方面面。

  首先,当下的局势无疑是对众多学子目光的一次严峻考验,尤其是如何应对董卓这个问题,更是对他们智谋的一次深度检验;而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则直接关乎到他们的政治眼光高低。

  可以说,这三道题目简直就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https://www.bsl88.cc/xs/3692925/1111101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