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渡劫失败的我只能回大明当王爷十七筝 > 第160章 运粮和出征

第160章 运粮和出征


第160章  运粮和出征

        筹划大军粮草转运,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

        即便是在后世,看一眼大灾大疫时各种物资上面出的问题,也能明白这活不好干。

        有人上下其手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保障运输的粮草能够圆满的完成运输,这在古代来说同样是非常难的事情。

        后世可以靠着冷链低温运输等物流技术和飞机、火车等一系列交通工具,以古代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效率运输新鲜蔬菜水果,这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

        清朝皇帝想吃鲥鱼,这在现代来说是一件并不算难的事情,即便是在北京也不是吃不到,可在古代鲥鱼一出水就死,想要吃到新鲜的,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是难以想象的。

        这条鱼需要从南京打捞上岸,立刻就会被放入装有猪油和冰块的箱子,贴上南京军政官员的封条,然后用快马一刻不停的运送到北京城。

        这一路上,从南京到北京的所有地方官员都要在路上等着,伺候运送鲥鱼的骑兵,保证道路畅通,沿途不出问题。

        每三十里一处的驿站更是要早早的备好快马、食水,送鱼的人到一处驿站就会换一匹快马,以确保赶路的速度。

        吃饭、喝水,甚至是解决个人卫生问题全都得在马上,说得再直白一点,人能累死、马能累死,皇帝要吃的鱼你必须送到。

        而国内没有问题,朝鲜这边就更不可能出问题了。

        沿途光是动用的马匹就超过三千匹,民夫更是超过上万人。

        至于说粮食的话,运输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十成粮食从南京运到北京,如果走陆路运输的话,能有三成到北京已经算是沿途交通状况良好,一路畅通了。

        开玩笑,这次征倭可是关乎到好几座年产百万两白银的银矿,户部为了这事上上下下眼珠子都能滴出血来,敢在这事上玩花样,那就真的是等着抄家灭族薄皮实草了。

        这么漫长的海上路途,报一个粮食被海浪打湿损耗了,实则被贪墨了朝廷也无从查起。

        至于说沿途的地方官员?漕运有专门的漕运衙门负责,可不需要地方官员插手,除非是漕粮在自己的辖区出了问题。

        才刚刚靠着大明兵变上位的李褆,除非是想大明再把他撵下去,否则在征倭这件事上他必然不可能给大明添什么乱子。

        他的封地也有王府属官负责,无论是清点、整理还是进行转运,王府的两位长史都会把事情处理妥当。

        而且清朝时期,不算各级地方官府的种种横征暴敛和巧立名目,光只是朝廷规定的漕运正粮四百万石,还要额外征收两百三十万石耗粮作为“损耗”,这粮食运输到底有多麻烦和多难就可想而知。

        一首《进鲜行》便充分的描绘了当时康麻子为了吃一条鱼所耗费的人力物力。

        就算是在后世,国内航运和跨国航运都还是两套东西,在这个时代就更不可能由粮船直接把粮食从南京运到济州岛了。

        “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

        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在这个时代一船粮食从南京直接运到济州岛。

        “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毕竟,他要是平不了事,那大明就只能把朝鲜给平了。

        毕竟这真要出问题了,不用朱瞻埈去砍他们的脑袋,夏元吉那个一个铜板恨不得掰开八瓣花的老抠也会剥了他们的皮。

        哪怕是手底下人闹出事来,李褆都必须先想着讨好大明,再把事情平下去。

        南京那边有朱高炽和夏元吉这两个理财和内政高手看着,朱瞻埈并不担心出问题。

        好在如今还是明初的永乐年间,大明的官员虽然有一些贪腐,但也还没到清朝后来那么夸张,朝廷一石正粮,地方官吏要征收五石甚至七石的地步。

        如果是陆地运输,那想都不要想,这粮食肯定半路就吃完了。

        而当时满清御膳房的规定是鱼出水到御膳房把鱼做熟端上康麻子的餐桌,时间不能超过二十二个时辰。

        南京的粮食运到天津,在天津清点、整理,检查是否有霉变、发芽等问题之后,装上大船运到仁川,在这里再装上朝鲜提供的粮食之后再送到济州岛,这一趟才算完。

        就算漕运,能十成运到一成就算烧高香了,更不用说根本就没有运河能从南京运到朝鲜。

        一石粮食从南京起运,经由海上运到济州岛,沿途虽然有所损耗,但大体上扣掉消耗之后还是能够保证七成的粮食运到朱瞻埈手上的。

        <div  class="contentadv">        毕竟海运的速度和效率,以及规模都要远胜陆运和漕运,浪费和消耗也没有陆运和漕运那么大。

        而海运在这方面就要强出许多,不仅在运量上要远胜漕运和陆运,海船就算是从南京跑到济州岛跑完全程,也不需要一个月,沿途的消耗可以说是很低了。

        再加上运粮的船只有大有小,想要保证前往粮食供给的稳定,就需要有中转站对运输的粮食进行整理和转运。

        所以自从蒙元定都大都之后,蒙古人便将大运河修到了北京城,并且还积极开拓了海运路线,通过漕运和海运两条路线,从南方向北方输送粮食。

        尽管因为明初的时候京城定在了南京,导致漕运和海运后来停了很多年,直到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才逐渐恢复漕运,海运后面干脆连船都漂没了,但这粮食运输的不容易却也可见一斑。

        不过那都是掉脑袋的事情,管不管无所谓了已经。

        毕竟茫茫大海上,谁知道你是把粮食运到了济州岛,还是运去了别的什么地方。

        毕竟百万石粮食想要从南京运到北京,走京杭大运河的话,沿途也还是会影响到“百万漕工”的衣食的。

        所以最后反而是济州岛这似乎有些问题,徐滨不管怎么说都只是一个靖难余孽、建文遗孤,他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而投靠了朱瞻埈,但却很难保证说他没有二心。

        但朱瞻埈却似乎很看好这个人,把大军粮食转运的工作交给了他负责。

        至于朱瞻埈自己,则在等来了自己的天津三卫和郑和亲自率领的船队之后,在九月的最后一天誓师出征,兵锋直指倭国。


  (https://www.bsl88.cc/xs/3339874/11623909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