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小说最新章节 > 第九十八章 雁门的铁,渤海的盐,荀氏的筹码

第九十八章 雁门的铁,渤海的盐,荀氏的筹码


  刘擎在渤海郡逗留了一段时间,渤海事务,暂交田丰。

  而刘擎则带着典韦与骞萦,天南地北,走个不停,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刘擎才回到南皮。

  典韦以为刘擎是去游玩的,  但实际上刘擎是去考察的,只在海边一处叫碣石山的地方,对着澎湃海潮呼嚎了一番。

  还有夫人陪着吼,典韦觉得太过中二,没有效仿。

  刘擎想了想,这里是曹操打卡地,  他在这里写下了《观沧海》。

  抄诗什么的都是弱爆了,我需要抄诗么?碣石山都是我的。

  或许找机会可以约孟德去游玩一番,见证一下原著风采,打卡历史人物名场面,不比直接抄更香?

  其实真相是:刘擎只会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后面那句还是通过“性甚至灾,割以永治”的不良段子学到的。

  通过了解,刘擎对渤海郡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打算。

  渤海郡中南部,并没有什么大型水系,只有彰水干流,从北部注入渤海,值得一提的是,  无论是流经钜鹿郡安平国的绛水,还是流经雁门郡和常山郡的滹沱河,  都是彰水支流。

  而且因为地势平坦,  故而河道宽阔流速缓慢,  可以说是优良航道。

  只是北方并不流行航运,刘擎也未见过大型的运输船,  或许,应该去南方招募一批造船工人。

  先服务于航运所需,若日后战事需要,也可以打造水军,谁说北方不能有水军的?

  此外,在渤海郡漫长的海岸线上,刘擎也见识了许多晒盐点,特别在高城县境内,也就是碣石山一带。

  据县志记载,渤海郡晒盐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有鱼盐之利的说法,在先汉时期,因为盐铁专营,所以渤海郡常设盐官,只是后汉废除了,如今盐务多为一些豪强大族所营,产量分散不说,而且工艺也越来越混乱。

  盐,和铁一样,刘擎是必须收管的,前期工作田丰已经在准备了,等荀彧一到,立即着手开展。

  古人虽然有智慧,但因敬畏自然的思维,格局有限,所以效率十分低下,比如挖点煤挖点铁矿,还扣扣索索的,怕得罪山神。

  刘擎就不一样,他直接叫甘来将整座山烧了,炸了,挖了……这个时代,远远谈不上会伤及生态和环境。

  十个炉不够,就上一百个,未来这些铁,可不仅仅是打造武器用的,而是要应用到方方面面之中。

  所以,盐也一样,刘擎要的,是将晒盐产业化,扩大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彻底掌握盐这一重要资源。

  渤海王府一隅,这是田丰趁刘擎外出暂时整修出来的居住区,刘擎回来不久,田丰便来了。

  “主公,你安排的事,我已查妥了。”

  说着,田丰奉上厚厚一叠纸。

  刘擎随手取过一份,看了看。

  “阳信县无棣李氏,拥田数百顷,年产盐一百五十余石……这么多?”

  田丰点点头,“不止如此,黄巾之乱,致使冀州粮价暴涨,钜鹿安平等地,皆千金难求,只不过这渤海郡,并无战乱波及,我询了不少粮商,粟米的价格,如今皆在六百钱以上,而盐价,历来对标粮价五倍以上,故如今盐价,已至少三千钱以上。”

  刘擎“嘭”的一声将纸张拍在案上,怒道:“这是发战乱财,食人血馒头!”

  刘擎转而拿起另一张,上方写着高城县的一户豪商,祖上乃是先汉盐官,如今家族专职贩盐,年产盐在四百石以上。

  “一年前,我还在冀州各处行商,虽连年干旱,冀州粟米价格不过四百钱,如今一番战乱之后,冀州人口下降百万,粮价却涨了一半,除了减产,恐怕背后少不了豪强大户推波助澜,推高粮价。”

  “主公,此乃豪强做大之基本操作,恰逢乱世,历来是他们扩张之时,可主公若是强行收取,恐落人口实,士子之流言,可是堪比明枪暗箭。”

  刘擎点了点头,抢先没收,确实不太合适,若此事传开,那刘擎日后的征战天下,会步步受阻,每一个地方的人都会死挡刘擎的扩张。

  “等文若来,再商议商议吧,此事文若擅长。”刘擎道,暂时搁置了此事。

  田丰又拿出一份书信,交予刘擎。

  “此乃雒阳信报。”

  刘擎取过打开,看着看着,突然笑了起来。

  “主公,可是什么大好消息?”田丰问。

  刘擎将信报递过去,“自己看,说是大好消息,算不上,但是好消息,应该算的上,董卓立刘协为帝,而袁隗劫走了刘辩,欲在汝南令其建都登基,这大汉,以后就有两个天子了!”

  田丰望着信中的详情,鄙夷的道了一声:“袁氏号称四世三公,然其所为,与董卓何异,皆是悖逆之徒,汝南袁氏,不过如此!”

  “算算时间,文若应该快到了,盐务之事暂且搁置,接下来想一想,这冀州余下数郡,该如何入手?”

  “河间,清河,安平,主公,如今朝廷一分为二,选任之人,恐怕也会有两波,不如我们趁乱局强取?”

  “你倒是提醒我了,即便要强取,也要师出有名。”刘擎神秘一笑,接着道:“你先回,我回一下信。”

  ……

  第三日,荀彧到达。

  刘擎带着荀谌,典韦田丰,一同迎接荀彧。

  荀彧下了马车,一本正经的给刘擎行礼:“烦劳主公来迎,属下惶恐。”

  刘擎不由分说,一把拉住荀谌,走上前去,又一把拉住荀彧,“文若免礼,你看,本王说了有惊喜吧!”

  荀彧已经看到了荀谌,并且已经猜到,他应该是主公从袁绍那将人截下来的,荀谌的事,他是知道的,这可是荀氏的规划啊,被主公这么一搅合,恐怕袁隗要去问罪伯父了。

  “友若,我听闻你随袁绍历练,怎么如今滞留在渤海街了?”

  荀谌心中呵呵,我这是“滞留”么?明明是被滞留好不!

  刘擎拉着两人往宴会去,“文若,先入屋再寒暄,友若是思念兄长,才留下等你的,友若,你说是不是嘛!”

谷垈</span>  刘擎和善的看了眼荀谌,荀谌看看渤海王,又看看渤海王身后的典韦。

  “啊,对对对,是我想念兄长,才留下看等待兄长的。”荀谌连忙道。

  荀彧瞧了瞧几人,看破不说破,热情的执着弟弟的手,一同往府中行去。

  刘擎便走便说,“文若,最新消息,董卓拥刘协于雒阳,袁隗拥刘辩于汝阳,两人政见相左,本王看来,要不了多久,便会刀兵相见。”

  “此乃主公崛起之良机,袁氏此举,已有僭越之嫌,想不到袁隗世为汉臣,竟会选择这一步。”荀彧淡淡道,丝毫没有避讳荀谌在场,几人都除了典韦外,皆十分门清,荀谌,不过是荀氏的一条后路。

  “恐怕是因为刘宏死的早,让他看到了一线机会,否则,袁隗这个老狐狸,定然不会露出狐狸尾巴,不过如此也好,带着大汉忠臣的面具,成心恶心别人!”刘擎嘲弄道。

  荀彧无言以对,这种政治斗争,都是肮脏无比的,恶心?荀彧表示习惯就好。

  “文若,友若,本王有一言。”

  “主公请说。”

  “荀氏,是否愿意彻底与本王站在一起?”

  荀彧两兄弟对视着看了看,荀彧也看着荀谌,荀谌则不知如何言语,年方二十,对这种尴尬场景,还无法泰然处之。

  荀彧从荀谌的眼神中看出了答应,他得请示荀俭。

  荀彧摇了摇头,拍了拍弟弟的肩膀,“友若,我只说,无论是我,还是父亲,抑或是族伯,皆会同意的。”

  这不无非是再一次加注刘擎,或者说,将所有筹码,全部交给刘擎,雁门太守的刘擎,已经值得荀氏加注荀采,而如今为渤海王的刘擎,将整个荀氏压上,不亏!这便是荀彧的理解。

  荀谌想了想,道:“兄长,族伯与父亲皆不在此,我便依兄长之意行事!”

  荀谌直接将锅甩给了他哥哥。

  荀彧转向刘擎,笑道:“主公可还记得自己的诺言。”

  刘擎点点头,荀彧一开口,就知道他要说什么,无非就是——

  娶荀采!

  “唉,文若,非是本王一再推脱,你瞧,以渤海王之名娶之,不仅不会辱没荀氏门楣,反还是殊荣呢!若是当初以太守之职娶之,岂不是委屈了你那妹妹。”刘擎笑道。

  这倒是实话,说起来,岂不是要感激魁头入侵?否则刘擎若在雁门郡安身,荀彧定然将此事办了,对荀氏而言,这也算因祸得福了。

  “主公所言极是,我收到主公召唤信,便修书回家,如今,家叔应该已经在路上了,考虑到颍汝之间现为袁氏掌控,而主公与袁氏不对付,此事不宜大张旗鼓。”

  说话间,几人已经入了屋,荀彧笑着道:“主公,有道是凡是讲先来后到,主公既答应迎娶荀采在先,那友若,便等主公大婚之后,再行效忠之礼。”

  “你是本王国相,此些事情,便全权由你操持好了!来,喝茶!”刘擎接过侍女端来的热茶,递给荀彧。

  “多谢主公!”荀彧拱手,再双手接过。

  “渤海之事,要务有二,其一是各县长官,需是自己人,其二,便是统筹盐务,类似雁门之铁,文若应该已有经验,不同的是,此地盐务,多为豪强所掌控,另外,渤海国立之后,本王便先着手控制整个冀州,如今帐下人才,亦是有些不够了。”

  刘擎将事一股脑儿说出,便松了口气,面对荀彧,就可以这般,好似将问题告诉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一般。

  “主公,控制整个冀州,非同小可,主公依然需要与大汉一心,便不能做出逾越之举,此事,难办,若我所料不差,袁绍渤海受挫,袁隗很快会有新的安排。”荀彧道。

  “哈哈,文若不再冀州,恐怕对如今冀州不太了解!”田丰笑道,然后伸出手指,如数家珍一般道:“沮公与领常山郡,郭君业领钜鹿郡,厉伯冲领魏郡,此皆主公之人,中山国乃是掌中物,赵郡邯郸已是孤城一座,算上渤海郡,冀州九郡,主公已得其六。”

  荀彧听完,也是露出一丝惊讶,想不到主公下手如此之快,而且关键是,没有一丝消息走漏,连他这个自己人,也分毫不知。

  他很好奇,钜鹿太守郭典,魏郡太守厉温,主公是如何收服他们的?

  难道主公已有振臂一呼的影响力了?

  荀谌有些坐立难安,好似听了一个巨大的秘密,自己会有生命危险一般,他不动声色的望了眼刘擎身后的典韦,默默低下头,假装没听见。

  “想不到短短时日,冀州风平浪静之下,竟有如此剧变,若是袁隗知道他苦心经营的冀州如今是这般局面,恐怕气得不轻。”

  “袁氏对冀州很器重吗?”刘擎问。

  荀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主公是否记得自己说过,黄巾与袁氏有所瓜葛。”

  刘擎秒懂,黄巾势力越大的地方,黄巾之乱越严重的地方,恰恰冀州与汝颍之地,还有如今的青州……而波才彭脱两部,更是自汝南起事的,那黄巾之乱最严重的冀州,袁氏到底有多少影响力呢?

  想到袁绍来渤海之时,恰恰会见了清河太守姚贡,安平国相王基,还有驻屯河间的曹操,而这三郡,恰恰是刘擎控制之外的三郡。

  “文若,曹氏与袁氏,走的亦很近吗?”刘擎最先想到了曹操,他会不会是袁氏的棋子。

  “曹氏这两代人方有起色,与袁氏这种庞然大物自然无法等同,而且曹氏没有经典传世,准确的说,还是需要仰仗袁氏余荫的。”

  “经典传世?何意?”

  “所谓经典,便是治国理论,没有经典传世,便意味着无法成为世家望族,就算豪强做得再大,占再多的地,屯再多的粮,拥有再多的钱,依然没有话语权。”荀彧介绍道。

  刘擎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简单说,掌握经典,便是掌握话语权。

  “相比而言,荀氏上一代人物号称荀氏八龙,皆不是大官,族伯荀俭之前不过一县长,家父还是最好的,为济南国相,但荀氏的名望不小,这便得益于荀氏有经典传世,我叔荀爽乃是当代经学大家。”荀彧话语中,带着丝丝骄傲。

  显然,汉末比的不是土地和金钱,甚至比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比名望与话语权。

  “我好像懂了,曹氏势力虽强,却需要依赖袁氏的话语权,才能发表诉求。”刘擎总结道,换言之,在历史,曹操与袁绍背离之后,依然与颍川士族紧密结合,或许,这也是谋求一种话语权。

  “主公,魏郡急报!”门外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

  (PS:求书友们推荐票支持一下,马上过万啦!!)


  (https://www.bsl88.cc/xs/3315259/70513069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