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归唐全文阅读 > 第三百一十三章 神鬼谋朝(二二)

第三百一十三章 神鬼谋朝(二二)


  数日后。

  大明宫,紫宸殿。

  酉时末,天际逐渐暗沉。

  灯火相继燃起,将富丽堂皇的殿阁照的明亮如昼。

  殿阁正中的两颗偌大夜明珠闪耀着绚丽的白光,使得这座殿阁更添了几丝圣神。

  在大唐担任了近十八年的宰相李林甫此刻似乎真到了油尽灯枯之时。

  他面容蜡黄憔悴,身体在短短数月时间便已枯瘦如柴。

  “陛下……咳咳,老臣不能再侍奉您左右了。请求辞去一切官职,臣想在死之前回太原老家看看。”

  李林甫坐在皇帝赐给的座位上,一边说话同时还不住的咳嗽,在他的身上再看不到一点大唐权相的影子。

  为相时李林甫时虽然没有什么出众的政绩,但好歹跟了自己这么多年。

  李隆基点了点头,起身对李林甫说道:“也罢,相国便卸任吧。朕依旧保留你晋国公的封爵,可选一子袭爵。”

  “老臣,多谢陛下爱护……咳咳咳。”言罢,李林甫再度剧烈的咳嗽起来,他勉强挪着佝偻的身体向皇帝行了一礼。

  “若无其它事,爱卿便且回吧。”

  李林甫在宦官的扶持下,吃力的走出了大明宫。

  见父亲出宫,小儿子李克连忙和几名护卫迎上前来用肩舆将他抬回相国府。

  回到相府书房,李林甫明白皇帝其实早就换相之念。

  所以他只装模作样的保留了自己的公爵,居然连光禄大夫和几个散官也不愿给自己留下。

  因此,他埋藏在心里的谏言也并未启齿。

  那就是必须重新分化河东、与河北三镇的权利。

  安禄山握此三镇,势力膨胀已到极点,手中更是直接掌管了二十余万兵马。

  而今中原腹地府兵破败无余,安禄山若有异心便可挥师西进,破潼关直扑关内。

  还有在安西的李光,安西北庭之地本人口稀薄不足为虑。但近年屡次迁徙流民赴边,李光不过以区区铜矿为饵就使皇帝答应再迁三万户流民前往安西。

  在加上朝廷鼓励长征健儿去边镇戍边屯田,自发前往安西之人还不知道有多少。

  可以想象,恐怕在等一年半载以后,安西之军同样会增至十余万。

  只有分化这两大边镇,并逐渐取消节度使之职才能不使各方边镇继续坐大。

  他李林甫得罪的人太多了,皇帝凉薄的心态让他没有将最后的谏言说出来。

  去年李亨之变,五十余子死伤大半,他彻底明白昔日政敌对他的仇恨。

  小儿子李克正给他端来了一盏参茶,他的脸上稚气仍在。

  李林甫皱眉苦思,除了那些当官之子他该为其余儿孙谋一条后路。

  或许让子孙们星散各方,去范阳、安西甚至是回纥。

  “爹爹,陛下怎么说?”看着父亲眉头深皱李克忍不住追问。

  李林甫没有回答幼子的问题,说话也不在咳嗽。“让大家都收拾东西吧,明日便启程返回太原去。”

  皇帝此刻的心中亦有些悲凉,却非为李林甫所悲。

  李林甫不过长他两岁,替他看病的御医禀报说他已经活不过明春。

  “而他李隆基呢?又能活多久?”

  心情烦闷,皇帝登上了紫宸殿阁顶。

  望着灯火阑珊的长安城,夏末的微风吹拂着黄色的袍服与长须。

  高力士紧随其后,劝道:“陛下,此处风紧,为了您的龙体还是回殿中去吧!”

  “大将军,你觉得颖王和俶儿谁可为储君?”

  高力士能感觉到皇帝这次不再是试探,应是真被李林甫之事所感触,他要考虑下一位继承大唐这至高无上权柄的人选了。

  稍做思虑,高力士温言道:“陛下,老奴觉得应立西平郡王为储君,他贤良宽厚是为最佳人选。”

  “但皇子皇孙们都缺乏历练,待朕西去之后他们能稳住这大唐河山吗?”

  高力士微微一笑。“何不先让西平郡王随陛下处理一些国事,等一两年后他熟知国事了再立为储君也不迟啊!”

  “嗯。”

  李隆基默默点头,继而去身边的一名宦官说道:“让中书拟诏,敕封西平郡王李俶为卫王,自明日起每日到大明宫面圣。”

  宦官躬身领命,急匆匆的跑下殿阁而去。

  李隆基再次望着远间灯火如昼,人潮攒动的长安城。

  这座宏伟壮观的城池,便是大唐王朝君临天下的象征。

  自隋末群雄并起,李渊入主长安定国大唐,这座城池已经繁荣安定了近一百四十年。

  “但它还能继续这样闪耀多久呢?”

  叹了口气,李隆基佝偻起来的身躯向楼下走去。

  路过一间殿阁时,似有曲调隐约而来。

  仿若有人在吹奏竖笛。

  李隆基看了一眼此间便阁,紫宸殿有阁十一间,多为接待臣僚和皇帝休憩与临时用享之所。

  此阁本名奉宸阁,后被李隆基更名为忆昔阁。

  他还记得,父亲在这里教授他君王之道。

  为了给他登上地位铺路,李旦削除诸王兵权,并严令此后大唐分封的诸位王嗣在州县不可掌管兵权。包括禁军要职,皆不能任用王子与驸马担任。

  于是,李隆基顺利的登上了帝位。

  父亲死后,他与诸位兄弟关系莫逆。时常在此阁之中奏乐论诗,兄友弟恭其乐融融。

  侍卫推开阁门,李隆基缓步而入。

  阁中还是一些如常,虽有灯火却不如外间廊道与主阁那般通明。

  案上摆放着一架古筝,那曾是他最爱的乐器,但现在却是蒙尘已久。

  即使宫娥每日擦拭,但它并不如往昔那般光泽夺目。

  李隆基坐了下去,伸出苍老的手指在古筝上拨动。

  曲调悠扬婉转,尤为欢快。

  这是他和大哥李成器合力谱写的曲子《大唐春》。

  旁边还有一架羯鼓与一支竖笛,拿过旁边的两只鼓槌在其上随便敲了两下。

  昔年与大哥还有弟弟李隆业,他们兄弟三人在此合奏其乐融融。

  里间有一处宽大的卧榻,乏累之时兄弟三人同榻而憩,闲聊些儿时往事。

  如今,昔日兄弟独他一人。

  想起儿子旧事,李隆基不由面含笑意。

  不经意间,他发现了塌间小案上放着的一物。

  拿过来细看,是一枚玉扳指!

  在回忆中,此物曾有三枚。图案精妙绝伦,是他登基之后从天竺进贡而来。

  三兄弟各执其一,并相互约定若遇军国密事便以扳指为信。

  这枚扳指图案最盛,是大哥李成器之物。

  但为何它会出现在这里呢?.


  (https://www.bsl88.cc/xs/3274653/10971070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