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带着系统来大唐小说 > 第三十九章 姚崇表示不想说话(第二更)

第三十九章 姚崇表示不想说话(第二更)


    “大哥、三哥、嫂嫂,我去问问他,估摸着是下雨,木耳不好生长,我问问王兄,此事保密。”

  李易离席,跟着王兴一起出去。

  到外面,大雨中,王兴伸出两根指头:“两个,晚上刚埋,然后雨大,他们哭哭咧咧地散了,我带人挖出来,又把坟给做好。”

  王兴现在没有丝毫怨言,这他吗的姚相都来了,自己干点活儿算什么?

  “多谢王兄,快,跟我绕后面去。”李易带着王兴和三个太监,把两个尸体搬运进去。

  李易检查一番,确定,死的,不是假死,否则他得救。

  “王兄带他们去洗个澡,这身衣服不要了,换,一会儿到前面喝两杯。”李易高兴,对王兴说。

  “不不不,易弟,我等自己洗完澡,换了衣服,就在食堂对付一口,实是无暇应酬。”

  王兴拒绝,前面一起喝酒?别开玩笑。

  “也好,王兄十日后来取。”李易给出个时间,十天,他就把两个大体老师练完了,有些奢侈。

  王兴带着三个太监高兴地去洗澡,他们最近卖汽锅鸡赚了不少钱。

  帮忙刨个坟而已,又不是不给还回去,小事儿。

  李易则对两具尸体进行处理,不能烂了,兑换福尔马林,放到之前兑换好的大玻璃筒里。

  这才放心,不怕出问题。

  李易对着两个尸体鞠躬:“谢谢,打扰你们了,你们的奉献必然会让医学走向新的高度,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我会以纯粹的职业素养善待每一个需要救治之人。拼尽全力,在所不惜。”

  这一刻的李易是庄严肃穆的,然后迈开大步走出去。

  当李隆基几人再看到李易时,发现他的气质都不一样了。

  他的目光更坚定,即便衣服湿透,也丝毫不显狼狈。

  “我先去换身衣服。”李易说着跑进屋。

  “陛下,这里面有什么事吧?”姚崇比较敏感。

  “没事。”李隆基想都不想就否决,有事也没事。

  “陛下,臣还是想要让李易进朝堂,哪怕……”

  “朕不想。”李隆基再次拒绝,丝毫不给姚相面子,以前他可不是这样。

  “可是陛下,他的本事……”

  “朕和皇后多来几次即可。”李隆基给出办法。

  他没事就跑过来,带皇后一起,想问什么顺便就问了,反正易弟什么都懂的样子。

  李成器帮腔:“姚相你就不要打易弟的主意了,你以为就你觉得他好?这样,你回去家里做鱼,我给你酱油。”

  “宋王你是欲贿赂本相?”姚崇瞪眼睛,打算新仇旧恨一起算,你宋王用眼神鄙视我多少次你不清楚?

  “酱油又不值钱,怎就贿赂了,是不三弟?”李成器找外援。

  他一说起这个,姚崇又上火了,酱油不值钱?

  这话你是怎么从嘴里说出来的?要点脸吧,宋王。

  “元之明日从宫里取二十斤酱油回家做鱼。”

  李隆基说,他怕姚崇现在出事,身体重要,酱油又不值钱。

  “臣谢陛下。”姚崇想哭,不知道是因为陛下给好东西哭,还是因为这好东西其实并不如何珍贵而哭。

  庄子食堂里随便吃的酱油,怎么就一滴难求?

  这个李易啊,他太聪明了,酱油变成了土贡,然后还拉着皇后一起卖那什么百煮浑圆蛋。

  七成的利,说让就让,好狠的心,舍得。

  一个少年,为何这样?

  “来来来,我刚才抽空剥了个芦菔,把芦菔皮用陈醋泡上,都尝尝。”

  李易出来了,在姚崇纠结的时候出来了。

  他还端了一盘子萝卜皮。

  姚崇看着萝卜皮,很不想吃,问:“芦菔怎么不做出菜?”

  “糠了。去年冬天储备的冰少,我不舍得用来镇芦菔,温度一高,芦菔接触氧气多,又自身水分散失,就糠了。”

  李易还讲个道理,不过大家没听懂。

  李易总觉得芦菔的称呼别扭,又道:“我管芦菔叫萝卜。齐民要术中有写,不过种植方法与菘差不多,产量不高。”

  芦菔叫萝卜的事情,李隆基几人不在乎。

  不过听到李易说和菘一样种,产量不高,李隆基顺嘴问:“可有增产法?”

  “有啊。”李易顺嘴答。

  姚崇抬手抚额头,愁,什么都会,将来当官,自己这个宰相管不住。

  姚崇还想管李易,根本不知道李易与李隆基把他贬得一文不值。

  “我们这边种萝卜,寻常在夏末秋初种,到秋末冬初收……”

  李易开始讲,实际上是照着念,不然他又不可能背这种知识。

  现在更不会背,有时间他会看医书,医书要背,遇到病症要快速想起来。

  太监在旁边写,李易语速不快。

  太监还写出很多错别字,但已经不错了,至少能被安排到庄子轮班的宫女太监会写。

  一有闲暇,宫女太监会找书看,等被轮换时,还可以带几本书和酱油什么的走。

  然后等着前面三个班轮一遍,第四个班又转回来。

  一共十六个人,谁表现不好,被其他人顶替掉,哭死也没用。

  几个人边吃边说,小太监唰唰写。

  外面的雨一直下。

  李隆基听雨声,露出难过的神色:“不知有多少人家的麦子会发霉。”

  “三弟,方才易弟有个办法,用盐,若连日阴雨,不可晾晒,可二百斤麦粒拌三斤盐,到时盐还能筛出来许多。”

  李成器想起之前所问事情。

  姚崇附和:“正是,张家村子后收的麦子已在李东主庄上安置妥当。”

  “何等盐都行?”李隆基不怀疑方法是否对,他关心用什么盐。

  “自然是细盐最好,不过细盐用后难以收回,价又高,还是粗盐为妥。”

  李易对大唐的哪一种盐都不满意。

  自己庄子制作肥皂的时候,顺便把盐给处理了,变成了精盐,可惜没有碘可以加。

  想到碘,李易对众人说:“待夏天,多吃菠菜、芹菜,海边的牡蛎不值钱,可叫人晒干运过来。”

  李易想让大家补碘,至于另一种很好补碘的东西海带,现在叫昆布,价格高昂。

  蛤蜊也贵,但牡蛎根本没几个人吃。

  紫菜……紫菜人工养殖的世界都贵呢,更无须说这边。

  海边的人不吃牡蛎,就像不吃海白菜一样。

  直到后来东西才值钱,海白菜一个喂鸭子吃的,居然成了美味小菜。

  牡蛎很多人叫生蚝,再不是穷人饿得没办法才吃的玩意儿。

  李易说着想着,把自己给说谗了。

  他要吃海产品,昆布不要,海带哪有扇贝好吃。

  


  (https://www.bsl88.cc/xs/3255319/52494516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