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小说最新章节 > 第481章 希望工程

第481章 希望工程


路只有这么宽,根本无法错车,而且对方似乎也没有错车的意思,从车上跳下两个人,其中一个方明华还见过一面。

    景台团县委周书记。

    周书记很年轻,今年不到三十,前天方明华他们去县上座谈的时候,周书记也参加了,所以认识。

    跟着下来则是一位40出头的中年男人,方明华没见过。

    “方主席、赵总,幸亏我们赶的急啊,再迟来一步你们可就走了。”周书记笑着和两人握手,又介绍旁边的那位中年男人。

    “这位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于海龙同志。”

    “这位是中国作协理事会理事、秦省作协副主席方明华同志。”

    “这位是西京盛世图书出版公司总经理赵红军同志。”

    “你好,你好!”

    相互握手。

    赵红军有点诧异。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是什么玩意?没听说过啊。

    他们找我们干什么?

    不过,看着热情的于海龙,方明华隐隐猜出对方的来意。

    “方主席,赵总,于副秘书长是从专门来找你们两位,聊聊有些事,现在要不跟我们回县上?”周书记说道。

    “要不.就到村上谈吧?”方明华说出自己的意见。

    “对,就在村上谈,完了我们还要赶路。”赵红军也附和道。

    今天如果去了县上,估计又要折腾一天。

    “那也行。”于海龙同意了。

    方明华他们上车后见小车倒了回去。

    村支书张贵生看到他们重新返回,后面还跟着两位领导,高兴的不得了,笑着说:“我刚才听到喜鹊叫,这俗话说“早报喜晚报财,正晌报客来,这还到晌午,贵客都上门了冬娃,赶紧给倒水!”

    四个人就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聊起来。

    于海龙开明宗义,先是简单介绍了中国青年少发展基金会成立的工程以及工作性质,紧接着说道:

    “方主编,赵总,我们基金会准备发起一项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一项公益事业。目的是修建学校,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你们这次捐资目的和性质一样的。”

    “希望工程?”方明华回了句。

    没想到于海龙听完眼睛一亮:“希望工程?这名字好啊,我们这项公益事业我们准备叫“春雨计划”,但我觉得你这个名字更响亮!方主席,能否让我们基金会使用?”

    “可以。”方明华笑道。

    “方主席,赵总,我这次专程赶来,是请你们帮個忙,能否接受一次中央媒体的采访,谈谈捐资学校的事,顺便谈谈这个希望工程。”于海龙说出自己的意见。

    方明华总算明白了,

    感情要我们帮着宣传。

    “可以。”方明华一口答应:“其实这件事由赵总一个人接受采访最为合适,你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募捐,赵总本来就是企业老总,他的说辞更有说服力。”

    卧槽!

    伱答应下的事,结果是我接受采访?

    赵红军瞪了方明华一眼。

    不过一想。

    中央媒体啊,自己还没接受采访呢。

    讲讲也不错滴。

    这也是变相宣传我们的盛世公司吗?

    当然,光讲似乎也不太好,卖嘴皮子有啥意思?

    想到这里,赵红军突然开口:“于秘书长,咱们可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行,我也答应,为了支持你们的公益事业,我们盛世公司愿意给希望工程捐助五万元人民币!”

    “谢谢,谢谢太感谢你了。”于秘书长又惊又喜:“赵总,你这可是向希望工程捐助的第一笔资金!”

    这家伙,出手挺大方。

    方明华心里想着。

    不过捐给希望工程也是值得的。

    虽然希望工程到后期有这样那样的诟病,但它确实帮助许多农村孩子继续上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一点,功不可没。

    随后,方明华个人表示捐资2000元,连那个年轻的周书记也捐献出了自己一个月工资:154元。

    成为第一批向希望工程捐款的人。

    到了中午,村支书周贵生留他们几人到自家屋里吃了顿午饭,自然是景台人招待客人佳品——炒拉条,配了几个小菜,还拿出一瓶当地产的景泰大曲。

    几人边吃边聊,于海龙就说起创办这个基金会遇到种种困难。

    赵红军听了感到惊讶:“你们这个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不是团中央发起成立、主管的吗?怎么会没钱?”

    “赵总你不了解,我们基金会属于慈善组织,并不是国家部门,也不领国家财政,基金独立运营,自负盈亏,你知道我们启动资金多少吗?”

    “多少?”

    “十万块。”

    “才十万块?!”赵红军愕然。

    “对,国家只给了十万块启动基金,将来修建学校的资金全靠募捐,包括将基金会的运营费用都要从这里面出。”于龙海解释道。

    “哦”赵红军这才明白过来,接着说道:“那你们募捐任务艰巨啊。”

    “是啊.压力很大,我们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开局面。”于龙海说道。

    “所以你找到我们?”

    “对,赵总,所以得谢谢你们,来,再敬你一杯。”于龙海笑着举起酒杯。

    几人喝干之后,方明华笑着说道:“其实,想打开局面还有个最直接的办法。”

    “什么办法?”

    “在报纸上刊登募捐广告。”

    “募捐广告,这成吗?有人会不会认为是骗子?”于海龙有些怀疑。

    “你们可是团中央的下属的基金会,这个金字招牌为啥不好利用?还有,报纸如果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些国家媒体,别人会不会认为你们是骗子?!”

    对呀

    为啥没想到这一招呢。

    卖商品可以做广告,捐钱为啥不能做呢?

    这钱又不是落入我个人腰包,是为了救那些失学儿童!

    “方主席,你这建议好!我回去以后和我们徐秘书长好好商量商量!”

    于海龙高兴的说道。

    “哎,对了,方主席,我记得你曾经写过两篇关于农村教育的小说一一篇叫《乡村教师》另一篇叫《一个都不能少》,还拍成电影,是不是?”于龙海突然想到什么问道。

    “对,前两年写的。”

    “哎呀于秘书长,你不说我差点就忘了。”旁边的周书记插话进来:“《乡村教师》发表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我们班上好多人看过,写的实在是感人。”

    “对,确实感人。方主席,你能不能再写一篇关于乡村教育的小说,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宣传和支持。。”

    方明华沉思了下,点头答应。

    “我敬你一杯!”于海龙赶忙又端起酒杯。

    于海龙是中午离开的,临走前除了和赵红军约定采访具体时间,还说方明华的大作发表,他一定好好拜读云云。

    方明华他们也是中午离开的,再不走担心再来一批人那就热闹,按照计划,他们这次拐向东南方向到达定西地区,然后沿着312国道返回燕京。

    一看时间,现在是5月25日,方明华不想这么早回去,估计西京城还乱着呢。

    “要不,红军,咱们去银川吧?”方明华提出自己的建议:“宁夏的作协主席张先亮我熟,让他带咱们在银川逛几天如何?”

    “哎呦.明华,平常你出门,都是急着回家看老婆娃娃,这次你不着急了?行,就听你的,我还没去过银川呢。”

    于是方明华重新拿着地图规划路线,调转车头向东北方向驶去。

    (本章完)


  (https://www.bsl88.cc/xs/3635588/1111065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