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年代快穿:女配的肆意人生在线 > 第165章 活在男主回忆里的炮灰工具人(32)

第165章 活在男主回忆里的炮灰工具人(32)


老太太办事非常周全,当年给宁安落户的时候找居委会开的证明被她保存的好好的,宁安的弃婴身份没有问题,她还亲自写了一份说明,就说宁安当时在街上流浪,谢家出于好心收留了她,现在孩子大了,可以独立生活了,谢家和她本人协商过后,决定将她的户口独立出去。

  这份说明,她找了几位老邻居签名,证明她所言非虚。

  老邻居们非常惊讶,这么多年,这个老太太有多疼爱宁安,他们看的一清二楚,绝不可能一成年就把人赶出去。

  她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你这是为什么呀?不怕安安伤心呐?”

  老太太也不避讳,“迁出去是为了让她换个身份再回来。我疼爱了十多年的孩子,养的这么优秀,我可舍不得把她嫁给别人。”

  邻居们:“……”

  “你这老婆子,算盘打的很响啊!我隔着二里地都听到了,让安安嫁给阿晏是吧?这俩人倒是般配,都是又聪明又好看,安安同意吗?你可别挟恩求报啊!”

  老太太的伙伴,年纪都不小了,对“童养媳”这种事情接受良好,她们年轻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不要太多,而且表兄妹表姐弟亲上加亲的也不少,也有的人家,会把自己看上的儿媳妇从小就接到家里培养,有过的很好的,有过的不好的。

  建国后她们受了教育,知道了近亲结婚的危害,也知道了有些童养媳是剥削和压迫,但心理上,她们依然觉得青梅竹马、养成系这种事情很不错,感情是需要培养的,能提前和自己的另一半一起生活,互相了解,总比最后盲婚哑嫁强一百倍。

  “我是那样的人吗?肯定是俩孩子都同意了,我才这么做的。而且现在,我只是把安安的户口迁出去而已,她还在上学,至少要等大学毕业了才结婚的。”

  “那阿晏的年纪不是有点大了?”

  “大不到哪儿去,谁让他想老牛吃嫩草呢,等几年也是应该的。”

  “哦~原来是阿晏看上宁安。”

  “万幸安安自己也愿意。她要是不愿意,阿晏只好一辈子打光棍了。”

  老邻居们痛快的在说明上签了名字,证明谢宁安确实不是谢家的孩子。还有人闲着无聊跟着老太太一起去办事,吃瓜看戏呗。

  谢晏和宁安也是她们看着长大的,现在两个年轻人就要修成正果了,她们也跟着高兴。

  老太太证件齐全,还拿着宁安写的委托书,所以宁安本人不到场也没影响,关键是,宁安的户口从谢家迁出去,有可以落地的地方。

  谢晏老早就给她买了一栋房子,离谢家不远。当时那户人家因为工作调动要搬走,谢晏就把他家的房子买下了,过户到宁安名下,一直放在那儿。

  这回正好用来给宁安落户。

  等户口迁完,附近所有人都知道了,宁安已经从谢家独立出去了。

  老太太随即又广发请帖,给谢晏和宁安举办了一个订婚宴,周围邻居也全都来参加。

  结婚还有的等,但是订婚随时可以进行。

  当年亲眼见证了宁安被谢家领养全过程的张敏也来参加了订婚仪式。她觉得这简直就是缘分天定,谢晏和宁安,都是被老天爷眷顾的人。

  张敏小姐姐拿的是女强人人设,当年和容志安退婚之后,专心向学,毕业后作为公派留学生去了老大哥那儿深造,回来以后留在京城,在化学工业部生产调度局工作,现在已经是副局长了。几年前才刚刚结婚,嫁的是自己在化学工业部的同事。

  工作和生活都是一帆风顺。更衬得当年在感情上摇摆不定的容志安灰头土脸。

  他被退婚之后,被李心莲以退为进轻松拿捏,不顾家人的劝阻娶了她。

  容家人非常果断,既然你这么执着,那就搬出去自己生活,家里给了他一笔安家费作为初始资金,以后的生活过成什么样全看你们小夫妻自己。

  容志安没什么大本事,李心莲又只会汲汲营营斤斤计较,一点格局也没有,婚后的生活那是一地鸡毛。

  宁安每次看到这个对比都要幸灾乐祸一番。

  这次看到张敏,她又想起这事,跟谢晏嘀嘀咕咕的骂了一番容志安,又夸了夸张敏的大气果断。

  谢晏陪着她骂人,又跟她说:“哥哥绝不会做任何对不起安安的事。”

  老太太行动力很强,订婚宴办完,十一月还没过完呢。

  宁安只是户口独立了,别的事情都没有变化。他们一家人还是住在一起。

  谢晏和宁安经常光明正大的腻腻歪歪,让全家人的嘴巴都越来越毒了。经常动不动就对他俩发起人身攻击。

  好在俩人脸皮厚,子弹打不透。

  这个时候,国家迎来了又一批华侨归国热潮。

  大家都是回来捐钱的。

  不是投资,也不参与国家规划和发展,先捐一笔钱再说,做足了爱国者姿态。

  温建邦也回来了。

  回到老家越州,捐了一笔钱,身份过了明路,就去寻找自己的女儿。

  他在越州市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温家老宅,这里现在被街道办征用为办公地了。陪他来的工作人员还有点不好意思,温建邦摆摆手不以为意,“闲着也是闲着,能为政府做点贡献,也是这房子的价值所在。你们尽管用。”

  要是没人住,这房子说不定都塌了。

  他现在不知道宁安想不想要这房子,所以没有开口说捐出去的事,要是宁安不要,就把它捐了。

  然后,他又找到了之前补偿给齐敏芳的那个小院,齐敏芳依然住在这里,和她后来的丈夫一起。

  她的丈夫,还是那个姓赵的。

  当年俩人从沪市回来,心里还有点忐忑,过了两天,等心情平复下来了,就准备领证结婚。

  在领证之前,齐敏芳想要先清点一下自己的财产,她并不是个一点心眼都没有的人,心里还是有成算的。嫁人之前的财产是属于她自己的,清点好了,以后怎么花、花多少,她好心里有数,避免被丈夫一家占便宜,至少不能让他们占了便宜还卖乖。

  结果这一清点不要紧,箱子笼子都在,但是里面的东西全都没有了。温建邦临走之前留下的财物没有了,她之前攒的温建邦给宁安的抚养费也没有了。连宁安的玩具、衣服,她之前留下的照片都没有了。就好像这个孩子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

  齐敏芳当时就要崩溃,这些都是她赖以生存的资本。她虽然离婚了,但本质上还是靠温建邦养着,自己并没有去工作。温建邦留给宁安的这些东西,养活她们娘俩也是足够的。

  她气疯了,质问姓赵的,是不是被他拿走了?

  以后她该怎么生活?

  姓赵的也是又气又失望,他看上齐敏芳,不就是想跟着她一起过好日子吗?结果,就这?

  但他比齐敏芳理性一点。

  “带孩子出去之前,咱们俩刚刚检查过这些东西,当时都还在。咱俩出了一趟门,把孩子丢了,回来这些东西就都没有了。你和我都没有把东西拿走藏起来的时间,咱们俩是一直在一起的。这是遭了贼了!”

  齐敏芳喃喃道:“这就是我丢了孩子的报应吗?”

  俩人报了公安。温建邦给的钱也算来路光明正大,不怕让别人知道。

  要是有人问起孩子,大不了就说她自己走丢了。

  公安也很重视这个案子,组成了专案组进行调查,但是查来查去,什么也没查出来,实在是一丁点证据也没有。

  邻居没听见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可疑人员出没,房屋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按照报案人的说法,装东西的箱子上着锁,也没有被撬开。

  公安甚至怀疑这些东西根本不存在,是她幻想出来的。

  有个具备一点无厘头性格的年轻公安甚至说:“既然这些钱本来就是孩子爹留给孩子的,那也不算是你们的财产。你们也别难过了。而且,孩子丢了你们不报案,钱丢了你们倒是来报案了。你们俩也很有意思嘛。回去等着吧,我们首先要找孩子,而不是帮你们找钱。”

  齐敏芳和姓赵的灰溜溜的回去了,后面也没再追问钱有没有找回来。

  公安也确实帮着找了孩子,但是没找到。

  齐敏芳和姓赵的到底还是结了婚。她虽然没了钱财,但是还有套不错的房子,姓赵的有工作,俩人还是能搭伙过日子。

  结了婚以后,在丈夫的强烈要求下,齐敏芳找了份工作,日子倒也过得下去。

  只是她迟迟没有怀孕,姓赵的想要孩子,结婚五年之后,俩人离了婚。房子是齐敏芳的,他分不走,只分走了一半存款。

  姓赵的想找个黄花大闺女生娃,但是黄花大闺女才不愿意嫁给一个有不孕风险的二婚男。齐敏芳好歹是生过的,按理来说身体没问题,嫁给这个姓赵的以后,却没有再怀孕,那就不好说是谁的问题了。

  所以,他娶了一个带娃的寡妇,人家有三个孩子,而且一看就好生养。

  寡妇自己有房子,跟姓赵的结婚,就当他是入赘,收了他100块钱,说是聘礼,本质上就是“住宿费”。

  齐敏芳那边,没过多久也嫁给了一个丧偶鳏夫,也有三个孩子。一进门就给三个娃当了后娘。


  (https://www.bsl88.cc/xs/3618540/1111096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