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文章 > 第340章 验金石

第340章 验金石


防盗两小时,2点整上传正文内容。

······

“东市、西市……”

“槐市……”

于相府辞别刘舍,行走在尚冠里外的章台街——回自家魏其侯府的路上,窦婴心中,一时也不由感慨万千。

长安城,其实不止东西两个市集,而是有城内四、城郊五——共计九个市集,被称为:长安九市。

其中,城内的四市,各名:东西南北市,却是以横城门所相连的华阳街为界,笼统的分为:东市,西市。

——东市,位于横城门以内,华阳街以东,又分东市、北市;

西市则位于华阳街以西,分为主体的西市,以及南市。

后世那首著名的《木兰辞》写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于是有人说,木兰为了买齐自备军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跑,算是在城里转了个大圈。

但实际上,古华夏的市集——尤其是在同一座城内的几处市集,基本都是严格按照华夏封建历史之初,即汉太祖刘邦时期,针对商人所制定的严格管控制度来布局的。

刘邦曾说:农者,本也;商者,末也。

治国者,强本弱末,以固国本也。

乃使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别居另册,以为‘有别之民’。

翻译成后世人更能理解的大白话,就是从刘邦开始,华夏封建文明对于商人群体,除了价值观、道德观上的鄙视和谴责之外,也有了具体的惩罚措施。

如刘邦那句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不得穿昂贵的丝绸制品,不可以如官员、贵族那般乘坐马车,便是极为直接的社会地位压制,和生活权利剥夺。

但真正能体现封建时代,商人为主流舆论所不齿的,却是那后半句:别居另册。

何谓别居、另册?

——不与寻常百姓混住,而是被集中在一个专门供商人居住的住宅群,以和寻常百姓农户物理隔离开。

并且,为商人专门另开一册,曰:商籍;

再以一句‘士农工商’的社会价值排序,来确定商人‘百业之末’的低劣社会地位。

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让商人群体且是体会到:做商人和做农民,是真的有很大不同的。

做了商人,就没法和农户——也就是‘绝大多数人’住在一起,而是要同与自己一样卑贱的商人成为邻居;

甚至就连户籍,也不再是普罗大众都拥有的农籍,而是膈应程度仅次于奴籍、囚籍的商籍。

这可太难受了!

尤其是在道德观念相对较高,人们对声誉、名望还十分重视的古华夏,这样的区别对待,是实打实能让人羞愤而死的!

刘邦打的,也正是这个主意。

——用别居另册,来对商人进行区别对待,让他们被羞辱、被社会谴责;

且不说已经入了商籍的那些人,是否会因此而困苦、难受——起码寻常农户看到他们的遭遇,就绝对不会生出弃农从商的念头。

非但不会有人弃农从商,反而还会十分庆幸:还好俺家不是商籍!

你看那些个商人过的日子,那是人过的?

我要是沦落到这个下场,早就自刎以保全祖宗声名,免得日后到了地底下时,以发覆面,无颜面对列祖列宗了……

当然,封建时代——尤其是如今汉室对商人‘别居’的政策实施,不单体现在商人的住所,也同样体现在市集的分布。

即:长安东西两市,或者说是东西南北四市,并非是分散位于长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四个市集,而是被扎堆设于一处,再以相对方位而得名。

类似于后世高级院校的南校区、北校区,听上去离得挺远,实际上很可能只是以一条校内道路为界限划分。

说起来,如今长安的东西二市,或者说是四市,也颇有些《木兰辞》中所描写的意味。

四个市集,分别拥有不同的商品列别。

东市,作为长安最大——甚至比其他三市加起来都还要更大的主市,商品门类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酱茶醋布,柴米油盐,肉食、针线;

凡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东市便无所不包。

也正是因为东市占地最大、商品门类最多、人流量最大,且人流量大都是底层群众,所以长安朝堂中央所裁定的死刑犯,几乎都是在东市外行刑。

如四年前,先孝景皇帝以‘入宫议事’的名义,将穿着朝服的晁错连哄带骗到了东市,而后腰斩弃市。

这腰斩弃市里的‘市’,在如今汉家便专指东市。

相比起东市,其余三个市集就有些查漏补缺的意思了。

——与东市毗邻的北市,因为更靠近横城门的缘故,其实做的多是批发生意。

比如城外有农人入城,想把手里的皮毛、布帛之类卖出去,便大都会就近——进了横城门便来到北市,将东西卖给北市的倒货商就走。

而北市的倒爷们则一点点积攒货物,积攒到了一定的量,再去和东市的分销商去谈:我这儿有某种货多少多少,你全要的话便宜点给你。

与东、北二市隔华阳街相望的,是西市、南市。

西市占地面积,约为东市的一半。

由于更靠近城角,所以做的事家禽生意。

什么鸡、鸭、鹅之类,都能在西市买到。

客流量不算大,但能出现在西市的,主要是大户人家的采买仆人占大多数,手里攒下了点钱,想要养点小鸡仔下单的农户占少数。

总的来说,生意也还不错。

至于南市,占地面积为四市当中最小的那个,仅为东市的九分之一、西市的五分之一,北市的一半不到;

其商品门类,却主要是寻常百姓看都不会看一眼的‘奢侈品’。

什么胭脂水粉啊~

陶瓷瓦罐啊~

还有精美家具、陈酿美酒之类。

甚至就连少府的木工匠人,也大都在南市有‘第二职业’。

举个例子;

你是尚冠里某个功侯家族子弟,碰巧你老爹老迈体弱,家里大小事务都是你在负责。

有一天,你爹把你叫去说:老大啊,你二弟年纪也不小了,该娶亲了~

俺们家虽然没有守住先祖的荣耀,但毕竟也是侯爵家族。

你二弟娶亲,可不能小了排场啊~

你恭顺称是,而后问父亲:那具体要做些什么,来撑起老二娶亲时的排场呢?

你爹说了,去南市找几个少府木工,再寻些民间的泥瓦匠,给老二先起一个板板正正漂漂亮亮的院子。

然后再从南市——最好也还是找那些少府木工匠人,打一些精美的家具,把新房给布置好。

到了婚宴那天,再从南市买些十几二十年陈酿的美酒,用于招待宾客……

南市,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定位。

——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刨除九成九底层民众之后,剩下的那极小一部分权贵。

客流量很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定制服务。

但贸易量很大,无论是单价还是利润率,都远非其他三市可比。

而且曾经的西市,还有一个即便是功侯贵戚,也要忌惮三分的商品门类。

——子钱!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高利贷。

子钱子钱,就是把‘母钱’借出去,然后连本带利——连母钱带‘母钱生的子钱’一起收回来的行当。

这一行,无论后世还是如今,无疑都是非大人脉、大背景所不能为。

曾几何时,南市的子钱商人们,甚至能把业务范围推广到尚冠里,推广到那些垂名青史的功侯家族。

如某家功侯出了变故,急需用钱啊,或是某位二世祖欠了赌债需要还之类,基本都是从南市的子钱商人手中借钱过桥。

在四年前,还发生了一件让南市的子钱商人们名声大噪,甚至变得更加‘背景滔天’的大事。

——吴楚七国之乱起,中尉周亚夫被先孝景皇帝拜为太尉,率兵东出函谷,平定叛乱!

为了不让周亚夫因军费问题而头疼,先孝景皇帝,以及当时的窦太后,给周亚夫分别赐下千金重赏。

只是周亚夫那次出征,光是能独自领军的将军,就带了足足三十六位!

三十六路大军,单就是用于笼络人心、犒赏不下所需,又何止千金?

于是,先孝景皇帝和窦太后各赐下的千金——总计两千金,在周亚夫结束第一场战前动员会之后,就被那三十六位偏将军瓜分殆尽。

然后周亚夫就傻眼了。

——我还没有上车啊!

呃,不是……

我也得要用钱啊!

我也得带家兵家丁,乃至于乡亲旧部,并给他们配备武器、发放赏金啊!

两千金,好歹给我留点儿啊!

天子、太后的赏赐用完了,自己用钱又没有着落,万般无奈之下,周亚夫开始厚着脸皮,在尚冠里挨家挨户去借。

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一枚四铢钱都没借到。

一来,如今尚冠里的功侯家族,大都是三代,乃至四代侯在位。

纨绔二世祖都有近半,便是还有一半正常人,也大都是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二代、三代们;

什么理财、积蓄——当年的封国产出够当年用,不需要再举外债,都已然是持家有道,简约质朴!

再者,吴楚之乱爆发之初,其声势之浩大、兵峰之锐利,几乎是吓得全天下人都以为:在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汉家又要出现一位‘自吴地入继大统’的刘氏天子了。

说白了,当时无论是功侯贵戚,还是朝中公卿百官,亦或是坊间百姓民,几乎都不觉得长安朝堂能赢下这场战争。

对打赢都不抱太大希望,即便是有钱,也不可能借给周亚夫这个大概率会平叛失败的太尉了。

于是,哪儿哪儿都借不到钱的周亚夫,最终无可奈何的找上了南市的子钱商人。

要不说商人的嗅觉敏锐呢。

——长安子钱豪商无盐氏,二话不说就借出去千金,供周亚夫作为平叛军费!

当时,整个长安城都觉得:无盐氏是个傻子。

将千金——将近一成的家产,给周亚夫拿打水漂不说,还因此上了‘新帝’的清晰名单?

无盐氏这商业眼光,怕是比窦老太后的眼神还差吧!

最终的结果,却是让坊间内外大跌眼镜。

——周亚夫,还真就把来势汹汹的吴楚七国之乱给平了!

非但平了,而且还是短短三月而平!

至于无盐氏借出去那千金,也在战后,变成了连本带利的一万一千金,回到了无盐氏的怀抱。

前后短短三个月,家赀累万万的无盐氏,便完成了家产翻翻的壮举!

非但如此,无盐氏甚至还因此,而成为了臭名昭著的子钱商人中,唯一一家‘于国有功’的忠臣义士!

便是那些欠了无盐氏钱,而且是利滚利欠了本金几十倍的人,也穷尽所能的凑来了钱,把无盐氏过往这些年的坏账给填上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无盐氏甚至一度成为长安,乃至全天下人争相效仿的榜样!

巅峰之时,甚至有人将无盐氏,同那位名垂青史的投资大师:秦相吕不韦相提并论。

只可惜,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因吴楚七国之乱而财富翻倍、名声大噪,同时又享誉天下的无盐氏,很快就在之后,太子刘荣主粮价平抑事当中,成为了时太子储君、当今刘荣肃清‘逆贼’的典型。

——当时,刘荣通过往抛售粮食来压粮价,粮商们、功侯们则通过收购粮食,造成市场上粮食紧缺来哄抬粮价。

而在这期间,无盐氏不知为何,竟是一夜之间失去了那敏锐的政治嗅觉,居然掺和到了这件事当中,为那些意图哄抬粮价的商人、公侯们,提供利率极低的短期借贷!

若非刘荣早有准备,又打了敌对势力一个措手不及,外加窦太后、先孝景皇帝同时出手,说不定那一次,刘荣还真就会栽在无盐氏手中!

被区区一家商人如此针对,刘荣自然也是不含糊;

在后续,查办哄抬粮价的‘乱臣贼子’时,毫无心理负担的把无盐氏也给加了进去。

至此,自太祖高皇帝年间便于长安发迹,并于吴楚之乱后名扬天下的‘义商’无盐氏,再出名后短短一年之内,便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连带着子钱,即高利贷商人这一行,也成为了坊间公认‘太子很不喜欢’的行业之一,生意一落千丈。

现如今,南市已经找不到子钱行的身影了。

据说是当年无盐氏的事之后,子钱商人们都为了‘暂避太子之威’,暂时关闭了铺子。

结果却是太子变监国太子,后又继位做了天子;

子钱商人们自知‘翻盘无望’,便只得把铺子迁到了城外。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

而槐市,便是这些从长安灰溜溜逃走的子钱商人们,最终在城郊选定的落脚之所……

(本章完)


  (https://www.bsl88.cc/xs/3436335/1111077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