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北雄小说最新章节 > 第1160章盛会

第1160章盛会


  佛家有无遮大会,别想歪了,人家那是直抒胸臆,无所遮拦的意思,其实也就是一场辩论会。

  和尚们聚集在一起,讲一些佛法心得,如果你觉得别人说的不对,便可以争辩一番,无遮大会嘛,谁也不会怪你。

  当然了,你要是遇到几个性急的和尚,想跟你讨论一下金刚怒目是怎么回事,那也只怪你倒霉,说不定挨了拳脚,也算是消了罪孽呢。

  佛家比儒家更讲究心境的修为,佛祖能割肉喂鹰,你挨上些拳脚又算得了什么?若是存了报复之心,那只能说明你修的还不到家。

  佛家讲的就是你打我左脸,我将右脸奉上的本事,优胜之处不在于一个脸皮厚实,而是在心里暗戳戳的说你今日打了我,那便是结下了因果,异日必遭报应。

  标准的精神胜利法……这就是佛家修为,修到深处,啧啧,往蒲团上一坐可就到了饭点了。

  而读书人的聚会叫做雅集,与无遮大会本质上是没什么区别,斗的是心眼,辩的是道理,只是花样比和尚们多的多,琴棋书画,样样都可成为媒介。

  最为精彩之处就是论辩的环节,可以展示所学功底,更进一步则是表达你的思想。

  沾了思想两个字,可就不是普通文人能够达到的境界了,普通的读书人都是人云亦云,脱不开前人窠臼。

  后来的读书人推崇祖宗成法,就是禁锢思想的典型做法,既然是照本宣科,哪还能别出机杼,开宗立派?

  ………………

  大唐元贞五年五月间,离着京试还有七天。

  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

  吏部,礼部奉诏召集文人贤士,参论大政,由于事起仓促,奉诏而来的人们多为朝官,即便如此,风潮起时,也是文坛震动。

  贤人大集,与会之人逾数十位,各个都有著述存世,闻名于内外。

  另外不禁赶考士子旁听,堪称文坛盛会无疑。

  ………………

  今年来参加京试的士子八百余人,人不过千,和后来的科举大考相比,着实有些寒酸。

  听闻消息之后,士子参会的热情极为高涨,盛会开始之时,赶考之士子几乎全员参会,只有少数人因为胆子小,或是被家人拦住,没有参与其中。

  此次文人雅集,由礼部召集,吏部主持,最终选定的地点还是在长安书院,颇有一些在什么地方开始,便在什么地方结束的意味。

  在这件事上,朝廷博得的是无数赞誉之声,因为朝廷的开明,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同时也让士子们好感大增。

  大唐立国才不到五个年头,稍稍巩固了政权,得到了天下人的普遍承认,可想要让天下人都以唐人自居,却还任重道远。

  此次士子赶考,南北士子的对立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他们之间的敌意既是地域性的,也有常年割据,彼此无法取得身份共识的原因在里面。

  ………………

  公开论辩的好处就在这里,因为朝官居多,他们对朝廷政策更为熟悉,当他们开口说话的时候,其实已经注定了他们所站的角度和偏向。

  说是论辩,其实是主导一下舆论,宣扬朝廷大策,让人们,主要是读书人和贵族,这两者在如今其实没什么区别,让他们知道朝廷推出的诸般举措无分南北,更不是针对某一个群体。

  这些举措或许有所缺憾,但在当前战乱刚刚结束,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的大前提之下,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

  这次盛会举行了五天,后来人形容当时场面,说是群贤毕集,谈古论今,唇枪舌剑,如诸子百家重现于世。

  实际上,这又是读书人夸张的说法,文会雅集上的争论被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没有太多的激辩。

  参会的人虽都学识渊博,鼎鼎大名,可在他们参会之前其实就已明白,这不是佛家的什么无遮大会,更不是他们表达己见,畅所欲言,或者和人论个高下的场所。

  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为朝廷诸般国策站台,就算政见不同,争论上一二,也是点到为止,不会非要论个高下曲直出来。

  这次再有头铁的士子出来说话,也只是有所请教,问题绝对不会如之前那么带有尖锐的味道了,轻飘飘便能解答下来。

  有这么多前辈大家在场坐镇,也无人敢于聚众哄闹……

  所以说朝廷看上去很开明,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论政之会,实际上却只是做了一次华丽的表面文章罢了。

  与会的士子们过了瘾,见识了文坛高士的风范,听到了纶纶大音。

  最后结束时,由吏部侍郎房玄龄做了总结,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陛下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吾辈读书之人,当以此共勉之。”

  场中掌声如潮,大会完满结束。

  ………………

  士子们回到长安各自的住所,犹自兴奋难抑,很多人伏案疾书,写起了读后感之类的东西。

  年轻人容易热血上头,被人所利用,可他们也是最好安抚的一批人,有的时候甚至只要简单的去其首领,大家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要不怎么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之语呢,你再瞧瞧天下战乱之际,能够奋身而起的豪杰之辈,有几个是正经的读书人?

  隋末战乱当中,数来数去,其实也就一个李密罢了,就算把萧铣,李渊之辈挑出来,你问问他们,从小到大,他们读过几本圣贤文章?更不用说什么著述,心得了。

  正在赶考士子们兴奋不已的时候,朝廷的小动作也是随即而至。

  几个之前嚷嚷的挺凶的士子,因为随地吐痰,到处大小便之类的罪名被捉进了长安令衙,随之被礼部除名,遣返回了原籍。

  而地方上等待他们的则是,全家流放岭南的重处。

  长安书院祭酒李玄道也坏了事,被免去长安书院祭酒之职,转到工部都水监任职,很快就出京修整渠塘去了。

  国子助教盖文懿出任长安书院祭酒,这也是当日与会之人,和李玄道等人交情还不错,只是这次却算是从中得利,挖了李玄道的墙角。

  ………………

  此次文人雅集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关于科举的诸多疑议一扫而空,给京试扫清了障碍,过后估计也不会再有人讨论什么南北两榜的事情了。

  朝廷已借与会众人之口,明白的告诉大家,这就是为了均衡南北赶考士子的一种妥协性政策,谈不上什么公平不公平。

  当前的局面大家谁不明白?难道说选出的人才都是江南人氏大家就心服口服了不成?

  朝廷的良苦用心就摆在那里,不是为北人争利,也不是为了刻意压制南人,只在于均衡二字而已。

  朝廷费心至此,若还有人不服,那你可以提一良策出来,要是可行,定是大功一件,若只是基于不忿,在那里胡言乱语的攻讦朝廷,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随地吐痰的肯定有你一个……

  而此次在长安书院举行的文人盛会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赶考的士子会把自己在长安的所见所闻带回到地方,朝廷的形象在此事当中,可以说极其正面,无疑会影响到地方贵族的观感。

  一些人晓得朝廷开明至此,那么为大唐效力也就不再存有任何疑虑,之前因为战乱种下的仇恨和隔阂遂也消弭许多。

  这种层面的好处无法短时间内感觉的到,却可以从长远的叙事中体现出来。

  ………………

  在这纷纷扰扰当中,京试开始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行数百人纵马来到凉州治所,姑臧城下。

  囊聂麻木的抬头看了看那高大的城墙,他此时已然无心拿吐蕃的都城逻些城来跟这里做出对比。

  因为落魄如他,还哪里有那份闲情雅致?而且之前路上经过的城池已多,一个个都拿来跟逻些城做比,只会让人越发沮丧。

  没有见过世面的吐蕃人,这会便也知道,低地……大唐的强大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之外,和这里比起来,吐蕃就像是荒原上那不起眼的土包,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而当他们走出积石山谷道的那一刻,八千唐军便在山口之外严阵以待了。

  这样的欢迎仪式,没有给远道而来的吐蕃降人任何反抗的余地和机会,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在将领们的命令之下,放下武器,迎接未知命运的到来。

  唐军将士在左监门大将军庞玉率领之下,迅速的解除掉吐蕃人的武装,牵走他们的战马,把他们像赶羊一样赶回了积石镇。

  按照之前商定的计划,吐蕃人将在这里渡过两三个月的时间,主要是让他们知道规矩,学会汉话。

  那些愚笨,或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家伙都会陆续被消失掉,剩下的才会分批遣散,七千多人,其实并不算多,分成几拨的话就更少。

  吐蕃人中,以囊聂为首的吐蕃将领则全部被挑拣出来,送到凉州去。

  这比囊聂等人预料到的最坏的结果稍微好上一些,起码性命还在,也没有变成可以被人随意打杀的奴隶。

  嗯,确如那位好兄弟所说,低地人还是比较仁慈的……


  (https://www.bsl88.cc/xs/3242364/68373226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