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小说免费阅读 > 第477章 忆苦思甜

第477章 忆苦思甜


张建林带着两人走在村中的巷道里。

    村子很安静,土坯房居多,偶尔能看到一些砖瓦房,遇到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在门口晒着太阳,看着他们这几个“不速之客”。

    “咋都是上年纪的,年轻人呢?”

    “好多出去打工去了。”张建林边走边解释:

    “你们也知道,咱们这地方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一年忙到头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但挣不下几个钱。这娃要上学、老人要看病,还要交“三提五统”,不出去打工怎么行?”

    三人说着,来到村中央的村委会。

    也就是以前的大队委,一院土坯房和十多年前没啥变化,连以前刷在墙上的标语“农业学大寨”清晰可见,但更多的这个时代的标语:

    “要想富,先修路”“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贵生叔,有人来看你了。”张建林在院子里吼了声。

    很快,从挂着村委会牌子的屋里走出一个老汉,花白的头发,穿着蓝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個旱烟杆。

    他看到张建林问道:“你不是去县里了吗?咋又回来了?谁找我?”

    “张支书,你还认识我们吗?”赵红军笑着问道。

    老支书抽着旱烟锅,眯着眼睛上下打量了下赵红军,又看了看旁边的方明华立刻想起什么。

    “你是知青方明华!”

    “你是赵红军?”

    “对,张支书,我是赵红军。”

    “哎呦喂,这十年多没见,胖成这个样子,进来说进来说。”

    方明华俩人跟着张贵生进了房间,里面还十多年前老旧的桌椅,当然,原来挂在墙上的六张伟人标准像已经消失不见。

    “张支书,我记得我们在这里插队的时候支书就是你,真没想到,现在还是你。”赵红军笑道。

    “没人干我曾经是想培养建林接替我当支书,伱问他干不干?”

    张建林笑着摇摇头。

    “咱们板凳村是个穷村,又没啥集体企业不像县城边那些村支书,个个富得流油,村上还有一大堆事:计划生育、三提五统、上访维稳.哪件事好做?”张贵生叹口气。

    “叔,人家红军他们不远千里来是看看咱们村子,不是听你诉苦的,你要诉苦应该去找乡上刘书记。”

    张建林是张贵生的亲侄子,说话也随便。

    “你说的对,”张贵生笑起来:“红军,你们俩个来,看看咱们板凳村和以前有没有变化?”

    “有变化的,你看看建林,成老板了。”赵红军笑道:“还有,我们刚走在村子里,发现房子比以前好些,没有倒了半边的房子了。”

    “那当然这改革开放也是十多年了,最起码我不像以前,老是要给外出要饭农户开大队介绍信。”张贵生笑了起来。

    这一点方明华的记忆里还有。

    分田到户前,一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就像现在,大队支书就要忙一件事,给外出讨饭的农户开大队介绍信,否则出去就会被遣送回来。

    最严重的时候,全村二百来户人家,一半都要出去讨饭。一般去白因,再远点就去兰州。

    每个外出乞讨的人都拄着一根要馍棍,男的担着两个框,女的背着布袋子,还有些大人带着小孩一起外出乞讨,哭哭啼啼,可怜兮兮。

    他们这些知青国家给的有口粮,每人每月44斤原粮,全是小麦,虽然照样不够吃,但勉强能生活下来。

    现在回忆起那些画面,就有点心酸。

    “就是村子里没以前热闹了。”赵红军又说道:“我们刚才走了一路,很安静。”

    “是啊.分田以前,群众都集体上工,还有你们知青,田间地头红旗招展,振奋人心啊。”张贵生感慨道,仿佛沉浸在那火红的岁月中。

    “张支书,那你愿意再回到那个年代吗?”方明华突然问道。

    张贵生想想都不想回答道:“傻子也不想回去吧?那个时候看上去火热,可大家都吃不饱饭啊,都是勒紧裤腰带再干,现在呢,只要你愿意干,一家十几亩地,一年到头只要别遇到大灾,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当然你想致富,还是不行。”

    “致富还是要像建林这样。”赵红军补充了句。

    “对,就是我这个侄子,自己富了,不想先富带动后富,没有党员的觉悟!”张贵生瞥了张建林一眼,说道。

    张建林一听急了。

    “贵生叔,我咋不想带动?你看我施工队二十多个人,大部分都是咱们村里的,一个工程下来一人能挣三五百,比种庄稼强的多!这不叫带动?我就是没答应你当这个支书嘛我实在忙不过来。”

    卧槽!

    看来这叔侄为这事争吵过不止一次。

    还好,有外人在,两人倒没再争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当当当”的声音,好像是敲打金属的响声。

    “是不是学校打铃的声音?我记得以前是敲一个废铁,现在还是这样?”赵红军问道。

    “是啊,啥都没变,我带你们去看看。”

    众人跟着张支书出了村委会,向学校走去。

    其实学校就在村委会的隔壁,没几步路,几人进去就看到一群小孩子背着书包嘻嘻哈哈跑了出来,原来是学校放学了。

    “这,学校真没变啊。”赵红军感叹道。

    是的,什么都没变。

    这座小学原来是一座庙宇,解放后拆掉里面的泥塑雕像成了学校,几十年过去了,学校已经破败不堪,只有屋顶上那枯黄的瓦菲在风中瑟瑟。破庙的屋脊很高,但窗户却很小,这使得屋里的光线昏暗。

    屋里的墙壁是灰暗的,有些地方墙皮剥落,露出里面的泥土和麦草。

    墙壁上有一块小黑板,是水泥抹成的,教室里没有讲台,也没有讲桌,孩子们也没有木制的课桌。屋子中间,是用砖头支撑起来的几块水泥板,就是所谓的“课桌”。

    方明华的印象中,十多年前他插队的时候是这样,现在依旧是这样。

    “张支书,我记得我们返城前,你就说要修学校,这十多年都过去了,咋还是老样子?”赵红军忍不住问道。

    张贵生顿时变得尴尬起来。

    过了一会,才苦笑道:“没钱。”

    (本章完)


  (https://www.bsl88.cc/xs/3635573/1111065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