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北雄免费阅读小说 > 第1311章辽东

第1311章辽东


  凉州总管范文进传报朝中,程知节率人已至高地伏俟城,并受到了吐蕃统帅囊聂玛本的热情接待,因冬日已至,不好南下,便落脚在了伏俟城,明春再启程南去。

  程知节使人报个平安之外,还对高地的局势做了些简单的描述。

  吐蕃驻守在高地的人马并不多,最多也就是万余人,甚至是几千人的规模。

  他们面临的局面也很糟糕,和南边断绝了消息,眼瞅着前几年已经被他们征服的吐谷浑和羌族诸部有了反抗的迹象,但吐蕃人的力量已不足以压制高地奴部的叛乱。

  明年春天吐蕃人很可能会放弃高地,和大唐使节一同南下回到吐蕃国中。

  另外就是那些扮做商人的军情司谍探已经早早南下赶往吐蕃王城逻些城了,也许是立功心切,致使两边配合的并不默契。

  他们本应该在高地等待程知节一行的到来才对……

  换句话说,就像一些打前站的探子却变成了大军的前锋,行事太过莽撞了一些。

  不过也正常,军情司的人和他们没有任何统属关系,因为吐蕃国内的局势明显比较混乱,离着大唐又远,所以给他们的命令多数都是趁便行事。

  这次看来他们确实是想争一争功劳了……

  程知节传回来的消息很有意思,他认为囊聂等人已是孤立无援,他想劝这些人留在高地,用他们一边可以镇压高地上的部落,一边则可以试着收服他们。

  吐蕃人很贪财,只要大唐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估计就不会再想着回到吐蕃国中去参与内乱了。

  当然,如果囊聂野心足够大的话,也许他不会受到诱惑,谁知道呢,囊聂有自己的主意,那他的部属们呢?

  程知节已经到达了伏俟城,他有一个冬天的时间和这些人周旋,反正唐军短时间内也上不了高地,所以这也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

  今年凉州的西海马场弄的终于有了些眉目。

  主要是凉州驻扎着一支精锐骑军,除了之前陆续调往灵州,朔方方向的军旅之外,这支骑军大概还维持在七千多人左右的规模。

  范文进和张伦商量了一下,准备调两千人到西海,经营牧场之外,还能清理西海左近的游牧部落。

  剩下的他们正招募西突厥人从军,除了继续清剿不服管束的灵州羌人,吐谷浑部族之外,还会致力于整饬河西走廊到敦煌一线的通路,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这些事无论是张伦,庞玉等诸将,还是以凉州总管范文进为首的凉州官吏们做起来都很积极。

  他们对朝廷政策走向不很敏感,但对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情却非常专注,其实就是暂时失去了吐蕃这个对手之后,也就剩下这些事了。

  ………………

  张伦等人还不知道,朝廷已经在琢磨着陆续收回卫府的兵权,他们那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好日子没几天了。

  这是隋末战乱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诸般战事渐渐平息的今日,也到了该解决的时候。

  比李破预料的要早很多,可谁让战略环境变化的这么快呢?

  同时各地总管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今年天下各处设道,总管这样的职位就显得有些多余了起来。

  不过有鉴于各处依旧不算平稳,总管们估计还能在任个一两年不等。

  此时朝中已经开始有意无意的给即将回朝的封疆大吏们腾出位置,其实不难安排,因为朝中的一些人会出任地方,加之有些人年纪老迈,也到了退休的年纪,所以安排几位总管也是绰绰有余的。

  ………………

  腊月里,幽州总管宇文歆的奏表到了。

  驻扎于幽州的唐军各部经过一番裁撤,还剩下四万人左右,依旧是一支不小的力量,加上幽州身后的河北诸部驻军,兵力还是非常雄厚,有十多万人。

  大军粮草充足,士气也保持的不错。

  除了这些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宇文歆向朝中报说关于辽东战事的消息。

  那边离着毕竟不近,阿史那多闻又对后路有着些安排,所以探到的消息十分有限。

  九月时宇文歆得到准确的消息,阿史那多闻率军攻下了扶余城,掏了高句丽的老巢,那里是当年扶余人初初建国的地方。

  当然了,那里也不是第一次沦陷了,不往远了说,大业八年杨广征高句丽的时候,这些小城在百万隋军的攻势之下,皆不能免。

  这次阿史那多闻攻辽东,集结了差不多十万人的大军,中间只有六万余突厥人,其余都是附属于突厥的部族。

  阿史那多闻犹犹豫豫的,最终还是没敢倾力东向,彻底赌上一把,留了一些余力防备有人给他来个背刺什么的。

  本来他还想直入重点,集合兵力去攻打辽东城,可最后却被心腹们劝服,先扫荡辽水之畔的高句丽城池,把辽东城放在最后面。

  这么做的有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只要攻下两三座城池,突厥大军也就有了立足之处,不论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当年隋军征辽东时就是这么做的,别看没有攻下辽东城,可高句丽位于辽东的其他城池都失陷了。

  可隋军人数太众,后勤伤不起,无法在辽东立足,再加上不论是杨广还是那些隋军将领们也看不上辽东的这些小城,于是隋军撤军时就又都弃之不顾了。

  突厥人明显不同,他们可以依托这些城池持续的对高句丽进行袭扰,因为辽东的土地是适合突厥人放牧的场所,他们在这个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坏处就是无法做到速战速决。

  可以说阿史那多闻准备攻打辽东很长时间了,但战略上却一直处于混沌状态,竟然还能临机应变,你说这要放在中原军旅身上,得有多奇怪,一定会在指挥系统上产生混乱,甚至会极大的影响到战局。

  可突厥人就这么干了,也没人去质疑汗王的颠三倒四。

  其实八月间,突厥人就已分兵四处,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阿史那多闻亲自率军攻扶余城,一日而下,阿史那多闻也很嫌弃,因为扶余城虽然以前是高句丽的王城,又是高句丽位于最北边的军事重镇。

  曾经也很重要,有了曾经这个词,其实大家也就能明白之后还有个但是……

  但是如今扶余城早已破败不堪,当年隋军攻下扶余城之后,并未在这里多留,因为他们还要回军跟大军主力汇合攻打辽东城,所以隋军临走的时候在这里放了一把火,差点把扶余城给烧没了。

  这些年焦头烂额的高句丽人也自觉不自觉的忘了祖宗是谁,根本没有重修扶余城的打算,只是派了些人在这里驻守而已。

  阿史那多闻看着扶余城中的残垣断壁,连城墙也倒塌了几处,他们就是从这里轻轻松松攻进来的,阿史那多闻觉着分外的晦气。

  于是大手一挥,又在这里放了一把火,彻底把扶余城变成了废墟。

  突厥人马不停蹄,汇合了另外两部攻新城,三日后破之,新城离着辽东城已经很近了,防卫的力量还是比较强的。

  不得不说的是,高句丽守军和百姓还是那么的自信,在突厥人的迅猛攻势之下依旧进行了颇为顽强的抵抗。

  然后……嗯,然后就是老规矩,等突厥人破城而入的时候,高句丽的守军将领们便投降了,希望突厥人能给他们一个体面的投降仪式。

  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这显然是高句丽人在和隋军的战事当中学到的经验。

  可阿史那多闻不是杨广那个奇葩,他觉着新城挺不错的,离着辽东城又近,正好作为大军落脚的地方。

  这个选择顺便也决定了高句丽人的命运。

  突厥人屠新城,按照突厥人的习惯,这是给高句丽人以震慑,能够让之后交战当中的高句丽放弃抵抗。

  尸体保留下来,说不定还可以当做冬天的食物……年轻的女子则会充为军用。

  八月的后半段里,高句丽的城池除了辽东城之外,诸如建安城,安市城,以及东边的国内城尽数陷落。

  辽东城内外断绝,在战略上已经被突厥人包围了起来。

  突厥人毫不意外的挥舞起了屠刀,即便阿史那多闻在起兵之前就跟首领们说过,尽量留下一些高句丽人做奴隶。

  可到了时候,连阿史那多闻自己都收不住手,你还指望别的人能够遵守这个命令?

  于是高句丽人倒了霉,突厥人破安市城,屠之,破建安城,屠之,国内城陷落,干脆的也来了个杀人放火。

  各处的坞堡凡是被突厥人发现的,都被一扫而空,突厥人纵横于辽东平原之上,所过之处,烟尘四起,彻底粉碎了辽东已维持多年的平静。

  可当八月末尾,辽东大雪来临的时候,辽东城依然屹立在那里,给予突厥人攻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宇文歆的奏表之中,幸灾乐祸的向皇帝奏明,今年突厥人并没有攻下辽东城,他们要在辽东过冬了。


  (https://www.bsl88.cc/xs/3242368/68791401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