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第119章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作为五大世族名门之一,王氏开枝散叶,人口众多,自然分了嫡系旁系。
王君如便隶属王氏旁系一脉,他年纪轻轻考得秀才,本以为会有一番作为,然而三十多年过去,还是个秀才。
科举之路,荆棘满布,从来都是百里挑一,不知多少人被拦在路上,裹足不前,断了前途。
对于不少读书人,科举几乎是唯一的前途;但也有一部分家境富庶的,如果考不上,那就回家继承产业,当个纨绔子弟。
身为王氏旁系,虽然比不过嫡系的风光,可王君如的日子依然过得优哉游哉,年轻的时候是游山玩水,风花雪月,等上了年纪,又是勾栏听曲,酒色醉人。
他一向自命风流,即使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可身子骨依然硬朗,看样子,至少能玩到古稀之年。
近日,王君如又看上了一户人家的姑娘,年方二八,颇为清秀。对方父母说了,只需五十两银子为聘,即可纳为妾室。
这点银子对他而言不算什么,之所以犹豫不决,主要是又看中了另一家的姑娘……
今日,王君如乘着轿子出门,再去瞧一瞧两家姑娘,颇有些“货比三家”的意味,然后再做决定,好娶哪一个为自己的第三房小妾。
街上热闹,商贩叫卖,行人往来。
王君如下了轿子,准备在路边摊上挑个饰品,买去送给姑娘家。
那么,是该买叉子呢,还是簪子,而或一面镜子?
有个人突然出现了,头戴斗笠,身穿青衫,他径直奔着王君如而来。
诡异的是,王君如竟仿佛完全看不到对方一样。
不但他看不到,身边的长随也看不到,街上众多的人们也看不到。
嗤的轻响!
一支锈迹斑斑的铜制簪子狠狠地刺入王君如的咽喉处。
突如其来的重击,使得他被吓着了,想要呼救,但喉咙“咯咯”声响,像个被捏住了颈脖的鸭子。
簪子刺得很深……
王君如连拔出来的力气都没了,他俯身摔倒下去,撞翻了身前的摊子。
这时候,随从轿夫才醒过神来。
“死人啦!”
摊贩发出刺耳的尖叫,街上大乱。
……
风吹拂,江面起了波澜,一阵一阵的,浪花一朵朵。
“公子,你回来了?”
见到陈晋,小倩很惊喜地叫道。
陈晋手里提着大袋的食材,笑道:“事情办得顺利。”
小倩接过食材:“你没吃饭吧?我这就下厨去。”
“好。”
说实话,小倩真是个伶俐的女孩,悟性高,学东西极快,尤其在烹饪这一块,绝对是有天赋的。
当初接纳她,主要是推不开鬼畜还阳丹的人情,本觉得会是个累赘麻烦,现在看来,倒是好的。
哪个男人,不喜欢被人服侍?
尤其是个聪明伶俐的漂亮女孩。
自从生活方式渐趋正常化,小倩慢慢长开了,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黑发,脸颊甚至长出了婴儿肥。乍一看,居然有几分二次元的萝莉风。
养眼得很。
计算时日,她已经跨过了十五岁的坎儿。只要不出大的意外,就能和正常人一样了。
其实小倩把《白骨无相大自在法咒》参悟透了,将鬼物娘姆修炼成无相白骨,那么她不但不会短寿夭折,还会变得长寿。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要看她的造化如何。
吃过饭后,陈晋道:“小倩,我准备在街上开一间店铺。”
“开店?书店吗?”
“不错。”
“哦,那很好。”
小倩自无异议,也不可能去反对。从隶属关系上,陈晋就是她的主人了。
但陈晋对她,从没有提出过任何过分的要求,反而呵护有加。
开书店,就得有地方;找铺面,自然又要去牙行了。
不过这次陈晋不会直接买下,而是选择成本更低的租赁,毕竟开店之事,只是过渡。
依然由牙人薛三负责,他对上陈晋时,笑容满面,客气得不得了。
陈晋给出了自己的要求,主要两点:一个是在文庙街;一个是地方大些。
“没问题。”
薛三是专门做这行的,很快就带陈晋去看店铺。
半个时辰后,一间符合要求的店铺被租下了。
这儿原本就是个书肆,因为经营不善而转让。
因此陈晋除了租赁下地方之外,还接收了店里的笔墨书籍。虽然额外花费不小,但也省了事。
招牌肯定得换新的。
薛三问:“陈捕头,可要找人润笔?我这里有介绍,可请名家,也可请衙门的大人。”
润笔是行业惯例,花高价请人题写招牌匾额,能快速打响名气。请到的人地位名头越大,这店铺的格调就越高。
陈晋答道:“不用了,我自己写。”
“自己写?”
薛三有些吃惊,眼前这位陈游捕虽然长相斯文,但游捕和读书人可是两码事。
其实对于陈晋来开书肆的做法,都觉得很不理解。游捕是打打杀杀的行当,何时与笔墨文化扯上关系了?
然而薛三是有职业素养的,从不会多嘴乱问,客人给钱便是,管做什么?
又没有做犯法的事。
略作收拾,陈晋铺开纸张,小倩磨墨,一会之后,写出四个大字:三味书斋。
然后掏出印章,盖上章记。
这便算是个人的第一幅出街作品了。
吹干墨汁,装进匾额,重新挂上去,新店开张。
薛三在旁边看得发呆,一方面觉得这开业未免太简陋了,没闹出一点动静来;另一方面,发现陈晋写的字饱醮浓墨,遒劲有力,竟煞是好看。
在乾朝,能识字是个门槛,能写字,又是一个门槛,能把字写得好了,更是一个门槛。
一重一重的,那门槛高着呢。
陈晋露的这一手,足以把薛三给镇住了,甚至不敢问何为“三味”。
接下来,开始对书店内部的格局摆设进行调整。
陈晋弄这店铺,做法与传统有所不同,不仅是卖书卖文房四宝,还提供借阅服务,俗称“租书店”。
这在后世都是被淘汰的行业,可在这方时空,却是稀罕得很。
乾朝虽然有印刷工业,但发展颇为落后,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使得手抄本风行,大批的贫寒读书人以此为生。
书籍价值不菲,拥有者自然颇为爱惜,等闲不肯借书给别人看,生怕借出去后被弄坏了,甚至弄丢了。
古语云:借书一痴,还书一痴。
私人关系都如此,开店做生意的,更不愿给人在店里看书,而或借书了。
想看书,只有买下一条路径。
反正之前陈晋在文庙街走了个遍,各种调研结果,都是这么个经营方式。
等到自己开店,就想要“创新”一下。
租书业务没什么问题的,收取押金便好,陈晋也没想过借此发家致富,只是充当个噱头,吸引到人气。
其实卖书卖耗材,也都是明面上的功夫,他志不在此。开店本身,也是为了一个名分。
陈晋需要一个对外的合适名分,游捕容易招惹误会,而且不符合《立言篇》的主旨,因此还得回归到读书人上面来。
他可以用落魄秀才的身份出道,只是起点太低,各种麻烦,总不能真得到街上开摊卖字去,没那个必要。
所以还是一步到位,直接开店当老板,至于店里卖的,除开现成的,其他都由陈晋来完成,做到自产自销。
在这方面,好几天前,他就想好了。
另外,开这家店,也算是完成前世的一个夙愿,他可是经历过租书店时代的人。
第一天开业,没有做成一单生意,反而听到不少闲话非议,指指点点的。
有的说这里的地理位置风水不好,一年间已经倒闭过三回,换了好几个老板了。
这频率不可谓不高。
而店铺所在的方位,在文庙街上,确实显得偏了些。
陈晋选择这里,考虑的是回家近,后侧有一条巷道,穿过去,便到了江边,再走一小段路,正是宅院了。
这样的话,来回便捷。要知道书屋那边,是没有住的地方的。
有的人惊诧于陈晋的年轻,感到好奇,想打探出他的出身来历,获悉是从岭南那边过来了,或多或少显露出鄙夷之色来。
在中原区域,人们对于岭南的印象不外乎蛮夷边荒,要么是蛮夷,要么是发落流放的罪犯。
这些印象早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陈晋也没想着去改变,闲言碎语,只当尘埃落身,轻轻一拍便拍掉了。
当晚,买了好多好吃的,与小倩庆祝一番。
嗯,还有憨憨。
夜间,房内,灯下。
陈晋开始挥毫写字,小倩负责磨墨,颇有红袖添香的意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这是第一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是第二幅。
他一口气写出了五幅字,绝对的高产,而且每一幅的字体皆有不同,显得有卖弄技巧的嫌疑。
主要是这些词句内容早胸有成竹,写起来自然不费多少周折。
陈晋想过了,光凭字体,很难杀出重围,故而还得需要内容的加持。
内容当为王。
写得好了,就能吸引到识货之人。
“公子,你写得真好。”
小倩的彩虹屁已经献上了。
陈晋笑问:“伱读懂了?”
小倩回答:“有些不懂,有些懂了,譬如这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陈晋哈哈一笑,女孩的目光果然是独特的。
小倩又问:“这些字是要拿出去卖的吗?”
“不错。”
“可惜了。”
陈晋说:“没甚可惜的,作品不卖出去,又如何体现出价值?”
小倩鼓起小嘴,疑问道:“可我看书上,都是说读书人当清高,有风骨,视金钱如粪土,方为仁人高士。”
陈晋哈哈大笑:“我又不是仁人高士。”
小倩眨了眨眼睛:“嘻嘻,谈仁义也得吃喝拉撒,所以书上写得不对。”
陈晋:“……”
这小丫头的思维在这时代倒是新奇的。
写好字,盖上章,也不进行裱褙。皆因裱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艺,一般人做不来。
小倩问:“公子,你一幅字定价几许?”
“你认为呢?”
“一百两?”
陈晋:“……”
解释道:“我不是仁人高士,更不是名家文豪。”
小倩道:“可我觉得一百两不多呀。”
陈晋叹口气,问少女的意见,也就图个乐子,她对于物价的认识不是那回事。
小倩就问:“那公子想卖多少?”
“一两差不多了。”
“一两?这么少?”
“不少了,就这价,也未必有人要。”
陈晋的自我认识很清醒。
文化市场的行情,核心要素是名气,无名之辈想要获得认可,注定是千辛万苦,即使如此,最后也未必能冒出头来,结果依然是泯然众人。
名望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的“声名鹊起”,往往需要很好的契机,而或有人力捧。
陈晋的情况,有谁会来捧他?
业师苏孝文倒是个很好的人选,不过他已成魂灵状态。
对此陈晋也没觉得什么,他的性子,更愿意靠自己。
第二天,陈晋带着小倩去店里,开门营业。
小倩小心翼翼地把公子写的五幅字放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摆了又摆,觉得满意了才停手。
陈晋则动手写了张放在门口的招牌,主要介绍店铺业务,特别突出关于租书的服务。
话说回来,虽然能租书,然而可提供的书籍选择却乏善可陈。
主流的正经文章,有志于科举的读书人基本都齐备了的,不可能再花钱租来看,游记散文之类,也就那么三五种,至于别的杂书更不用说,匮乏得很。难得的一两本,早被人翻烂了去。
没有新书,没有新的有趣的内容,就吸引不来书客读者。
难呀!
左思右想之下,陈晋干脆自己操笔,做起文抄公的勾当。
不过要写哪一本,却很有讲究,写《三国》,会被视作借古讽今;写《水浒》,那不是找死吗?写《红楼》,太深奥了,怕写不出那种韵味;《西游》倒是个好选择,可里面的情节同样有许多隐喻讽刺的部分,万一被内厂查到,就是祸事临门。
没办法了,只能紧跟潮流,写某本艺术成分有好几层楼高,深挖人性的风月经典之作。
此章心声,唯扑街共鸣……
(https://www.bsl88.cc/xs/3317066/11743051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