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都跑来挖天子家的墙角了,没有一个
第144章 都跑来挖天子家的墙角了,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那么他究竟会怎么做呢?
恐怕很多人都认为天子依旧会动手,但在他们眼中,年迈的刘车恐怕会手下留情。
因此,这个时候的刘彻反而更不能如他们所愿,天子的威严不容侵犯。
否则年迈的自己便要开始顾虑他们,那未来的幼主岂不是更加容易被权臣把控。
刘恒果断的选了一。
【刘彻虽然年迈但风采依旧,他果断地将当初有关的嫌疑人一个个调查,随后下手干脆利落。】
【即便江充以及黄门苏文都早早的死在了那场争斗当中,但他们的亲朋好友以及三族都被后续清算。】
【当初的胡骑和大鸿胪商丘成虽然在平叛太子一事上有功,但后续因疑似有“谋反之心”而被下狱后处死。】
【太子逃亡路上,追杀太子的官兵也纷纷被清算,当地的县令也被驱逐出长安,流放到敦煌郡。】
【而巫蛊事件中一大重要人物刘屈氂的结局还牵扯到了另一批人,李家。】
【刘彻后来过于宠爱李家的女儿,并和她育有一子,也就是昌邑王刘髆。】
【而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有着卫家的珠玉在前,于是也选择担任将领,征伐外敌,即便李广利距离卫青依旧很遥远,但李家也算是有一定的势力。】
【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于是他们便有了站在一条线的机会。】
【因此他们都在想办法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这件事情经过官员们不断地上报,刘彻知道的便是刘屈氂的让巫师祭祀鬼神的时候诅咒皇帝,并且他和李广利都参与了其中,想让昌邑王刘髆当太子。】
【随后,刘屈氂被认定谋害天子大逆不道,在东市腰斩,他的家人纷纷被斩首,李家人则被下捕入狱。】
【而在边关得知消息的李广利则知大势已去,投奔了匈奴,随后李家被灭。】
——
汉朝初年。
刘邦感叹道:“这小子下手还真够狠的。”
还真是如神迹所说,牵连到的至少也是流放到边关,彻底断了一世的富贵和享受,甚至大多数起步就是身死,再严重一些都是诛族。
当然,刘邦感慨归感慨,可脸上的神情却没有丝毫的不忍,恰恰相反,从他的眼神里似乎还能看出一丝对刘彻的赞赏。
天子下手怎能轻描淡写,面对大病又如何能不下猛药?
刘彻意图让汉朝开始休养生息的想法,被那些朝臣们误解为了刘彻已经老了,没有心力了。
而这一次大清洗可以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帝王,让他们安稳几分,走上正轨。
最重要的是让所有人都明白,天子终究是天子!——
汉朝,元狩四年。
大殿里的诸多大臣们看着神迹上一行行的名单以及死因,不由得打了个冷颤。
凡是太子一案当中,哪怕是当初将太子的尸体从梁上解下的县令都没能逃过,那些原本就身居高位的更是一个个的身死道消,满门抄斩,至于那些流放敦煌的更是生不如死。
他们甚至心里已经生出了几分怨恨,未来的自己是脑子糊涂了吗?
陪伴着陛下这么多年,难道不清楚陛下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怎么会萌生出陛下老了的想法?
卫青和霍去病倒没有这些人的忧虑,他们很清楚自家的皇帝是什么性子。
<div class="contentadv"> 对敌人他永远是极为强硬的态度,而对自己人却是极为的和谐友善。
他丝毫不担心自己的未来,他在意的是另一点,这次大清洗当中,自己的家族被牵连的如何?
而刘彻则没有关注底下那些臣子,他很清楚,随着神迹的播放,自己的威慑已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李广利投降匈奴以李家的覆灭都不算什么事情,重要的是自己未来重用李广利一事。
难道就因为那个李夫人吗?
就因为自己宠爱李夫人?
怎么可能!
自己在大是大非上还是分的很清楚的,也就是说,未来的大汉居然没有了足够出色的将领,所以才会轮到李广利。
即便未来大汉需要走向休养生息的道路,但并不代表大汉就不需要一位优秀的将领去镇压边关了啊!
——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倒是极为赞同,对于刘彻雷厉风行的手段颇为欣赏。
但凡有了对天子家是伸手的意图,为自己谋利的想法,就应该通通处理掉。
劳苦功高?
清贫一生?
那都是屁话!
都跑来挖天子家的墙角了,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处理完这群人后,刘彻又修建了一座“思子宫”以寄哀思,在胡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台”表达对长子刘据的思念。】
【后三年,刘彻驾崩,传位幼子刘弗陵,令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与桑弘羊四人为辅政大臣,最后为大汉创造了昭宣中兴。】
【而昌邑王刘髆及其子刘贺在汉昭帝刘弗陵无子嗣驾崩后,一度成为了新的天子,然而不过月余,就因“无道”被废,成为了海昏侯。】
【最后继位的人是刘询,此人是刘据长子刘进之子,当初在动乱之时出生不过月余。】
——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这样的年结局终究让人有几分意外,莫非这就是天意吗?
最后的皇位终究回到了刘据这一脉,即便天下人都想阻拦汉朝转型,但最后还是到了刘据子孙手上。
而那刘贺不过是个废物,不管当中有多少势力明争暗斗,但都坐上皇位了,却没能坐稳,或许他并不只是“无道”,而是无能。
刘恒也总算松了口气,大汉在刘彻之后的那一段时间里实在是太过灰暗了,让他忍不住担忧,即便看到看到神迹当中说了大汉未来中兴,但他心里也有些发怵。
但看来刘彻选的辅政大臣眼光很好,并没有因为年纪大就犯了糊涂,如唐朝李隆基那般彻底犯浑,居然选了那么多不靠谱的人。
——
唐朝,贞观年间。
虽然早就从史书上了解到孝武帝向来雷厉风行、勇猛果断,但神迹当中直观的画面依旧让李世民心神震动,赞叹不已。
寿数并不是皇帝晚年昏庸的必然条件,倘若李隆基能有汉武帝晚年时期一半的勇猛和果断,大唐未来也不会不断走向落寞。
即便放纵是人难免有的差错,可过去终究没有办法重来,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止损,果断一点。
即便做错了决定,也总比放任问题不断酝酿来的好,甚至最后将整个大堂毁于一旦。
(https://www.bsl88.cc/xs/3318665/11578534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