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港综:谁说练武的就没钱途最新文章 > 第241章 江湖史,缺钱

第241章 江湖史,缺钱


冯慧雅面色舒缓下来。

    李安给出的薪酬是两千港币,只能说适中,不算太高,再综合考虑对方的经营现状,吸引力并不大,之所以同意见面,是因为她本人看好超级市场的前景。

    “冯小姐对超级市场有什么看法?”李安用勺子均匀搅拌着咖啡,不急不缓地问道。

    “我认为如今香港的零售市场依旧还是空白,惠康办馆成立较早,专售洋酒、饮品等进口货,但经营模式老旧。而上个月铜锣湾新开的利联超级市场商品种类更为齐全,虽然有所改进,却也依旧没能避免办馆的老旧经营模式。超级市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桑德斯,他能在全美发展到近两千家的规模,是其对市场的定位,商品标明价格,开架陈列,顾客自行选购,出门时结帐。经营者成本较低而顾客又有较多的挑选机会,从而达到了薄利多销的目的,这才能迅速发展。”冯慧雅回答的从容不迫。

    李安满意点头:“看来冯小姐做足了功课。”

    冯慧雅目光探询:“我住旺角的,听楼下街坊们讲,城寨新开了一家百惠超级市场,打破了以往传统的销售模式,可以自由选购,而且店内商品价格低廉?”

    李安心中了然,眼前这个女人似乎用不着自己多费口舌来说服了。

    “我想这才是你愿意和我见面的原因吧?”李安笑着问道。

    “是。”冯慧雅回答得很直接。

    “我认为超级市场的定位应该是平价商品,香港经济好转,有钱人很多,但更多的却是穷人,就算努力做工,大多数人也只能简单维持家庭的温饱,手里并无多少积蓄,面对售卖进口商品的办馆只能是望而却步。如果这时候用平价商品来定位超级市场,我相信能吸引更多的市民进店选购,从而快速地占领零售市场。”

    “那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你没有白跑一趟。”

    两人的想法几乎是不谋而合,李安也越发满意了,他喝了一口咖啡:“你刚才只讲了市场定位,那你对自己的定位呢?”

    李安的这个问题似乎挠到女人的痒处,她自信道:“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奠定管理基础,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企业提供服务,承担公司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从而为公司创造财富,而不是被排挤到管理层之外,做些端茶倒水,整理文件的杂事。”

    冯慧雅这话几乎是把她放在职业经理人的定位上,李安来了点兴趣:“能否聊下你的上一份工作?”

    “兴茂进出口商行,做秘书工作。”冯慧雅有些失意地回答。

    李安听出了女人语气中的失落。

    他斟酌了片刻,这才开口说道:“其实你对自己的定位处于很尴尬的局面,如果你是英国人或者美国人,即便是印度人都没有问题,但你是中国人,知名洋行与英资企业更愿意让洋人来担任高管。而我们中国人呢?几千年来讲究的是子承父业,那些华资商行不可能大权旁落,把家族企业内的重要的工作交给外人打理,他们更愿意亲力亲为,或者安排亲近的人帮忙。即便是受西方商业影响,开始有所改变,但这种传统经商模式也不是短短几年时间就能颠覆的。”

    冯慧雅有些诧异李安会说出这样一番话,她默然了片刻,终究还是点头认同:

    “李先生……或许你说的对。”

    她自认不比其他男人差,也自信能凭借自己所学专业帮助公司更好的发展。但事与愿违,自己的提议根本就得不到公司的重视。

    这种毫无信任的感觉,才是促使她先后在两家公司提出辞职的主要原因。

    李安放下杯子,抬头道:

    “对了冯小姐,多聊两句,你对如今的香港房企怎么看?”

    “啊?”

    情绪稍显低落的冯慧雅,被李安这天马行空般的问题问得一愣,有些没反应过来。

    “我问,你怎么看待现今的香港房企?”

    李安笑了起来,语气温和:“先不急,咖啡都快冷了,我们边喝边聊。”

    冯慧雅把额前的碎发撩到耳后:“不好意思,刚才有些走神了。”

    “没有。”

    李安报以微笑,也不催促。

    冯慧雅喝着咖啡,整理着脑中的思绪。

    眼前男人很年轻,但显然有着不符合这个年纪的睿智,短短几句话能道出自己的尴尬处境,能讲出这番话,足以证明对方的眼光,或许这一次能找到一个给予自己信任的好老板也说不定?

    冯慧雅思考了好一会,才斟酌着字眼说道:“短短几十年,一个不大的岛,竟相吸引四大洋行,华资商行纷纷进场,热闹得如同一部房企江湖史。”

    “形容得很贴切。”

    李安点头赞同。

    在清王朝这扇大门被撞开前,香港只是一处嵌在南方边陲的桃源地。不大的岛,有人捕鱼,有人种地。

    从1841年,英国人登陆后,香港瞬间被卷进颠沛流离的命运。

    洋人上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捞钱,可这里本就是个渔村,没钱可捞,他们只能卖地。

    同年,在英国人的主持下,香港进行第一次土地拍卖。当时的拍卖地点选在隔海相望的澳门,因为那里纸醉金迷,聚集着一帮有钱的鸦片贩和做贸易的洋商。那次拍卖,总共推出了35幅地块,每幅都是10英镑起拍。最终,卖出34幅,最少的卖20英镑,最高的卖到265英镑。

    如同捡钱一般,大把英镑轻松到账,尝到甜头后,这帮英国人开始卖地如吸毒,上瘾了。直到1881年,当时的地产收入一度占到港英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比鸦片还多。

    而当时竞得土地的基本都是英商,对他们来说,地如白菜,太便宜了,只用花点小钱就可以购得大片土地。当时可能谁也不会想到脚下的土地,有朝一日,会贵如黄金。

    第一批官地拍卖后,购得土地的洋商纷纷上岸掘金,商铺、街区接连涌现,中环、上环、下环逐渐划定。海上升起一座全新的维多利亚城。

    香港的地产江湖史,也由此徐徐揭开。

    1889年,香港第一家房企诞生:香港置地及代理公司。

    这是由印度人遮打联手怡和洋行创办,专营地产生意。由此很长一段时间,置地盘踞一方,到1930年,已成中环最大的地主。现在是六零年,三十年过去,置地依旧稳坐香港房企老大之位,从未旁落。

    同期,太古轮船公司借着航运垄断的优势,在鲗鱼涌批量拿地,用来建设糖厂及船坞。遮打与怡和洋行创办的另一个公司——九龙仓由此诞生,守着九龙半岛西南部,痴迷于建设货仓码头。    

    这一时期,香港地产江湖中,叱咤风云的多为英商,比如怡和洋行、宝顺洋行、公和洋行、林赛洋行。只有少数洋行的华人买办,在夹缝中建起庞大的家业。多数华人,别说战江湖了,连块栖身之地都没有。

    当时的华人区,街道窄到可以用一根竹竿撑到对面晾晒的衣服。

    每间房屋平均要住17个人,人均住房面积甚至不到1㎡。可那时候,香港华人的法定墓穴面积却是12方尺,足有一平多。

    死去的人比活着更有尊严!

    也是从这时起,房荒如乌云,罩在香港上空,挥散不去。

    开埠后60年,中环不允许华人居住,直到1906年,首个华人获批居住在太平山山顶,局面才渐渐打破。

    当时的中环,算是富人区,一些前清遗老在革命后逃港,都是提着大把金条直奔中环,重金购入房产。因为房荒问题,投机炒房风开始盛行。

    一直到五十年代初,“禁运”一出,使得当时的转口贸易瞬间萧条,南北行也不复往日盛景。那些手里握着大把现金的贸易商则开始纷纷上岸。

    有钱没处投,商人们只能挥舞着钞票进入楼市。加上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快速膨胀,随之而来的就是愈演愈烈的“房荒”。

    地价、房租,宛如脱缰野马一般,跑个不停,五年时间,同比涨幅超过50%。

    当时的房子大多是唐楼、骑楼,按幢卖,每幢三五层不等,多数平民买不动。

    直到一个叫吴多泰的港漂,心生一计:何不分层出售?结果,两幢五层楼高的房子,原本要三个月才能卖完,他按照每层三房出售,三天卖光。

    紧跟着,影响地产进程的“创举”出现了。

    1954年,郭应中开发第一个项目——九龙油麻地公众四方街新楼,预计建设100多幢楼,超600个单元,但他的启动资金不够。

    于是,“卖楼花”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筹集资金,郭应中首创“分期付款”:交50%的订金,其它的分5期还清,房子交付时为最后一期。

    因为大家买的是施工阶段的房子,恰如植物开花未结果,所以被市民称之为“楼花”。

    一年时间,100多幢楼销售一空。

    卖楼花方法一出,整个香港为之疯狂。

    一次颠覆式营销,把普罗大众卷进地产这个大池子。买房的、卖房的,炒房的……所有人如鱼得水,再也出不去了。

    自此,地产这片江湖也彻底喧腾起来。

    “冯小姐,你觉得房企的前景如何?”

    “人口骤增,与之而来的购房需求必然增加,房企自然也随之崛起。”

    冯慧雅讶然问道:“难道李先生准备涉足房产?”

    “我可没这么大本钱。”

    李安哑然失笑,接着道:“不知道冯小姐了解工商业掮客么?”

    “李先生讲的是那些做租房、房屋买卖、炒楼花的职业掮客?”

    说到这,冯慧雅反应过来:“难道你想做掮客生意?”

    李安侃侃而谈:“零售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快速抢占市场却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我是木屋区走出来的,没有殷实的家底作为支撑。我觉得掮客这门生意不错,本钱小,利润大,一次房屋买卖就可以收取房屋总价1%-2%佣金,租赁也可以赚取半月至一月房租的佣金,以房企的火热,更别提炒楼花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楼花事件,上半年大角咀富贵大厦因为建筑费用超支停工,出现历史上第一栋烂尾楼,需要由业主填补超额费用,其后,港府要求房企在叫卖楼花前,要确保地价已经全部支付,还要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资金完成开发项目,否则便不会批发同意书。

    所以现在房企卖楼花的真正作用,并不是想获得资金用于建房,而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楼盘卖出,保证资金迅速的回笼,好继续开发楼盘,根本不存在所谓空手套白狼的房企。

    更别说首付逐年降低,所有资金也都被第三方监管,交楼之前,房企一分钱都拿不到。

    “但是做掮客生意的多是三教九流,很容易发生债务纠纷以及争斗,算不得正当生意。”

    冯慧雅说出了当前掮客行当鱼龙混杂的现状。

    李安微笑着问道:“你觉得城寨乱么?”

    “很乱,社团林立,连警察都不敢进去,怕出不来,不过……我听说现在城寨治安比外面还好,不知是不是真的?”冯慧雅迟疑道。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现在城寨治安很好。不过我当初进城寨时确实很混乱,那时候我都能开店,怎么会担心这些掮客?何况我做的是合法生意,有人捣乱会有警署的人出面,合同文件方面有律师草拟,远方日报也会常年留出一个版面刊登房源广告,我这样一说,是不是公司很容易就会做起来?”

    “……”冯慧雅一时无言。

    李安一向认为人不是时势造就,而是顺应时势,才能一飞冲天!

    香港房产从现在开始,直到回归,除了几次短时间回落萧条,一直是稳步飞升,涉足房产绝对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尽管只是地产中介。

    他现在很缺钱。

    手头已经捉襟见肘,想继续快速跑马圈地根本就不现实,而他又没有漂亮的财务报表,想贷款都不可能,只能另寻他法,希望通过房产中介赚的钱反哺零售生意。

    李安看着自己对面的女人,发出邀请:“其实我觉得当老板什么事都抓在手里亲力亲为会很累。所以我一直想找个人替我主持生意上的日常工作,不知道冯慧雅小姐有没有兴趣?”

    冯慧雅眉头一挑,抿了抿嘴唇:“当然有兴趣!”

    (本章完)


  (https://www.bsl88.cc/xs/3444856/11450909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