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崇祯重振大明免费阅读 > 第102章 治国就是治吏

第102章 治国就是治吏


大明官员选用,进士、举贡、吏员三途并用,都可以担任官员。

    进士容易理解,就是获得进士功名之后,拥有做官资格。

    举贡就是举人和贡生,举人是乡试考取而来,贡生分为岁贡、选贡、恩贡、纳贡,通常是生员贡监,在国子监学习后有任官资格。

    因此贡生通常和其他有任官资格的监生一起,纳入监生之中。

    而监生除了生员贡监之外,还有举人举监、品官子弟荫监、捐赀例监。

    这其中荫监又分为官生、恩生,和举人、贡生一样容易做官——

    这些人合在一起,并称举贡官恩。

    大明开国的时候,因为人才不足,经常有举贡出身的举人、监生担任高官。

    但是在科举高度发展的现在,早就以进士出身为主。

    其他出身的官员,在官场上会受进士排斥,难以升为高官,更别说得到廷推。

    所以对非进士出身官员六年迁转一次,袁可立觉得外面的反对声音不会太大。

    那些举人、贡生、吏员出身的官员,根本无法影响朝堂决策。

    唯一能发出些声音的,是他们之外的荫监——

    这些人同样不是进士出身,按这个制度需要六年一迁。

    他们本人的声音或许很小,但是他们的父辈,却多是朝堂大臣。

    不照顾这些人的情绪,会影响朝堂运转。

    所以袁可立就询问道:

    “恩荫文官,是否按非进士出身迁转?”

    “六年迁转一次,对他们有些苛刻。”

    朱由检对荫官并不怎么待见,否则也不会把节流第一刀砍向寄禄官员。好在大明的恩荫不是太多,不像宋朝那样泛滥成冗官。

    考虑到恩荫是对有功官员的奖赏,待遇不能太差,否则会让朝堂上的高级官员有意见。

    朱由检思索之后,说道:

    “获得文荫的,按非进士出身官员,六年迁转一次。”

    “获得武荫的,按武官五年一迁。”

    “现在文官武荫居多,可以让他们去兵部、锦衣卫、卫尉寺任职,五年迁转一次。”

    这是一个办法,但还是有点苛刻。毕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凭借功劳获得武荫,大部分文官的子弟,只能入监读书。

    所以袁可立请求,给这些人一条出路。

    朱由检苦思冥想,还真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从左宗棠被特赐同进士出身得到启发,说道:

    “如果非进士出身官员立下殊勋,朕可以特赐他们同进士出身。”

    “迁转时间和进士出身官员一样,不再固定为六年。”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但是袁可立却敏锐察觉到,这样贬低了进士地位、增加了皇帝权力,所以他立刻说道:

    “进士不宜轻赐,请陛下定下名额,特赐同进士出身的官员数量不应太多。”

    “进士寒窗苦读,要体谅他们的辛苦。”

    进士是文官的主体,朱由检当然要照顾他们的情绪。

    而且他也担心随意赏赐可能会造成荫官泛滥,更希望那些人转为武官,遂道:

    “就定在十个吧,每年不超过十个。”

    “对优秀的非进士出身官员,特赐同进士出身。”

    “以后举人、监生和荫袭官员,都可转为武职,五年迁转一次。”

    转为武职袁可立同意,但是每年十个名额还是太多。袁可立不觉得非进士有那么多人才,建议道:

    “文官三年一考,陛下可以定为三年十个名额。”

    “以政绩先后,达到一定标准者,特赐同进士出身。”

    朱由检当然不肯完全以政绩先后排列,那样名额就全部掌握在吏部手里了,所以他当即说道:

    “三年十个名额太少,只在三年一考后授予也太死板。”

    “朕以为要多些名额,特赐给立下殊勋的官员。”

    “例如袁卿,你的儿子还没有考上进士吧,如果你立下殊勋,朕难道不能特赐同进士出身给他?”

    “朝堂上的大臣,难道会反对这一点?”

    “这件事还是在朝堂上商议吧,和群臣一起定下来。”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袁可立只能答应增加名额——

    否则他就是和自己儿子、甚至和其他大臣儿子为敌,引来他们非议。

    朱由检通过对迁转制度的规范,以及对荫官的出身赏赐,提高了对大臣的影响力。

    这让他心中很是欣喜,毕竟以前荫官迁转完全没有限制。朱由检是在做出限制之后,又把放开限制作为赏赐。在这一收一放之间,获得一项权力——

    对他本人来说,完全是意外之喜。

    而且特赐同进士出身,也能让朱由检任用一些非进士出身官员,例如袁可立曾经举荐的茅元仪,以及其他人才:

    徐光启的弟子孙元化专心西学,没有考上进士。

    还有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只是一个举人。

    李自成的谋主牛金星和大将李岩,同样也是举人。

    如果他们实在考不上,以后就特赐同进士出身,方便他们效力。

    这是朱由检能记得的,不记得的还有很多。非进士并非没有人才,只是范围太广,犹如大海捞针。

    如今有几个明确的目标,还有特赐同进士出身这条政策,朱由检能够招揽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以后他培养的理工类人才,也能用这条政策,进入朝堂任官。

    顺利定下了举人、监生尤其是官生、恩生的迁转政策,朱由检又想到了吏员,他记得江阴守城的阎应元就是吏员出身,这些人也要给政策,遂道: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如果官吏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朝廷却不规范他们,天下一定会乱。”

    定下这个基调,朱由检道:

    “吏部不仅要规范官员迁转,更要规范吏员。”

    “朕听人说地方吏员多有世代承袭的,甚至有些胥吏,胆敢架空官员。”

    “袁卿担任过地方官员,有没有见过这种事?”

    这是一个更大的课题,袁可立斟酌之后,说道:

    “不法吏员是有的,但是架空官员,那就很少见了。”

    “胥吏升降,全在官员一念之间,他们不敢做得太过。”

    “吏员役满转补,也由官员掌握。”

    微微点头,朱由检没有细问,说道:

    “吏员是个大问题,官员如何掌控吏员,让吏员为官府用心办事,很考验官员能力。”

    “所以知府、布政使等治理地方的官员,要多从知县中选拔,提拔有年功的知县。”

    “六部尚书、侍郎,最好也要有基层官员经历,例如推官、知县。”

    这是在提高知县的地位,安抚他们以后无法提升为科道的不满。推知并称的局面,仍旧不会改变。

    袁可立作为推官出身官员,不可能反对这个政策,又听皇帝说道:

    “以后从九品以下,要分九级吏员。”

    “一级为最低,九级为最高。”

    “但是九级吏员不再称为吏员,要称为吏目,授予从九品散官。”

    “后续官职迁转,视同非进士出身官员。”

    这是在规范吏员迁转,袁可立询问道:

    “吏员几年一迁?”

    “应该如何考核?”

    朱由检道:

    “文官三年一考,吏员考核就同样定在三年。”

    “考核由当地衙门的人事科负责,每三年考核一次,称职就提升级别。”

    “吏部文选司和兵部武选司要一起划分吏员级别,确定相应待遇和支米斗数。”

    “从二十岁开始,吏役可授予一级吏员身份,二十四年后、也就是他们四十四岁时,可授予从九品散官。”

    “成为官员之后,他们可以担任辅官,但是和官员一样,要遵守回避制度,调离原籍所在,以非进士出身官员迁转。”

    “吏员有功的同样授予年功,减少磨勘时间。如果他们做出大功绩,朕会特赐同进士出身,让他们入监读书后任官。”

    这样给了吏员出路,同时也做出限制。

    袁可立想了一下,觉得或许可行。对吏部的事他没有多管,询问道:

    “兵部吏员如何迁转?”

    “是参考文官三年一考,还是按武官五年一考,五年迁转一次?”

    朱由检道:

    “所有吏员全部三年一迁。”

    “兵部要多用武官,把世袭百户、试百户,降低三品之后,任命为正九品、从九品官员使用。”

    “那些地位虽卑,却很重要的职位,与其被小吏掌握,不如定为正九品、从九品,让武官去担任。”

    “他们这些人,可以称为文职军官,同样五年一迁。”

    “要多挑选识文字的人担任,例如举人、监生,以及荫袭官员,都可以担任文职军官。”

    这样又给了举人监生一条出路,武官降三品担任文职军官、也有助于解决武官品级太高的问题,袁可立对此十分赞同。

    又想到举人之下的秀才,询问道:

    “秀才出身的吏员,和普通吏员一样吗?”

    “他们身有学问,不宜和普通吏役等同。”

    朱由检考虑了一下,说道:

    “秀才出身的吏员,可以称为文吏。”

    “文吏同样三年一考,二十岁以上担任,有秀才功名直接授予五级吏员。”

    “这样他们只需要十二年就能升到从九品,如果做出功绩,七级以上可以入监读书,学成后授予从九品散官。”

    说着,朱由检又想到司法数算考试,又说道:

    “以后不止秀才,所有识字的人,只要通过刑部司法考试、户部数算考试,都可以担任文吏,按成绩授予三四五级吏员。”

    “吏员要尽量识字,并且懂得法律数算,多用文吏和转为文职的军官军士,减少世袭吏员。”

    仿照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将司法数算考试用作吏员考试,作为科举补充。

    袁可立作为科举出身官员,对此十分赞同。觉得吏员同样有必要考试,让识字的人担任。

    君臣二人商议良久,把非进士出身的官员迁转政策,大体定了下来。

    (本章完)


  (https://www.bsl88.cc/xs/3481577/1111103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