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杨绍伊《伊尹汤液经》
第二个问题:经方有它的科学理论体系。
经方所以神奇,经方的魅力所在,主要是有其科学理论体系,它以八纲为理论指导治病,是经方理论的起源和基础,在长期临床应用过程当中,不但认识到其科学性,而且发展其完善的理论,这就是由八纲发展为六经理论体系,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这里更说明了经方辨证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
第一,《伤寒论》的撰成并非依据《内经》,胡希恕老师在笔记里头多次写到:“仲景书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的伪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
“杨绍伊辨之尤精”指的是杨绍伊1948年出的一本书,叫作《伊尹汤液经》,钱超尘、李茂如经过考证,证实23个字不是张仲景所写,说明了张仲景医学不属于《内经》体系,而属于经方体系。
第二个,经方理论产生于方证应用总结。
经方的发展史说明,并非先有鸡后有蛋,而是方证的积累发展产生了六经辨证。
由《神农本草经》可知,古人先用单味药治病,即积累了单方方证经验,渐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味,组成方剂治疗,这样又逐渐积累了用什么复方,治疗什么证,即复方方证经验,反映这一发展历程者即《汤液经法》。
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32卷记载,它的特点是:“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的相关记载可知,存在一部名为《汤液经法》的著作,这部书竟多达 32 卷!
而其所具备的特点更是引人瞩目。
所谓“经方”,乃是通过对各种本草药石寒温属性的精准把握,仔细衡量疾病的轻重深浅程度,巧妙借助药味的滋养功效,并依据人体气息感应的适宜状况,准确分辨出五味(酸、苦、甘、辛、咸)和六辛(大茴香、小茴香、花椒、辣椒、桂皮、丁香)的特性,从而调制出水火相济的方剂。
如此一来,便能实现疏通闭塞、化解郁结等功效,最终使人的身体恢复到平衡健康的状态。
然而,如果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出现失误,未能做到恰到好处,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比如,当面对本应使用寒性药物治疗的病症却误用了热性药物,或者应当施以温热疗法的情况反而采用了寒凉之剂,那么就会导致人体内的精气受到损伤。
这种内伤往往难以从外表直接察觉,但却是极为关键且不容忽视的失误所在。
更进一步说明,经方的复方是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治疗疾病的阴阳失调,并明确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法,使人体阴阳平衡。
这里的基本理论即沿用八纲,与《本经》是一脉相承。方证的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及分类,孕育着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
一些考证资料已说明,《伤寒论》原序中有23个字是王叔和加入的,张仲景不是根据《内经》撰写《伤寒论》,而是由论广《汤液经法》而成,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的皇甫谧确证了这一点,其《甲乙经序》里头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
皇甫谧没有说撰写《伤寒论》,而是论广,也就是扩充。
要注意民国时期杨绍伊考证指出:《汤液经法》一字无遗保存在《伤寒论》中,实际上他就说《汤液经法》没有丢掉,原文一个字没丢,在考证《伤寒论》上他有一套文学化的功夫,这一段是张仲景写的,这一段是张仲景弟子写的。
当然,这种考证方法确切与否有待考证。
但可确认,《伤寒论》是由古代的方证发展而来,即其主要内容,是经由《本经》的单方方证,发展到《汤液经法》的复方方证,又发展到《伤寒论》的复方方证,而发展为六经辨证。
这里要探讨的是《本经》及《汤液经法》的方证都是八纲辨证,《伤寒论》是六经辨证,那么怎样由八纲发展为六经呢?
这里头我们仔细读一读《伤寒论》原文就可以得到解答,通过《汤液经法》和《伤寒论》的方证的对比可以求得考证。
(https://www.bsl88.cc/xs/3589958/1111055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