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0章 来自美国的助攻
丁仲礼原本是准备下班的,但在看到刚才那份文件之后,也瞬间就没了回家的心思,当即重新拎起公文包,准备回办公室继续工作。
而李广山也赶紧起身,但因为隔着一张桌子的缘故不好阻拦——
平时研究所开会,包括私下里交流的时候,他很是听过自己这位搭档说出的一些“惊世骇俗”之语。
私下里聊聊当然没什么,但有些内容要是写到报告里面……
他想想就觉得有点冒汗。
于是赶紧给还没反应过来的吴元福猛打眼色,示意后者跟上去。
就算不能让丁仲理改变态度,至少也得让他的措辞稍微温和一些。
而吴元福左看看脸色铁青的自家书记,右看看明显是准备大干一场的自家所长……
弱小,可怜,又无助.jpg
不过最后咬了咬牙,还是转头跟了上去。
作为第四纪地质和土壤地层学专家,丁仲理自然不可能是在接到任务之后才临时抱佛脚。
实际上,他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在关注当时在国际上还不太受到重视的碳减排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也曾经多次向上建言,但基本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
可以说,丁仲理已经等这一天等了太长时间。
刚才李广山的提议,他当然也知道是为了自己好。
但上级突然直接下达要求,显然是涉及到什么重要决策。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为了一己私利而给出一味迎合所谓“主流学界”的结果,那绝对属于上愧国家,下愧自己。
而且,即便从个人得失角度考虑,他和那些力推华夏进行碳减排的人之间早就已经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两个战壕里面。
不会因为他某一次态度软化就有所改变。
反倒不如坚持自己的意见,万一真的上达天听,那院士也不过是探囊取物……
因此,在回到办公室之后,他既没有马上打电话摇人,也没有重新打开电脑,而是直接从身后的书架上熟练地取出了差不多十几个资料盒。
这是过去近十年间,他在研究当中积累下来的、与气候和排放问题有关的资料。
然后,便转身看向刚刚进门的吴元福:
“老吴,你来帮我个忙。”
一句话出口,本来才刚刚鼓起勇气想要再开口劝一劝的后者,这会没了李广山在旁边,顿时把头一缩:
“好嘞所长,您就说怎么办吧……”
对于丁仲理来说,本质上相当于写个综述的活,根本用不了太长时间。
大概十来天的功夫,一份内容详实、体裁标准的评估报告就摆在了李广山的面前。
当然,是吴元福送过去的。
在完成这份报告之后,丁仲理本人就组织了一支科学考察团队,准备到上级划定的蒙省地区进行一轮实际科考,为后续可能发生的撕逼准备弹药。
而看着这份报告的内容,李广山差点就表演了一个心肺停止。
“从百万年单位的长周期视角来看,地球活动本身也会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其幅度之剧烈并不亚于工业革命之后……”
“二氧化碳并不是唯一的温室气体,实际上,也还没有研究能够严格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因果关系……”
“全球气温升高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也仅出自一个英国实验室的研究项目,并非真正的学界共识……”
“仅从我国的角度出发,在格陵兰冰盖彻底融化之前,气候变暖总体上是有利的……”
“根据地层学研究判断,如果全球平均气温能够升高1.5-2℃,那么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将有更大概率向更好而不是更坏的方向发生波动……”
“……”
由于并不清楚上级要这份报告的最终目的,因此丁仲理在结论中几乎事无巨细地写明了各种层面上的结论。
绝大多数都和国际上广泛宣传的内容不太一样,而且措辞相当简单直接。
李广山放下报告,捂着心口赶紧灌了口水压压惊。
然后,看向对面的吴元福:
“我那天不是让你去劝一劝丁所长吗……怎么最后拿出来的还是这样?”
后者抬头擦了擦脑门上不存在的虚汗:
“书记,不瞒您说,这都已经是劝过之后的了……”
“最开始的版本更夸张,我那还留着底稿,要不拿过来给您看看?”
实际上,丁仲理虽然态度刚直,但也不是纯莽夫。
这就是第一个版本的稿子。
只是过去几天里,说起过一些堪称“大逆不道”的内容。
而吴元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相信,对方绝对不会真的要看。
果然,李广山抬手扶额,重重叹了口气:
“算了,我怕心脏受不了……”
虽然嘴上颇为不满,但事已至此,他还是麻利地拧开钢笔,在报告封面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吧,你们如果确定内容没问题,我就提交上去了。”
研究所是一个整体,关起门来有什么分歧都没问题,但对外还是要无条件保持一致。
反正也马上就到了退休的年纪,没什么好怕的……
……
在报告真正被提交上去之前,李广山已经做好了相当充分的思想准备。
然而一切如同石沉大海,在荡漾起一波涟漪之后,便很快恢复了平静。
实际上,这份报告自然是决策层为了验证常浩南在那场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想法,也就是在未来10-15年内,400mm等降水量线将会不断向北、向西移动,从而让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分界线以西能够承载他规划中的千万亩良田,才责成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写的。
也正是因此,上级才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透露太多背景信息,以至于连李广山都感到一头雾水。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相关传闻也逐渐开始在小圈子范围内流传。
当然,具体涉及到的规模无人确定。
或者说,就算真有人听到4000万亩这个面积,也会下意识当做是以讹传讹出来的离谱数字而不可能当真。
大家普遍认同的,只有国家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对中西部地区进行自然潜力摸底。
而整件事情的促成者,应当就是去年同时入选双院院士,一时间风头无两的那位常浩南教授。
至于剩下的部分,基本上是众说纷纭。
而上级似乎也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
既没有给出任何澄清的说法,也没有限制这些传言的散播。
甚至直到两个月后,丁仲理从蒙省回到京城的时候,都还没有下文。
对于常浩南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提出来的计划有多么宏大,而且很多内容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因此相关决策无比谨慎再谨慎,拖得时间长一些很正常。
但其他人的心里还是难免打鼓。
因此没过几天,丁仲理就趁着科学院开会的功夫,准备找常浩南探探口风。
既然是探口风,那肯定不能一上来就进入主题。
而是得旁敲侧击:
“常院士,我前段时间去蒙省考察,碰巧看到了你和吉省农科院那边合作设置的沙土改良试验田,受到很大启发啊……”
实际上,这纯粹是丁仲理用来寒暄的开场白——
他此前和常浩南没有过任何交集,只能用上个月在蒙省的见闻来迅速拉近二人之间的关系。
但好巧不巧,这随口一句话,还真就几乎命中了真相。
以至于在常浩南看来,这根本就是直球。
所以他也当即回道:
“丁所长是想问,最近关于中西部地区开发规划的传言?”
然而丁仲理压根没准备在第二句话就切入正题,还以为是对方料事如神,听自己随便搭个讪就知道后面要说啥,故而愣了一下之后才点点头:
“没错,不瞒你说,我前段时间才递交了一份和中西部地区气候变化有关的报告,但是却一直没有回声,我也是听闻常院士你在其中有不少分量……”
对于这位在前世敢于顶着内外多方压力硬抗气候协议的大佬,常浩南还是发自内心尊敬的。
但现在这个情况,他也不可能提前把整个方案和盘托出。
所以只能选择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
“有关气候的事情影响面广,观测周期又太长,我估计被要求出报告也不是只有你们所一家,现在应该还处在多方评估阶段吧……”
“不管怎么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气候变暖会导致普遍性的全球灾害,这一点仍然是国际舆论宣传的中心,上级领导就算从学术角度认可其它的看法,也要考虑到外界的影响……”
这一番话,乍听起来有点答非所问。
但丁仲理瞬间便捕捉到了弦外之音:
“常院士你也认为,目前全世界讨论气候议题的基础就存在问题?”
常浩南早就知道对方的立场,当即一笑:
“我不是气候专家,不好断言到底有没有问题,只能说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而且从历史经验上看,‘普遍性全球灾害’的门槛应该非常高,不应该是几℃气温变化就能导致的……”
听到他如此旗帜鲜明的态度,丁仲理顿时面色一喜——
无论从他的学术立场,还是从他个人角度考虑,常浩南都算得上是极其重要的助力。
不过,还没来得及说点什么,旁边喇叭中传出来的广播声就吸引了后者的注意:
【美国农业部发表声明称,由于受到极端气候影响,今明两年北美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将出现明显下滑,尤其以大豆和玉米为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价格受此影响,开盘即分别上涨至367美元和153美元……】
(本章完)
(https://www.bsl88.cc/xs/3546799/1110998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