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季汉大司马最新文章 > 第671章 卿部宜当用兵

第671章 卿部宜当用兵


宛城距洛阳有八百里,赵俨所奏之疏,仅用了两日便送至曹叡手上。

    得览疏上内容,因心忧荆宛军事,曹叡遂召集朝中心腹文武议事。

    行宫内,曹叡心事重重,见众臣陆续到齐,便吩咐侍郎将抄录的奏疏分发下去。

    趁着众人了解战场形势的同时,曹叡说道:“诸葛亮出襄樊犯我,骠骑将军统兵御之,前将军率兵益之。今荆宛之局势,我军兵众于水贼,故诸葛亮率兵守之。”

    “据军报而言,诸葛亮所部夹潦水而立寨,断水建桥为二营之道。如能断桥,则可令水贼两军离散,继而我军逐一用武,将能分而破之。”

    “以前将军之见,可根据诸葛亮营垒布置,先击浮桥以断二营往来。如贼出兵救桥,我军可出精锐步骑击之。然骠骑将军患病军中,且有不同之见,其以为诸葛亮用兵谨慎,恐其中有诈,我军不宜轻易用兵。”

    “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曹叡揉着太阳穴,显得十分疲惫。

    在之前的方案部署中,司马懿与张郃合兵齐退诸葛亮。但令他所没想到二将竟在用兵上有不同意见,张郃遵循他的意见,主动用兵。而司马懿则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出兵进攻。

    众臣面面相觑,曹叡不好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他们也不好判断谁对谁错。

    司马孚出于相信自家兄长,说道:“禀陛下,骠骑将军久治荆宛,宜当信器之。当下不如暂缓向诸葛亮用兵,让前将军率兵向东,与豫州刺史满宠联手,击败贼将庞统,而后连同孙车骑,先退霍峻。”

    “国之大事岂能轻易变动!”

    辛毗开口反驳,说道:“旧时陛下有言,先破诸葛亮,再退霍峻。今大战在即,岂能不遵旧令来回退让。如让前将军率兵奔波至汝南,而那田豫州又言庞统不可击,不知欲让张将军再往何方?”

    辛毗与张郃同算是河北降人,盖有些情谊,当下决意为张郃说些话。

    当然,在辛毗眼里司马懿临时更改计策,让张郃先去支援满宠也非常离谱。如果让张郃千辛万苦至汝南,满宠又说打不了庞统,张郃岂不又白走一趟。

    “陛下,骠骑将军之言不失为上策!”

    杨暨沉吟少许,说道:“水贼兵出淮泗、江汉,其犹如蟹之两钳,钳制河南之兵。我军如能集精锐下击庞统,则可断霍峻之羽翼。”

    “如能击破庞统,彼时中原形势扭转,张将军将能率兵东进,或是西向江汉,凌晨则能斩断贼之重钳,大破其兵,以解今下水贼攻势!”

    杨暨,字休先,河南荥阳人,父为骁骑将军杨恪。因有军略之才,被曹叡拔为近臣。

    “杨侍郎为儒生,焉知兵事!”

    卫臻说道:“大战在即,岂能轻变大计?殊不知庞统所部为偏军,其本为庇佑江淮之军。今如让张郃将军率兵东进,庞统闻讯而退,此将空劳将士。”

    “空劳将士事小,大草惊蛇,令霍、葛二部有所戒备事大。如诸葛亮更改旧法,择险地下营,错失胜敌良机,不知又将如何?”

    杨暨脸色微正,说道:“仆虽出自儒生之末,但陛下拔臣于群萃之中,以为左右垂询,仆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之言或不足信,但骠骑将军足智多谋,宜当信之。”

    “骠骑将军虽有建树,但比前将军又能如何?”卫臻责问道:“今前将军以为可战,而骠骑将军以为不可战!”

    听着手下不能统一的声音,曹叡格外头疼。双方论述的观点,各有所坚持的理由。

    庞统兵少,且作为单独的一路军,从难度上来说,最容易被击破。魏军如能击败庞统,虽达不到击破诸葛亮之效果,但却也能让曹魏腾出不少兵力,用于投入到其他战场。

    不过又如卫臻、辛毗之语,如果庞统撤军了,或是无法击败,岂不让张郃白跑一趟。或是说张郃判断正确,因张郃奔走东西,错失击败诸葛亮良机,岂不大为可惜?

    如今曹叡所面临的问题棘手,他不知该相信张郃,还是说相信司马懿,其中之深浅需由曹叡自我把握。

    如信任司马懿,将意味着重改方案,张郃判断出错;信任张郃,则意味着司马懿不想承担破敌重任,畏敌如虎,欲将皮球踢给满宠。

    曹叡难以决断,问道:“诸卿还有高见乎?”

    吴质从席上起身,说道:“骠骑将军,忠贞机智,是为国之栋梁,陛下可信之。”

    吴质这番没营养的话,曹叡不予评价。

    “禀陛下,昔武皇帝与袁本初战于官渡,武皇帝用人精准,善料形势。而本初好谋而无断,屡失良机,终被武皇帝所败。当今之势焦灼,陛下欲解难局,唯有速决,万不可错失良机,以令贼寇有所戒备!”

    孙放说了番场面话,建议曹叡尽快决断,不能学袁本初优柔寡断。

    闻言,曹叡微叹了口气,说道:“朕以为兵恶离散,敌分而我专,料多能胜之。”

    “陛下可是欲从前将军之言?”刘放听出了曹叡言外之意,问道。

    曹叡紧蹙眉头,说道:“容朕三思一二,今日必有批复!”

    “诺!”

    向手下众臣寻找不统一答案,曹叡起身拂袖而出殿,决意至花圃廊间散心。

    廊道蜿蜒而曲折,曹叡领着侍从缓步而行,深思应该相信何人之语!

    “陛下!”

    得闻有人呼唤自己,曹叡寻声望去,却见是皇太妃那张娇艳欲滴的脸庞。

    “母妃!”

    孙璎打扮雍容华贵,细步至曹叡跟前,说道:“陛下面露忧色,不知有何忧愁?”

    盖是遇见可以知心谈话之人,曹叡将心中的疑惑一股脑倾诉出来。

    孙璎得闻事情经过,冷笑说道:“陛下与刘侍中制此破敌之策,露布与诸将。司马懿若有疑惑,本应早早提出,岂能临阵而擅改国令!”

    “今司马懿借患疾之名,不仅据守不战,且还欲令陛下重改国策,调前将军率兵东出。以孤观来,司马懿若无畏敌之心,则有不轨之意。”

    自曹丕继位起,孙权与司马懿的争斗逐渐白热化。尤其是进入到曹叡登基之后,孙权与司马懿各引帮手,以来打击对方。

    孙璎不出意外,自然要站在孙权这边。毕竟在她眼中,凡能打击司马懿,则有益孙权上位。

    “是啊!”

    在曹叡低谷时,孙璎出现照亮了年幼曹叡的心灵。在曹叡心中,孙璎不似母亲甄宓,更像知心姐姐或是知心小姨。

    今在曹叡抉择两难时,孙璎这一番话虽不能让他厌恶司马懿,但却让曹叡有些质疑司马懿的所为。

    曹叡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在得见赵俨所呈的诸葛亮营垒布置后,他作出了与张郃相同的军事判断,发兵击浮桥,则可引汉军出营决战。

    “善!”

    曹叡下定决心,吩咐说道:“遣使南下,令司马懿与前将军一齐出营击贼,不可错失良机。”

    “诺!”

    见曹叡有了布置,孙璎露出妩媚之笑,拉着曹叡的手,说道:“孤在宫中煮有花茶,陛下前来品赏!”

    “劳烦母妃了!”

    且不言孙璎带着曹叡去品茶,曹叡所颁布的诏令以日夜兼程形式送至淯阳魏军大营。

    一昼夜后,使者至大帐中,宣读曹叡之诏令。

    “……兵势恶离远,诸葛亮夹水立营,身置险地,卿部宜当用兵。……骠骑将军为国大将,带疾案军多有辛劳……”

    曹叡在诏令中分析了诸葛亮用兵之弊,赞同了张郃的意见。且为了顾及司马懿的面子,曹叡赞许了司马懿带兵出征的精神,继而委婉提醒司马懿需以诏令为主。

    听着曹叡颁布的诏令,司马懿闭眼而叹,他终究没能说服曹叡。

    “请骠骑将军接诏!”

    “多谢陛下关切,懿谨遵诏令。”

    司马懿接过诏书,说道:“有劳天使连夜奔波辛劳!”

    “不敢!”

    待天使退下,司马师望向司马懿,问道:“陛下勒令父亲出战,当下该如何是好?”

    司马懿脸色露出忧愁之色,说道:“诸葛亮夹潦水而立营,身置死地当中,安无长远之图。陛下远在洛阳,只知其表,而不知其内,执意出大军用武,恐遭败绩。”

    “父亲不如再疏一封,言尽当下之利弊,让陛下慎重考虑!”司马师说道。

    司马懿摇了摇头,说道:“陛下诏令下达,岂会轻易而改!”

    说着,司马懿语气略有低沉,说道:“盖或是为父多疑,诸葛亮用兵虽是谨慎,但却初出茅庐,仅会纸上谈兵,身处险地而不自知!”

    见众人一致认为诸葛亮用兵出现纰漏,司马懿不禁自我怀疑起来。他在思考是否是他脑补过多,或是性情多疑而导致。

    毕竟诸葛亮用兵至今,除上次率兵固守营垒外,别无什么傲人战绩。平南中、安五溪二役,因对阵蛮夷,含金量值得商榷。

    “或有可能!”

    司马师思虑少许,说道:“不知父亲欲如何用兵?”

    司马懿负手而踱步,深虑说道:“仍需谨慎用兵,以免遭致大败,令京畿动荡!”

    “诺!”

    (本章完)


  (https://www.bsl88.cc/xs/3611894/1111045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