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寒门宰相小说全文阅读 > 一千三十四章 良知(两更合一更)

一千三十四章 良知(两更合一更)


坐在一旁的程颐,当初与章越不欢而散。辞别章越后,与兄长程颢一同在讲学。

        二人的讲学受到了文彦博等大佬们的资助,不过与兄长相比,程颐的讲学并不成功。程颐所讲众人都觉得很是迂怪,甚至引来嘲笑。程颐所讲远没有他兄弟讲那么通俗易懂,善于旁征博引。

        不过司马光却不断勉励他,称赞他力学好古,并认为他日后在儒学中的成就会胜过他的兄长程颢。

        确实程颐身上有一股劲,就是什么都要钻研透,契而不舍,甚至钻牛角尖的劲头。邵雍曾开玩笑地对程颐说,你说‘生姜是树上长出来的",那我也只得依你。

        他论政同他的读书做学问都是如出一辙,都是一板一眼,弄不得一点混淆。如今程颐听章越谈及孟子不由认真起来,他于孟子也是造诣很深,极为推崇。

        司马光道:「当初韩退之(韩愈)提出的道统论,是尧舜禹汤后孔子,孔子下孟子,孟子之后不传。」

        范祖禹道:「不过韩退之有接续道统之愿,他曾说过道统能有由他而粗传,人虽死,但此生已是无恨。」

        司马光一哂道:「不错,韩退之学问精深,著原道,欲粗传道统,但我看不足任之。」

        「孔子之下,唯有扬子乃真大儒也!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除了杨子还有何人?孟子与荀子尚不足比,更何况其余乎。」

        韩愈提出道统论后,儒家一直有争论,尧舜禹汤,周公孔子是没争议的。

        周公孔子之后呢?

        韩愈支持孟子,同时隐然以自己承孟子道统自命,而司马光认为韩愈不够格,甚至孟子也是不对的,他认为杨雄才有资格。

        章越明知故问地道:「十二丈所言的扬子,莫非是莽大夫扬雄,而非扬子?」

        这时候还是讲忠臣不事二主,一句王莽的大夫,便将杨雄定性了,你说几万句都没用的。

        司马光道:「士大夫尊君,贵贵,王莽虽篡汉,但已是天下之主,虽屈身未尝有什么不妥。」

        「反而是孟子,孟子称所学皆从与孔子,然则君子之行,应该先于孔子才是。」

        「但孟子云伯夷此人狭隘,柳下惠此人不恭,殊不知君子国家有道则出仕,国家无道则隐居,事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所以伯夷非狭隘也。而和而不同,遁世无闷,非柳下惠不恭也。」

        「此二者皆孔子为之,孟子否之。」

        「怎能言孟子承圣人之道呢?我看孟子不过是【鬻先王之道以售其身】之辈而已。」

        司马光不愧是大家,批评极有见地,一句话就是一条鞭子,鞭鞭见血。

        孟子说,伯夷这人看见君主昏庸,他就跑了不去侍奉,看见朝中都有小人就不出仕了。

        这个是不对的,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思想。如果你觉得国家不好,就要去建设他,而不是躲在远远地批评他。

        而柳下惠不同,他是君子,但他和而不同,什么人都往来,君子小人都相处得很好,什么事都能忍受,这也是不对的。看到小人就应该去批评他,斗争他,而不是接受他。

        司马光说孟子你这样说才是不对,伯夷非隘,柳下惠非不恭,这是他们的处事方法,而且孔子当年都是大力赞扬过的,你身为孔子的传道之人,连他老人家说得话也反对吗?

        章越听了一晒,司马光真不愧是原教旨主义者,孟子继承孔子的道统,却是提高和批评的继承。你司马光啥都抱着不放。

        章越只是道了一句:「十二丈言孟子鬻先王之道以售其身。」

        「其实我看来孟子云,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只

        有你做法有利于百姓,你政治不必事事法于先王。这句话表明了孟子并非全盘继承孔子之道,也不是先王之道。

        什么政策有利于百姓,咱们就去办。核心在于民本,利民,而不是照着先王之政在那依葫芦画瓢。

        这句话王安石曾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引用过这句话,而司马光当然是大力反对的。

        辩论孟子的核心,还是在变法不变法之争上。

        章越说话点到即止,君子论道谈政,意思到了就行。

        司马光也没有继续辩论下去。

        反正大体上还是司马光在全程输出,章越在那不疾不徐地应几句就是。

        ……

        此刻吕公著抱着外孙女和其女吕氏一并走到了廊下,也算是在外旁听。其女道:「十二丈年岁这般大了,但言辞犀利,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吕公著道:「犀利是犀利,只是三郎他未用力罢了。」

        吕氏道:「爹爹说得是,他们叔侄都是人中龙凤。」

        吕公著微微笑道:「我几时夸子正了?」

        吕氏微笑道:「你女婿我不能帮你夸吗?」

        吕公著不由失笑,章越举荐章直为熙河路经略使,手握十几万蕃汉兵马,可谓威风八面。吕氏知夫婿如此自是精神舒畅之际,觉得在婆婆,十七娘面前说话也更有底气了。

        前些日子吕氏回娘家,在姐妹,兄嫂面前也是颜上有光。吕公著之妻鲁氏拉着吕氏让他为章家诞下一男丁,以稳固正室之位,以免章直纳妾。

        要知道吕氏本身就是门第极高,有吕半朝之称,而鲁氏乃前参政鲁宗道之女,出身名门,性子非常清高,平素也是教子极严,对子女说过‘诸子出入,不得入酒肆茶肆"。

        但到了这时,鲁氏亦不免患得患失,并插手女儿女婿的家事。

        此举虽有些过分,但吕公著知道后也没有说什么。

        这时吕公著听得房间内,章越与司马光再度辩难。

        司马光道:「孔子不谈性命,但孟子之误最要紧还是在人性善恶之论上。」

        程颐听了面色一肃,为了挽救儒学衰败的风气,弥补儒家不谈性命之学的缺点,北宋谈性命之学风气很重。

        不仅王安石谈,他程颐兄弟的洛学也谈,张载的关学也谈,以及蜀学(苏洵,苏轼,苏辙)也谈。其实程颐心底是支持章越选孟子为道统,而不是当时如司马光等人普遍支持的杨雄。

        但是杨雄当时地位颇高,与孟子仿佛,儒者谈道统论时,不是支持杨子即支持孟子,反正没有人谈荀子。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

        因为性恶和性善是儒家和法家的核心矛盾,这是儒家的根本不可弯曲。

        ……

        走廊上。

        吕氏抱着孩儿问吕公著:「爹爹,三叔到底与司马十二在辩什么?这孟子关乎国家大事吗?」

        吕公著道:「你这还不明白,若是度之这孟子七卷正义修成,将与论语并列,此后势必将孟子升格为与孔子并尊的地位,下一步就是孟子陪祀圣庙了。」

        「此举如同为度之【正了名】,也为了变法【正了名】。此乃是王介甫乐见,也是君实所不乐见的。」

        「论到正名,君实和度之都是此中高手,二人相斗必定是丝毫不让。章三要捧孟子,司马十二必然非之。要论这天下治统在汴京,道统在洛阳或汴京却不一定呢。」

        洛阳当时确实文化昌盛,也是反对变法官员的大本营。

        吕氏道:「原来是如此。爹爹你帮谁?」

        吕公著闻言摇了摇头道:「君实是求全的人

        ,而我还是想为天下做点事的。」

        ……

        司马光道:「孟子云,人无有不善,此孟子所言之失。丹朱,商均所幼即长所见皆乃尧舜,不能移其恶,此能言人性无不善吗?孟子主善,荀子主恶,都是得其偏而遗其大体。而这大体就是人性善恶兼有之。」

        「是以扬子所言,人修其善为善人,修其恶为恶人,斯理也,老夫不知天下还有什么人不明白。」

        司马光还是主张杨雄的善恶混同为真理。

        章越道:「我遍观诸圣贤,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告子言性无善无恶,杨子言性善恶混同,韩退之言上人为善,中人为善恶皆有,下人为恶。」

        除了孟子荀子杨雄,还有告子,告子说人性没有善恶,就如同水一般,水有什么善恶。告子还说那句经典名言食色,性也。

        而韩愈将人三等分,上人为善,中人有善有恶,恶人只有恶。

        章越道:「十二丈取杨子之论,亦无不可。但我看十二丈,扬子虽皆当世大儒,但学问终有些许欠周密之处!」

        司马光闻言,倒是道:「那么还请章相公赐教!」

        章越道:「不敢当。」

        「孟子云尽心知性由此阐发出性命之学,我在太学里编了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章越一语之下,顿时程颐一个激灵,没错,这句话章越当年曾告诉过他。程颐反复思索,却百思不得其解,事后程颐也曾问过章越,章越却笑而不答,今日终于要说透了吗?

        「此话怎解?」司马光疑惑。

        章越道:「假设天地之大,只有一人。那么一人之所思所想,便是这世上真理,即是真理便无善无恶之可言。」

        「若世上多了一个人,你只要有一个念头附在对方身上,那么便有善恶。」

        章越这话如何理解?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红楼梦里曾言,平生恨不能多日几个女人。

        这些话自己想想,其实无善无恶可言的。食色性也,喜欢女人不是恶,人都有繁衍的本性,这是心之体。但是你看见一个妹子也这么想,就有善有恶,这就是意之动了。

        心之体是主观,意之动就是主观联系到客观,比如你对某个妹子动了念头。

        有了具体对象,就有了善恶。

        打P社游戏时,玩家作为君主将国家税赋调到最高,国内民不聊生,玩家一面残酷镇压起义,一面穷兵黩武。这个就不存在善恶,因为你与他人没有联系。有人用这个来道德审判你,你就骂他一句沙壁。

        如果作为君临天下的皇帝,这么不顾老百姓死活,这就是恶。

        众人听了章越解释不由恍然。

        无论是性善,性恶,还是善恶混同,无善无恶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只谈主观,不谈客观。离开具体对象,对某个念头分析善恶对错,那就是纯属缘木求鱼,瞎几把扯淡,所有功夫都是空的,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朱熹比如说过夫妻是天理,就是善,三妻四妾就是人欲,就是恶。

        但问题是脱离客观了,普通人可以不三妻四妾,但皇帝不行啊,比如当今天子,大臣们巴不得他多娶几个多生几个。

        千载之下,只有王阳明看破了这点。

        善恶之论,他可以画上句号了。

        「何为良知?」程颐发问道,这个问题他想了很久亦不得。

        章越道:「一等便是天生而得的,还有一等后天而得的,好色而慕少艾,心之体,发乎情止乎礼,是良知。」

        看见一个妹子非常喜欢,这是天性,

        但能适当地表达情感,这就是良知。这个良知一个是天性中腼腆,知羞耻,另一个是后天学的经验,告诉不可轻易唐突了佳人,否则会带来很糟糕的后果。

        按照良知去追求妹子,就是格物致知了。

        人除了天性,还有社会属性。

        说白了就是有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也有后天可以改造的。

        否则真的‘回归天性",那就和黑猩猩学习好了。要知道黑猩猩在种群中以残暴著称。

        程颐质疑道:「孟子云良知,便是不虑而知之,那应是生而知之。」

        章越道:「不错,良知便是不虑而知,但并非生而知之。譬如你我如今以正音说话都是不虑而知,但说话之能却是婴儿牙牙学语起,此乃后人教之,而不是天生。」

        范祖禹品道:「章相公这话的意思,人心是无善无恶,唯有及于意时方有了善恶,而知善知恶是人从良知而得的,为善去恶就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事功了。」

        章越点点头道:」然也。「

        范祖禹有等恍然大悟之感,以往的书都白读了。有章越这句话孟子的‘良知"之学就发扬光大了。

        「可有纸笔?」

        范祖禹问道,他从章家下人接来纸笔将今日章越与司马光的辩论记录下来。

        但程颐却是反复想着,在那钻牛角尖。

        他读书都是一寸一寸读的,一旦钻破那牛角尖,学问又上了一层楼了。

        司马光则反驳道:「人性便是一,岂有将心体,良知一分为二之说。」

        不过章越知道自己说得再如何动听,司马光也是不认同的。章越笑了笑,他也不辩。

        而这时候吕公著推门而入道:「章相公真是金玉之言!」

        众人才知道吕公著在外面听了许久。

        吕公著这位司马光的好友,已是下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吕公著道:「所以良知一定是善的。」

        章越道:「正是。这就是在下言孟子的性善之说,人人皆有良知,然良知需通过行,方能致知。」

        说到底我们还是要相信人性,顺从人性的。同时人性也是需要不断教化,需要权威和制度的约束,但教化,制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人类早已不是大猩猩了,天性里社会属性越来越强。比如孟子说的恻隐之心,看见别人落难了,都会产生同情心。

        而羊群里一只羊被狮子吃了,其他羊跟没事一样。

        这与章越儒家是道,法家是术的理念相合。

        所以说吾道一以贯之!

        要治国,从上到下的逻辑一定要设计好。

        而吕公著听了章越之言深以为然,不知不觉中他已是从司马光完全转向了章越。

        这一日众人长谈至夜里,章越想招待司马光,吕公著他们住在府上。

        司马光却不肯坚持要离去,章越只好相送。

        司马光将章越所赠的《孟子正义》珍重地包好,他对章越道:「章相公你的性善之说,确实胜于善恶混同之说,这为我学之未尽力的地方。」

        眼见司马光肯改口,章越喜从天降,他还以为司马光比王安石更执拗呢。

        「不过以孟子为兼经,我还是不赞同,我回去还是将孟子正义读完再说。」

        章越长揖道:「多谢十二丈了,望你斧正。」

        司马光笑了笑道:「度之啊,这么多年你还是这般,或许是我老了,这一条路你也走得是殊为不易啊!」

        章越闻言感动的几乎泪流。

        章越道:「在十二丈面前,我何敢言辛劳。」

        司马光道:「你啊,赤子之心,始终不易。」

        说完司马光便走了,章越看到了范祖禹,程颐二人。

        程颐仍是闷着头在想,至于范祖禹则上前向自己作揖。章越对范祖禹道:「淳甫,你不怪我了。」

        范祖禹道:「以往是我识浅。章相公,变法已是近十年,从今以后路怎么走,我也只是一家之见。以后就仰仗你了。」

        章越道:「不敢当!」

        「以后路怎么走,还是要向前看的,但变法是不会变的,否则就走了回头路。」

        范祖禹听到这里沉默了片刻,最后还是没有接话。

        送走了司马光,范祖禹后,章越回到府中,在庭院的小路上,一轮明月挂在他的前头。

        章越自思,脚下的路怎么走?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向前看,长路漫漫亦灿灿。


  (https://www.bsl88.cc/xs/3441103/78693960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