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以直立威
颜泉明离开了一趟再回长安城,注意到了一个变化。
西城的金光门因为常有商旅的车马经过,车轮把门洞的道路压出了两条深深的凹陷,已到了能让中间的青石刮到了车梁的地步,这两年官府无钱,对此的处置是在凹陷处铺上几块土砖,下雨天依旧会积水、泥泞,如今不同了,这道路被重新修缮过,铺上了整齐、厚实的巨石。
可见抄没寺产以来,朝廷还是稍微富足了一些。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收缴的钱财运用到民生治理上,亦可见吏治整顿有成效、官员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傍晚,颜泉明先去拜见了颜真卿。
颜家是儒学世家,讲究礼数,颜真卿对待侄子非常严格,甫一见面就批评了颜泉明行事上几处做得不妥善的地方。他不知道家族原本生离死别的命运被改变了,该狠狠管教的地方就绝不留情,没有舍不得骂、舍不得打这回事。
末了,颜真卿道:“鄠县的案子虽小,殿下却很关注,你既回来了,明早就去禀报吧。”
“侄儿在路上见到有八百里加急,猜测西边将有大战。”颜泉明道,“这种时候,殿下还关心这一桩小案吗?”
“国事无大小,细微之处可窥大势。”颜真卿道:“元载欲借此案对付崔祐甫,故而殿下让你仔细核实。现在打仗了,这两人之间的隔阂难道就消了吗?”
“是,侄儿明白了。”颜泉明起身准备离开,想了想又道:“侄儿此番巡视所见,社稷安稳,海晏河清,都道殿下治理得当,叔父也可放心了。”
他当年也曾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巡视,平反冤狱,安抚百姓。颜泉明大概是以他为榜样,故而有此一言。
颜真卿近来看了太多公文,伤了视力,身子俯得很低,半张脸都隐在暗处,闻言没太大反应。
“那就好。”
次日,朝议之后,薛白果然首先见了颜泉明。
先问及了鄠县的案子,颜泉明却有些犹豫,斟酌着才作了回答。
“郑直斋算得上是个好官,封小勾也确有些行事乖张之处,但在葛三的案子上,郑直斋冤枉了封小勾。”
薛白感受到了他的迟疑,淡淡道:“你只要说事实就可以,旁的事,我自有判断。”
“是,杀鄠县县民葛三一家之凶手当是两名士卒,于天宝十二载的腊月三十因公干而经过鄠县,封小勾替他们安排了住处,元月初一,他们在城中征粮,恰遇到了葛三之女,遂跟着闯入其家中,犯下大案后扬长而去。封小勾亦在场,他身为鄠县捉不良帅,本应羁凶徒,最不济也要指认出凶徒,可他当时反而隐瞒了两个士卒的罪名,与他的手下衙役说‘若是贼兵来了,拿葛三一家充军粮也使得,杀了他们又如何’。”
薛白问道:“你确保你说的是实情。”
“此案并非无人目睹,只是迫于淫威而都不敢吐露实情。臣微服查访,与葛三的许多邻里都聊过天,不仅问了凶手的具体特征,还画了画像。”
颜泉明说着,便拿出他搜集到的证物、口供,以及一幅他画的画像。
薛白原本以为会像那种海捕文书上寥寥几笔,没想到颜泉明极擅长丹青,画的是一幅颇为写实的人物肖象。
“臣虽未见过他们,但根据目击者的证词,画了几张与他们确认,反复修改,称是有八成相似。”
画上是两个并肩而出的汉子,没有披甲,在军袍外面裹了厚皮裘,踏的是鹿皮靴,身上佩着弓刀,两人都有很明显的外八、罗圈腿。其中一人右脸上有一片刀疤,从右眉连到了脸颊,另一人则是驼背,目露凶光。
这些气质与特点都是跃然纸上,薛白不得不夸道:“画得不错。”
颜泉明道:“葛三家中的墙壁上还留存着被刀劈过的痕迹,臣试过,封小沟的佩刀砍不进黄泥墙,唯有画上的这种长柄军刀可以;从地上留下来的血脚印看,凶手的靴子都是在八寸有余,而封小沟的脚只有七寸;另外,这是凶手当时遗落在葛三家中的两枚箭镞……”
箭头是铁器,打完仗之后常常是要回收的,有时箭杆断了,清点战场的士卒会把箭头剪下来装着。奉命搜索物资的兵士路上捡些箭头装在褡裢里是常事。
薛白接过那箭头看了一眼,见上面刻有小小的“振二”字样,没说什么。
他仔细确认了颜泉明带回来的物证和口供,问道:“这些,郑直斋没查到?”
“郑直斋要治罪封小勾,很可能是出于他与县尉荀鹏之间的不和。荀鹏是科举出身,年逾六旬而多年未得升迁,此番抄没佛寺非常卖力,他不仅让县内的僧侣还俗,还追回他们多年欠缴的税赋,逼他们劳役,修鄠县的水渠,不少僧侣常年养尊处优,不堪忍受这种重活,劳累过度而死。这种情况下,郑直斋听闻了封小勾犯的旧案立即派人去捉捕,没想到竟是闹出了人命,遂直接将案子办成铁案。”
薛白道:“你的意思是,郑直斋知道这案子不是封小勾做的?”
“他否认了,是否知道只有他自己清楚。”
“既说封小勾是恶吏,郑直斋没能捉到别的罪证来对付他?”
颜泉明道:“封小勾虽有跋扈之行,却也多奉荀鹏的命令行事,能法办他的事不多。”
“如此说来,他是冤死的?”
“是。”
薛白没有再问了,思忖着此事。
颜泉明道:“殿下过问这种案子,当是为朝廷大局考虑,臣以为此案维持原判为妥。”
“看来,你知道那两个士卒是谁人麾下了?”
“臣不知。”
颜泉明说是不知,但薛白命人查访,很快就查到那两个凶徒是出自何人麾下。
箭头是出自振武军,属于朔方军,天宝十三载正是薛白与李亨交锋之时,振武军并未参战,只有与凤翔之间书信往来时,才派人途经关中。
再跟据时间调当时的记录,终于是查到他们很可能是郭子仪之子郭晞麾下兵士。
薛白查这案子的目的是为了震慑元载、崔祐甫,他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不好欺瞒,可最后查出这样的结果,不免让他有些为难。
大战在即,这种时候挑郭晞的毛病,很可能起不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反而会激起变乱。
颜泉明说的也有道理,维持原判,封小勾已经死了,只要再敲打一下元载也就无人再为他申冤,这是对局势最稳妥的结果。
是夜,薛白问了颜嫣一个问题,说若是他也被冤杀了,颜嫣会跑去为他申冤吗?
颜嫣想了想,道:“那要看情况。”
“哦?”
“你若冤死了,我为你奔走,死亦无悔;可我既怀了你的孩子,当先把孩子养育成人,申冤这种事可是很危险的。”
薛白再看了一遍宗卷,上面并没说封小勾有几个孩子,可他却陷入了沉思。
~~
次日,薛白就把元载、崔祐甫都召到了宣政殿。
他把颜泉明拿到的证据直接摆在二人面前,道:“你们都曾在我面前义正辞严,现在谈谈看法吧?”
这句话之后,薛白就埋首于别的事务,暂时并不理会这两人。
崔祐甫不屑于元载,不愿与之站得太近,上前接过宗卷看了看,脸色渐渐起了变化。
他与薛白是同时授官的,心里对薛白其实隐隐总有一些不太服气。两人一起在洛阳当县尉时,他就有了比较之心了,认为若非薛白的身世,如今成就定然是不如他高的。
但人家是皇子皇孙,这没办法。崔祐甫也认,可心里难免觉得自己该是宰相人选。
这次鄠县的案子,崔祐甫非常相信郑直斋,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有心给元载以及重用元载的薛白一个教训。却没想到,结果竟大出所料。
元载则是更为震惊,甚至还有些惊恐。
他是早就听闻鄠县县尉荀鹏指责郑直斋了,是为了罢郑直斋的官才想要重审封小勾的案子,遂派人到鄠县命令荀鹏做文章。
换言之,此事他已经筹划了一段时日,可辛氏才刚刚到长安告状,事情甫一发动,薛白就把真相甩了出来。
这说明什么?他的一举一动,全在薛白的掌控之中,他的心思,没有一桩能瞒得过薛白。
倘若他秉公办事,毫无私心也就罢了。但这件事上,他确实犯了大错——没有仔细查明真相就出手对付郑直斋,现在好了,真相是郭晞的麾下将士杀人了。
如今西北边防系于郭子仪,他主张重审的案子矛头直指郭氏,只怕要被认为是破坏大局,惹殿下不喜了。
元载可不认为,薛白想要在这个时候找郭晞的人治罪。
宣政殿内安静了很久,只有薛白偶尔翻动文书的声音,而看卷宗的两个人都很沉默,很认真地、一遍一遍地看。
终于,元载看向崔祐甫,以眼神示意了一下,表示想要与他握手言和。他已经认输了,想要收回重审封小勾一案的意见,就维持郑直斋的原判。
崔祐甫很冷淡,闷不吭声。
薛白一直不说话,最后,元载先开口了。
“臣行事不周全,虽看出了此案有不对之处,本该先查明真相再奏报。现吐蕃犯境,朝廷当以战事为重,临阵恐不宜质问大将。”
说罢,他俯身请罪,把说话的机会留给了崔祐甫。
崔祐甫可以说郑直斋其实是明察秋毫,早已查出了真相,但考虑到西北战事,没有追咎于郭晞,而是把帮凶先绳之以法,是个能臣。
如此一来,这件事就能体面地收场了。元载认栽、崔祐甫胜了一局,而太子则树立了威望。
然而,崔祐甫竟是先请罪了。
“臣任御史中丞,有失察之罪,请殿下责罚。”
薛白道:“御史台短短数月审理了上千桩大小案子,我用人没有多做多错的道理,郑直斋递交的文书确实也看不出端倪。但,你确实该想想,如何杜绝冤案、错案。”
“臣铭记于心。”
“这案子,你以为该如何办?”
崔祐甫目露坚定,道:“臣请遣监察御史至郭晞军中巡查,找出真凶,以示朝廷法度严明;鄠县县令郑直斋办案不严谨,冤杀封小勾,当罢官。”
元载吃了一惊,眼珠转动着,分析崔祐甫为何要这么说。
他能理解壁虎断尾却理解不了崔祐甫牺牲一个心腹官员、损失威望,目的却是与郭子仪的儿子硬碰硬,这是损人不利己的。
如此想来,那崔祐甫这么说,便是在说反话,逼他认输了。
“不可!”元载遂开口道:“郭晞有功于国,且当时战乱不止,人命如草芥。岂可因两个士卒的过错时过境迁之后又追咎其罪过?天下人只会认为殿下是在秋后算账,万万不可……殿下,臣以为,郑直斋处置得对。”
“这是大唐的法度,朝廷的威严!”
崔祐甫忽然提高了音量,道:“不论战乱中死了多少人,十万、百万,但凡违背军律杀一人便是有罪。凡案宗递到御史台,不论犯案者是谁的兵、谁的儿子一律秉公处置,朝廷法度不需看任何人脸色。今若主动包庇,来日地方军中人人效仿,便是社稷祸乱之根源!”
元载眯了眯眼,愈发警惕崔祐甫的阴谋。
“好。”
薛白却已赞了一声,道:“便依崔中丞之意办吧。”
“喏。”
元载此时才愣了愣意识到他们是来真的。
只看这件事,他成功罢免了郑直斋,似乎是赢了崔祐甫。可他却觉得自己这次输了,输得一塌糊涂。
~~
出了丹凤门,身后巍峨的大明宫渐远。元载与崔祐甫难得并行,说了几句话。
“沽名钓誉。”
元载讥嘲了一声道:“崔中丞为了自己的名气,破坏西北战局,后果你担得起吗?”
崔祐甫道:“这是风骨,卑鄙之人自然不会懂。”
“我与你谈国家大事,你出言羞辱于我,这便是你们七家十姓、名门望族的风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崔祐甫道,“我为社稷安定深谋远虑,所作所为,你不能理解,错不在你。埳井之蛙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安知东海之大。”
元载冷笑,道:“国事便败在你等兼并田亩者之手,深谋远虑?我为社稷做实务,功在千秋万古,岂是你等庇护于父祖之门荫之下的小儿可比的。”
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越对话越失涵养,干脆各自冷哼一声,掉头而去。
~~
邠州。
天还未出伏,艳阳高照,照在黄土之上,官道上扬起的尘土像是带着逼人的暑气。
道路两边的麦子快要成熟,随处可见有士卒们赤着上身在麦地里抢收。这是郭子仪坐镇西陲,实施军屯的结果。
吐蕃大军将至,到处都弥漫着紧张感。
忽然,马蹄声从远处袭卷而来,十余骑士哈哈大笑着奔过,与此同时也有尖叫声与哭声传来。
有收麦的士卒抬起头看去,见那些骑士的马背上或横放着一些女子,或挂着一袋袋干粮。
“啖狗肠,他们好生潇洒,倒留阿爷在此割麦。”
“那些是谁的兵?郭元帅来了以来,军中许久没见到有人敢犯纪了。”
“郭元帅待将士们宽仁,偏有些不识抬举的败坏他的威名。我以前在李元帅麾下从军,李元帅治军才叫严苛。”
士卒们说着话,又埋下头继续操劳。
过了一会,道路边有数人驱马赶来,为首的是个三十多岁的方脸男子,颇有威仪。
此人便是御史台派来的监察御史,名叫韩滉。
韩滉是相门子,他父亲是开元年间的宰相韩休。
他门荫入仕,琴棋书画都很精通,结交的都是名士,再加上名声好、才华高,虽然出仕以来因父母过世先后有六七年都在守孝,却还是很快就迁为了监察御史。
此番到邠州来查案,旁人都害怕得罪郭子仪,唯有韩滉主动请命,并在面见薛白时说出“臣欲保全郭公之名望,又何惧得罪他?”
可见他很清楚办这个差事要把握好分寸。
紧赶慢赶,他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郭子仪的大营。
军中守卫查看了他的官符,将栅栏门缓缓打开,却是厉声喝令道:“下马!”
韩滉不敢怠慢,翻身下马,牵马而行,道:“还请军士领我去见郭元帅。”
“请吧。御史也莫嫌我等粗鲁,实在是今日营中严禁无故纵马。”
韩滉问道:“营中纵马,需有军令。为何是‘今日’严禁,平常便不严禁吗?”
之所以如此问,因他此来的差事就是要惩治军中士卒,自是要试探郭子仪对军律的态度。
他也听说过,不少在郭子仪、李光弼军中都待过的将领常常抱怨李光弼军纪严苛,给人的印象仿佛郭子仪的军律就较为松散。但这事是对比出来的,实情如何,还得他亲自看看。
那士卒原本不想说,禁不住韩滉实在是擅长问话,几句对话之后还是说了。
“这么大的军营,原本骑马也是无妨,偏是昨日杨将军纵马撞死了人。”
“哦?这位杨将军是何人?”
“杨将军是元帅夫人的奶妈的儿子,与郎君们都是一起长大的。”
“那此事后来如何了?”
“原本事情不大,但正好被白将军撞见了,白将军把杨将军军法处置,乱棍打死了。”
韩滉没有问是哪位白将军,因知道如今在邠州的还有曾随李光弼守河阳的大将白孝德。
他问道:“后来呢?”
“郭元帅家的郎君们得知了此事,今日刚到元帅帐中哭诉,扬言白将军骄横,擅自处死大将,要元帅治他的罪哩。”
韩滉目露思忖,便打算借此事看看郭子仪的态度,正好衡量这趟办差的难度。
营地很大,走了许久,他到了大帐,拜见了郭子仪。
地上摆着个大大的沙盘,郭子仪正蹲在那看着,手里捧着一把茶叶,时不时放在嘴里嚼着。他吃的肉多,直接嚼茶叶来解腻提神。
“监察御史韩滉,见过郭元帅。”
“我知道你。”郭子仪道,“令尊是太上皇的魏征啊。”
韩休生性耿直,常常直谏时政的得失,开元年间李隆基每次欢宴过度,都会问左右“韩休知否?”话音刚落,劝谏的奏书就到了。
那时旁人问李隆基为何不把韩休驱出朝堂,李隆基倒是懂得说“朕虽瘠,天下肥矣,韩休敷陈治道,多直言,朕用之,为社稷计尔”,然后没几年就把韩休罢相了。
此时,韩滉顺着这话便道:“现在我到郭公军中,也想为郭公直言劝谏。”
“哈哈哈。”郭子仪大笑,抚须道:“好好好,我军中缺的就是这样直言不讳之人。”
既然都聊到了这里,韩滉便提及了方才听到的杨将军纵马伤人一事。
说到这件事,郭子仪便来气,道:“让你见笑了,我已将那些不成器的东西叱退了。”
“听闻杨将军久经沙场,为国征战,牺牲良多。诸位郎君为他痛惜,也是应有之意。”
郭子仪摆摆手,叹惜道:“我这几个儿子都是蠢材,白孝德杀伐果断,他们不懂得赞赏,反而痛惜母之乳母子,都是被深闺妇人养废了!”
韩滉见郭子仪是真心痛惜,松了一口气,知道这次的差事已经办成了一半,但他还是并没有马上把案子全盘托出。
在他看来,郭子仪治军确实不算严,换作是李光弼,就不只是把儿子们叱退了,只怕得痛打一顿。
相门之子处事风格就是行事稳妥,他打算先把涉案的凶徒找出来再谈,毕竟人未必就是郭晞的麾下。
出了大帐,走了一段距离,韩滉忽听到了马嘶声。
却是十余骑正在营中骑马,呼啸着疾驰而来,从他们身边掠过,差点还撞到了他。
韩滉连忙撤了几步,扭头看去,盯着那络绎掠过的身影。
“韩御史莫看了他们今天敢骑,肯定是得到了军令……这是郎君们在与元帅置气呢。”
“好。”
韩滉正要收回目光,忽然眯了眯。
夕阳的光线下,他紧紧盯住了一个骑士。
那人脸上有一片疤痕,从右眉连到了脸颊上,正在放肆大笑,与旁边的驼背同袍有说有笑。
“这些是郭晞将军麾下吗?”韩滉问道。
“御史怎知道?”
韩滉没想到这么巧,刚到驻扎了上万人的军营就遇到他要惩治的人,反而踟躇了起来。
此事要办不难,难的是办得漂亮,办得让所有人都服气。
他回想着郭子仪的态度,犹豫了一会,最后问道:“敢问,白将军的营地在何处?”
(本章完)
(https://www.bsl88.cc/xs/3459683/11433005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