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0章政策
开春之后,万物复苏,一切被冬天的风雪阻止了的活动现在就又都可以进行下去了,尤其是人类之间的战争。
西域的战火越烧越旺,大唐的东北方向,各部大军也已经陆续就位。
突厥人以及他们的附属部族的骑兵集结的慢一些,而且正逢春季,牛羊瘦弱,不是草原部族喜欢的作战季节。
只是他们与大唐有约在先,今年要对突厥叛臣阿史那多闻做出符合天神和可汗期望的惩罚。
所以在今年春天,各部都要奉突厥可汗汗令,派出自己部落的勇士参战,不愿意来的也没关系,等战事结束有账可算。
只不过阿史那多闻当初出兵辽东,带在身边的都是东方各部的精锐,他攻陷辽东城之后,一些东部的部落陆续投奔了他。
这严重的削弱了东方各部的实力,而这也是突厥无法独自出兵惩罚叛臣,需要大唐帮助的主要原因所在。
东方汗的位置空悬至今,阿史那杨环其实也就是等有人能把阿史那多闻的人头带给她,好论功行赏。
她明显是不打算再从王庭派人出任东方汗了,要知道阿史那多闻当年正是王庭四大部族首领之一,曾鼎力支持她登上汗位的人物。
因“从龙之功”顺势出任东方汗,这样的人在东边待的久了,都生出了反叛之心,还有什么人值得信赖呢?
所以不如用东方汗的汗位来激励东方各部去斩杀叛逆,首功者居之。
…………
总体上来说,突厥出兵的节奏还是和往常一样,先是征召各部战士参战,到了开春就陆续去到集合地点。
来早了不会得到奖赏,来晚了也不会有惩罚,但你不来就是你的不对了。
突厥人的集结时间差不多有两个月,慢是慢了些,战斗力也无法保证,可人数不少,差不多有一万多骑兵。
上万人的骑兵,足够在草原上打一场局部战争了,可和当年东西两个小可汗,只他们的护卫精骑就有两三万人相比,现在则明显能够看出东方各部的虚弱。
让突厥人最为气恼的其实还是契丹人和奚人,他们派来的人太少了,明显表示出了不愿为突厥人作战的意思。
在大唐与突厥一起共同出兵辽东的时节,很多契丹和奚部的首领都派出了使者,去到了重新占据了营州的唐军当中,向大将军尉迟偕献媚。
因为大唐灭掉高句丽的消息终于在东北草原传开,这让大唐声望渐起,善于在三个大国之间来回摇摆的东北部族,也慢慢察觉到了大势所向,于是便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这对于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数百年来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谁强大起来,他们就归附于谁,少有忠诚的概念。
突厥为了此次西征,在东北方向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也就导致了如今这样一个结果。
不但是契丹和奚部,便是更北边的室韦人也和大唐有了初步的交往,派出了数千骑将从北方渡过辽水,攻击阿史那多闻所部。
在方圆数千里的辽东大地上,一场规模空前的围猎拉开了序幕。
相比当年杨广起百万大军北征辽东,大唐这点人马实在不算什么,可在战略规模上看,却非当年那场大战可以比拟。
杨广当初兵力雄厚,别看封了那么多的总管,实际上还是只管向前碾压,取的是堂堂之阵。
历代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没那么玩的,想要一战而定乾坤不是错,错的是把自己家里弄的鸡飞狗跳,大家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就算覆灭了高句丽又能如何?
没有了高句丽还有突厥,突厥亡了,还可以派兵去西域,穷兵黩武,不恤民力,结果也就不会有什么不同。
王朝颓败,在于君王昏庸,在于朝政日非,在于贪官污吏横行,最后兵祸横起只不过是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罢了。
…………
大唐伐辽东,是讲究战略战术的,没有太多外在的干扰,更没有把朝堂上的政治倾轧掺杂到军事行动之中。
尉迟偕的大军在今年春天彻底完成了集结,兵力去到了十万人,其中两万骑兵,八万步军。
这些年来,当初平定窦建德的大军一直驻扎于河北,头两年主要是看押窦建德降俘,剿灭河北匪患,后来阿史那多闻有了异动,河北大军也便有了防范突厥人南下的作用。
其实大唐和突厥两国一旦开战,河北大军面对的就是突厥的东方汗所属。
如今一直驻守河北的尉迟偕率军北上辽东,河北大军中的精兵强将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
其实到了这一年的五月间,春耕一过,大唐便诏令河南,山东,河北,晋地等郡县征召府兵,集结之后便开始为河北大军运送粮草辎重。
大唐的战争机器自从灭掉高句丽之后又再次运转了起来,而且这是大唐开国之后第一次征召府兵,去的又是辽东。
朝廷诏令一下,就算是没有接到诏令的江南以及其他北方各道,亦是议论纷纷,那种朝廷一有号召,便群起响应的景象到底是没有出现,反而传出了许多谣言。
最让李破恼火的是,有人说皇帝要和杨皇帝一样御驾亲征,所以才会突然征集各地府兵到河北随军。
他娘的就差说上一句昏君了,军情府探听得知之后报了上来,把李破气的够呛,诸如此类的谣言还有不少。
本来李破想让军情府严查谣言出处,不过等李破到成国夫人府上聊了聊天,心情好转之后便也明白,这应该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情。
前隋还能看得见几分影子呢,谁又能忘了杨广做下的那些糟烂事?
大唐第一次征召府兵聚集,他是想着要检验一下折冲府是否完善,比之当年前隋的卫府制度有何优越之处,或者是查找一下缺陷。
可不知就里的人哪里知道他的心意?府兵一起,那自然是有战事发生,有些人胡乱猜测自也难免。
看这样子也知道不是有人刻意传谣,那便不用太过关注。
只是除了些许谣言之外,征召府兵的诏书一下,还是起了些连锁反应,各地的粮价开始蠢蠢欲动。
这才是朝廷需要仔细应对的情况,只是比那不知来处的谣言,反而是稳定粮价之事,朝廷对此早有预料。
其实不管是什么时节,中央政权都在随时准备应付粮食价格的动荡,不管是局部的还是全局性的。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早已刻进了中原政权的骨子里,有吃的,人们只要还有活路,这天下就不会大乱。
中原有着最好的百姓,大多奉公守法,聪明勤劳,只要上位者不乱来,再多的天灾也能咬牙撑过去。
…………
此时粮价有波动的可能,主要在于贵族控制的粮商,大宗商品普通商人一般无法染指,每逢此时,一些人收到风声之后,头一个想的就是囤积居奇。
官府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一个是宣传,让各地守臣清楚的知道朝廷的政策,才好努力稳定地方人心。
第二就是地方粮仓发挥出调节粮价的作用,今年大唐所面临的粮食问题比去年有所缓解,应对这样将起未起的局面,要轻松一些。
第三个就是警告那些想要屯粮的贵族和粮商们,不要跟官府作对,大唐才平定天下四五年,远未到军政糜烂的时节,地方贵族和官员勾结,鱼肉百姓的现象会遭到最为严厉的打击。
再加上大唐连年征战,百姓们多少已经习惯了如今的状态,并不会像承平时节的百姓那样听风就是雨。
官府的官吏们只要能够做到忠于职守,便也不怕有人借机兴风作浪。
…………
此事全因征召府兵引起,对于朝廷的治政能力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考验,从大唐立国开始,传自前隋的府兵制度无疑成为了大唐立国的根本之一。
和三省六部的文官体系相结合,比前隋时期更为成熟。
只不过有鉴于天下残破,国力虚弱,需要休养生息,所以虽然连年都有战事,可朝廷一直未曾征召府兵。
如今乍一启动,便产生了一些问题。
民役之事其实也是如此,所以温彦博亲自上书,劝皇帝在明年,也就是元贞九年恢复民役。
大唐的工程建设不可能一直依靠外来的战俘,将来民役还是不可或缺的劳力,一旦百姓们习惯了不兴劳役的政策,再兴民役的话必将引起极大的民愤,不如趁早恢复。
李破深以为然,征召府兵之事出现的问题让他也意识到了,一些前隋饱受诟病的民政其实是历代王朝的常态。
只不过杨广没能把握住分寸而已,并非是政策本身的问题,因为技术工艺所限,此时断不可能像后来那样进行分工合作,农兵工一体才是出路,分的太过清楚完全是自欺欺人之举。
而从成本上来说,民役是最合适的选择,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为朝廷做工,战事一起,青壮年就要拿起刀枪,为朝廷作战……
(https://www.bsl88.cc/xs/3242359/73888969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