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援助苏联(十三)
苗大多少校被分配到了空军作战系统的援助小组,从事情报工作。虽然有着非常接地气的名字,苗大多少校并非农民户口。1915年的时候,苗大多少校出生在四平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居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进城农民,其父苗盛孝以给人做些力气活为生。
何锐抵达四平后立刻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苗大多的父母就在企业招工的时候分别加入建筑公司与制糖公司,成了很普通的基层员工。
在之后的日子里,苗家夫妇过着很普通的生活。苗大多按照何锐政府的建设的制度,6岁上小学,10岁完成了小学教育。就在他要毕业的那年,教育制度改革,确立了5年义务教育制度。
与之前的学长相比,苗大多多读了一年书才完成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结束后,作为东北工人家庭的子弟,苗大多与同学们一起上了初中,只有又与40%以上的同学一起上了高中。1932年高中毕业后,苗大多入伍。在1934年考上军校,1936年毕业于沈阳军事学校。并且获得了少尉军阶。
之后的6年中,苗大多在部队工作了4年,在学校进修了2年。前来苏联之前,成为了军事情报部门的人员。
到了苏联后,苗大多很注重自己的专业工作。靠着一口语法还算过得去但是卷舌音不出色的俄语,以及一瓶不倒的酒量,苗大多与苏联人员混的还算可以。
见到新来的一大批苏联数学专家,苗大多并没有急着上去沟通,而是观察着苏联这批数学专家的同时,也认真研究他们的基本资料。
援助空军作战系统是很大的事情,苏联方面不得不提供接受培训的人员名单。这些名单中只有基本资料,但是在接受过训练的苗大多少校看来,最基本的资料中包含着非常多有意思的信息。
苏联从1922年成立,到1942年正好建国20周年。不管在苏联的建立过程中存在多少问题,苏联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毋庸置疑。以被苏联空军征召来的数学人才为例,这些数学人才都很年轻,全都没到30岁,甚至有青年今年刚20岁,大学毕业。
苏联建立后大力投资教育,这些苏联青年要么是在苏联政府建立的教育制度下接受教育。20岁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更是生在苏联,长在苏联,学习在苏联。是纯正的第一批苏联培养出的大学生。
身为土生土长的东北本地人,苗大多很能理解这一批年轻的苏联数学家的大概人生,因为苗大多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大家在上学的时候并不知道那么多的学校专业科目,只是认为越是学历高的人越厉害。至于人家到底厉害在哪里,就不是苗大多能够了解的。
一次次的考试,跌跌撞撞完成了所有考试,最终高中毕业后。苗大多并不知道大学到底怎么厉害,只是觉得自己再参加一次大学入学考试,就有可能进入曾经那么遥远的大学接受教育。这种变化令他非常激动。
还没等苗大多理解这些内容,学校里面就来了军队的征兵人员。军队对于东北人民来说非常亲切,因为在东北政府与日本的战争中,东北3000万人口中,现役和预备役总数高达400万。苗大多的父母作为有着7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人,都被编入了预备役。
对东北本地人来说,东北政府与日本的战争是一场东北全民的战争。除了少数因为出身问题而失去从军资格的家庭之外,所有东北家庭中都有人至少被编入预备役。那是东北人民的共同记忆。苗大多那一年才8岁,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他对于他周围的变化有着深刻印象。
在入伍和考大学之间,苗大多选择了入伍。因为退役后给安排工作,苗大多的父母都觉得入伍是更好的选择。至少比苗家从来没有能接触过的大学生活看着靠谱得多。
眼前这批苏联数学家,大概也经历过类似于苗大多的选择。不过这些苏联数学专家们在当时选择了考大学,所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苗大多虽然有些羡慕这些苏联专家,却丝毫不后悔自己入伍的选择。
经过对苏联学习人员基本材料的分析后,苗大多与同事们分析着从那些人入手,开始建立与苏联学习人员的关系。中国情报机构并不擅长刺探机密情报,而且中国的对手是白种人,天然就缺乏混进欧美白人层的条件。所以中国情报界在公共情报分析上下了很大的力气,并且有很不错的进展。
根据在东南亚地区的经验,中国情报部门认为,在宣传方面投入1块钱,效果往往比军事领域投入5块钱还要好。苗大多当时被安排到婆罗洲工作,在婆罗洲的情报部门制定的宣传理念中,是强调婆罗洲的人民都有比例不等的中国血统。
事实上兰芳共和国覆灭后,其后人的数量并不多。但婆罗洲人口是亚洲血统,与中国人的祖先基因很接近,与欧洲殖民者大不相同。所以这个宣传得到了空前的成功,尤其是当中国军队进入婆罗洲,砍瓜切菜般消灭了欧洲殖民者,并且对欧洲殖民者进行了审判,尤其是对参加了欧洲殖民者犯罪行为的中华民国侨民一通进行了审判,并且公审后枪毙了这些罪犯。自此,
整个过程中,战争规模有限,杀的人不多,只有几千人。但数百万婆罗洲人民就以中国后裔自居,从而成为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坚强支柱。这就是宣传的力量。
人民需要一个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与保证,中国已经证明了有能力让婆罗洲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且给了保证的条件。接受了这种宣传的婆罗洲人民们当然会选择自认为中国人,从而获得更可靠的保障。
但是针对苏联,这种办法就不合适。苗大多已经意识到了这件事,苗大多的同事们同样意识到了苏联人民并不需要得到中国的保证,苏联人民需要得到苏联政府的保证。
在来苏联前,中国援助人员已经接受了培训。培训内容之一,就是不允许中方人员以施舍者的角度与苏联人民沟通。所以苗大多问道:“我们该怎么凸显我国援助的作用?”
参加会议的同志中不仅有军事技术专业的,还有技术专业的。当苗大多为首的这些军事专业人员看不到突破方向的时候,技术专业出身的同志们已经答道:“我们根本不用凸显我国援助的作用,现在是苏联方面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我国援助的价值。只要苏联方面意识到了,他们就一定会制定促进学习速度的政策。那时候,苏联专家即便没有意识到我方援助的重要作用,至少也知道他们学习的越快、越多、越深,就可以得到重用。那么,苏联方面的人员会自动靠上来。”
苗大多等情报人员已经意识到苏联人员只有得到苏联政府的保证,才会靠近中国援助小组。苏联政府必然警惕遭受到的中国影响,会刻意控制苏联人员与中国的交流。听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发言,这才意识到竟然可以等着苏联人员主动靠近。
不过局面发生变化后,中方情报人员立刻又对苏联靠近的原因产生了忌惮,那些苏联人可不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而来,他们是为了苏联的利益才靠上来。所以靠上来的苏联人员,肯定会有一定的人是想获取更多中国技术。
在思路的突然变化间,中方人员的视角也随着变化。苏联人员从中方可以利用的对象变成了必须一定防范的对象。
面对军事专业出身的情报人员的担忧,技术专业出身的情报人员微笑着让同志们稍安勿躁,并且对当下的情况做出了解释,“咱们提供的技术,在允许的领域中,对于苏联没有保留。所以苏联专家接近咱们,咱们完全不用担心。至于咱们不想提供的援助,根据我们的了解,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些援助技术的范畴。虽然两者属于相同大方向,但是所走的技术路线已经看不出相似处。所以同志们不用担心,大胆的工作。”
在中国京城,何锐正坐在养病的总理吴有平窗边,向吴有平说着类似的话,“有平,我们在电子技术上已经与世界各国都有了代差优势,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而且在未来,即便电子产业爆发式发展,我们依旧相较世界各国有产业优势,以及劳动力优势。只要各国与中国一起搞自由贸易,中国就将不可战胜。如果各国不与中国搞自由贸易,而是采取对中国进行贸易壁垒,那些国家就要面对产业落后于中国而导致的工业发展痛苦。如果有大国或者中等强国,拼命的在某个领域投资发展,会让他们的那个产业获得一定优势。但是中国是全产业碾压,而不是单独的产业。至于其他国家能够在部分产业上超越中国,那可是大好事啊。中国可以从这些国家的产业发展中获得对中国极为有利的经验。”
吴有平听完何锐的分析,也觉得不再担心。而且他此时虽然早就脱离了危险期,但是心脏经常感觉到疼痛,并且有胸闷等情况。吴有平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脏出现了心肌坏死后导致的情况。心肌一旦坏死,就没办法恢复。
想到自己以后没办法工作,吴有平突然问道:“主席,我听人说,你对主治大夫下令,可以在我的生命危险的时候采取各种极端的治疗手段。是真的么?”
何锐听完后,稍微有些迟疑,却还是点点头,“是的。我的确下达了这样的命令,我请求大夫以挽救你的生命为最优先的目标。至于挽救中造成的附带损伤,我们都避而不谈。”
吴有平听到“附带损伤”这个词,忍不住笑出声。但这么一笑,他就觉得气短,而且心脏又隐隐的疼痛起来。吴有平知道这是情绪波动导致的结果,便尽量心平气和的说道:“主席,所谓的附带伤害,真的是个大议题。我这段时间有时候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觉得开心,有时候又非常忧虑。如果政策制定不当,执行不当,附带伤害会非常严重。”
何锐此时已经将军事斗争的工作交给了军委去做,此时也能平静的讨论些经济的问题。听吴有平这么在意,何锐劝道:“所谓附带伤害,归根结底还是产业发展不完备的结果。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有周期,不同产业发展因此会出现各种碰撞与矛盾。既然一定要有取舍,就必然导致附带伤害。所以我们期待未来的中国产业能够发展的更顺利,全世界通过技术扩散引发的经济发展能够有更强的生命力与稳定性。那样的话,附带伤害导致的痛苦会少一些。”
听何锐也只敢说附带伤害的痛苦减少,而不是附带伤害减少,吴有平索性不讨论此事了。他换了个话题,“主席,以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国家经济管理领域的经验来看,苏联肯定会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你真的不担心么?”
“……我先从技术上告诉你,当下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何锐准备彻底消除吴有平的忧虑。
吴有平却觉得自己真的对具体技术没兴趣,因为现在的中国技术发展早已经到了吴有平搞不懂的程度。所以吴有平干脆的拒绝了何锐的解释,“主席,我最想知道的是,苏联不学习中国的产业模式,就没办法建成自己的计算机业么?”
“那倒不至于。不过苏联只能建设规模有限的计算机业,因为电子产业的发展需要投入的成本太高了。高到苏联根本投不起这么多钱的程度。即便苏联砸锅卖铁的大规模投入,苏联也要面对一个产业投资回笼成本时间过久的问题。
有平,这还真的不是说只有中国才能搞好电子产业的问题。中国的优势在于,现在已经拥有了3亿工人,其中有1亿多是真正的产业工人。未来,中国必将拥有10亿以上的人口,这么多有相当消费力的人口,以及中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内数十亿的人口,才能养得起未来中国拥有的一系列强大的科技企业,以及产业升级。
苏联人口已经决定了,苏联的未来发展上限就那么高。而苏联的文化,又决定了苏联不可能建成规模巨大的经济圈。所以,苏联的成就也就只能那么多而已。当然,这对于俄罗斯而言,已经是空前绝后的高光时代。”
吴有平已经不在乎俄罗斯的未来,他的思维都被未来10亿以上的中国人口所吸引。就在1915年,外国学者以及非何锐政府的中国自称学者的家伙们都认为,中国发展不起来,是因为人口太多的原因。甚至在何锐政府内部,也有一些人将中国庞大的人口视为负担而不是动力。不过何锐政府内部没人敢公开这么说而已。
但何锐政府用事实证明了,中国人口是动力,而非单纯的负担。尤其是现在,中国赢得世界大战的未来越来越清晰,身为中国总理,吴有平很清楚中国将从全世界获得多少资源来充实中国国内。
有了这笔钱,中国必然可以在10年内彻底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并且以近乎免费的形式,对于愿意继续接受教育的所有中国人民提供进一步的教育。只要解决了中国的教育问题,中国就将继续强大下去,而且会更强大。
现在中国有近7亿人口,吴有平感叹道:“我倒是很想看看中国人口再翻一番的局面。”
“呵呵。”何锐干笑几声,不想说这个问题。他索性转而向吴有平显摆起来。毕竟,电子计算机的突破,是何锐意料之外的惊喜。中国科技人员只要有了正确的指引,其发挥出的实力令何锐只想高呼“劳动人民万岁!”
“有平,现阶段我就不说材料以及设计思路。我就直说指令集部分,也就是我们向苏联援助的空军指挥系统里面,那一系列我们通过摸索搞出来的逻辑门电路开关设计的标准图。”
何锐刚说完,吴有平就答道:“我知道那些,的确是在政府工作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那就是主席所说的指令集么?”
吴有平不是开玩笑,因为中国政府所需的计算,很多都是专用的。所以格外需要流程化。
何锐则摇摇头,“那是程序,而不是指令集。”随即向吴有平解释起来。
计算机指令就是指挥机器工作的指示和命令,程序就是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指令,执行程序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指令集,就是CPU中用来计算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一套指令的集合,而每一种新型的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他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而指令集的先进与否,也关系到CPU的性能发挥,它也是CPU性能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我们已经将指令集给集成到了芯片里。”何锐得意的向吴有平做了最终的呈现。
(https://www.bsl88.cc/xs/3469186/10930990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