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欧皇崛起全文阅读 > 第542章 日德兰的农业潜力和哥萨克

第542章 日德兰的农业潜力和哥萨克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人主要分为两类人——贵族和教士。马林让丹麦国王汉斯带走那些贵族,只能算是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对于那些识字的丹麦人教士,还没有解决。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难题。因为,马林有教廷的支持,大规模把这些丹麦教士调离,还是很简单的。

  比如,不莱梅大主教国搬到施滕达尔后,肯定会把不莱梅大主教国的很多重要的教士一起带走。这样,原不莱梅大主教国就会空出很多教士的位置。

  这样一来,马林完全可以把日德兰半岛的有文化的丹麦人教士,都调到原不莱梅大主教国地区去。然后,再从自己控制下的德意志地区,挑选德意志人传教士,去日德兰地区主持日常教务。当然,因为德意志教士不会讲丹麦语,和丹麦百姓沟通困难。因此,马林会选择在石勒苏益格公国境内挑选会讲丹麦语的德意志传教士前去负责教务。

  石勒苏益格公国是个很特殊的地方,这个地方南边是德意志人为主(后来划归德国),北边以丹麦人为主(后来划归丹麦)。虽然地处南北两边,但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德意志人和丹麦人,还是有很多交集的。毕竟,同处于一个国家。

  所以,就造成了石勒苏益格公国的传教士,很多都会同时讲德语和丹麦语。而且,同时会讲德语和丹麦语的传教士,占到石勒苏益格公国的传教士总数的过半,人数很可观。

  当然了,虽然会讲两种语言,但石勒苏益格公国的传教士,还是会选择本民族的语言作为母语的。另一种语言,只是为了和人沟通方便。书写的时候,德意志人传教士还是会选择德语,而丹麦人传教士,还是会选择丹麦语。所以,把会讲丹麦语的德意志传教士弄到日德兰丹麦人地区,是不用担心那些德意志人传教士会帮丹麦人传承文化的。

  而那些丹麦人传教士,马林决定利用教廷给的授权,全部调往德意志人地区,哪怕白养着不做事,都要这么做。然后,日德兰半岛丹麦人地区的教务,则全由石勒苏益格公国那些会讲丹麦语的德意志人传教士全面接手。

  然后,马林会以教会的名义,在丹麦人创办很多小学,教当地小孩子学德语和书写德语。同时,日德兰地区一切公文和书籍,全部使用德语。至于丹麦语,马林也不禁止,而是不允许书面使用,作为无文字的方言对待。不过,不会讲德语的丹麦人,永远只能当农奴,而不会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

  同时,马林还会选择对日德兰半岛进行移民,把大量的德意志难民移民到日德兰半岛来。日德兰半岛虽然面积不算大,但地势较为平坦,无论搞种植业还是畜牧业,都大有可为。

  在后世,丹麦可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号称“欧洲食橱”,不管是粮食产量还是肉类产量,在欧洲都是排名靠前的。而且,丹麦猪肉出口,占据世界第一,人均小麦产量接近一吨(丹麦500多万人口),而华夏只有90多千克。当然,华夏是以稻米为主食的,不好比。但是,这也显示出了后世丹麦农业的发达。

  丹麦农业发达固然有其高科技的成分在内,但最主要的,还是丹麦的农业可利用土地多啊。后世丹麦4.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不包括法罗群岛),竟然有2.9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尼玛,都占国土面积的67%了。华夏占比多少?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且,后世华夏虽然耕地不少,可很多耕地土地贫瘠。北方的土地,尤其是西北的土地,严重缺水。而丹麦这地方,压根就不缺水。除了气候稍微凉了一点外,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后世丹麦人才能搞出农业上的奇迹出来。

  当然,因为穿越者马林的关系,后世的丹麦想要奇迹就难了。因为,丹麦土地面积最大的日德兰半岛被马林抢过来了。以后,是马林在日德兰半岛上大搞农业了。

  马林知道,日德兰半岛的土地肥沃平坦,可耕地很多,至少占一半以上。而日德兰半岛包括石勒苏益格公国在内,差不多达到了3万平方公里的样子,可耕地按一半算的话,就有1.5万平方公里。折算成英亩,就是370万英亩,也就是185万尤格拉姆,或者2246万亩……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而且,现在可是中世纪末期,农业纯粹靠人工啊。那么多土地,也没那么多人去开垦啊!

  就拿新到手的日德兰半岛约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来说,这里只有25万丹麦人,最多几万壮年劳力。一家五口人,耕作100亩地顶天了。25万人,最多耕作500万亩土地……

  但是,这25万人,又不都是农民啊,还有很多渔民,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呢。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口严重不足啊。

  想要利用好那两千多万亩地,起码需要20万户五口之家,也就是超过一百万人口。而且,这都是农业人口……

  所以,马林的打算是——既然缺人,那咱们就从德意志穷地方移民德意志人过来呗……

  到时候,德意志人口都占优了,还愁丹麦人翻出浪花来?再说了,马林还打算鼓励德意志人和丹麦人互相通婚呢。本就都属于日耳曼人,除了语言习俗,其他差别本就不大。再互相通婚,加上德意志人占多数,不要几十年,就把这里同化掉了。

  若是真要把日德兰半岛上超过一半的国土都开发成农田和牧场,马林光是收地租,就会受到手抽筋的……

  当然,出于军事目的考虑,马林打算,把日德兰半岛这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可利用的一半国土,再分成两大部分——耕地和牧场……

  耕地需要劳动力太多了,马林打算把其中的一半,主要是沿河的肥沃地段,方便灌溉的地区,都开垦成耕地。而另外一半的不靠近河湖的地区,则开辟为牧场,全部种上苜蓿草,饲养细毛绵羊,以及牛和马。当然,也可以发展一下后世丹麦的强势养殖行业——养猪业……

  到时候,肥沃的日德兰半岛,将会成为马林手中的粮仓和肉仓。同时,还可以供应大量的战马和乳酪制品。

  奶牛自然是选用荷兰花白奶牛,而战马,马林选择东欧蒙古马,也就是后世的顿河马。这种哥萨克骑兵的坐骑虽然没有阿拉伯马等名贵马种那么出色,但是,胜在耐操耐粗饲。随便放在草地上吃草,就能养活。只有很劳累的时候(比如载人长途奔跑后),才需要加点精料。不像欧洲战马,平时就要**料。尼玛三五匹还好说,要是上万匹,花销简直惊人。

  所以,欧洲历史上,骑兵的规模一向不大。但贫穷的沙俄,却能经常出动几万、十几万哥萨克骑兵,横扫四方。一战的时候,沙俄甚至出动了上百万哥萨克骑兵。只不过,面对德国的机枪阵,没讨到好。

  但是,在18和19世纪,能够随意出动几万哥萨克骑兵的沙皇,号称“欧洲压路机”,让整个欧洲都有些瑟瑟发抖……

  所以,马林决定——在日德兰半岛上,那些耕地以外的牧区,多建立一些类似哥萨克村落的聚居地。

  然后,马林会从德意志青年中,挑选一些喜欢骑马,且性格剽悍的小伙子,加入这些村落。马林会分配牧场给他们,但他们必须缴纳少量的赋税,并无条件为马林打仗。

  平时,这些小伙子们在日德兰半岛的牧场骑着东欧蒙古马去放牧,没事的时候,马林会安排村长组织这些小伙子们练习摔跤、马上格斗和骑射等。

  他们的村长,就相当于马林麾下的骑兵连队长。一旦战事爆发,村长就会变身为骑兵连队长,带着全村青壮为马林作战……这种模式,有些类似满清的八旗制度——“入则为民,出则为兵”。

  这样,马林只需要付出一些草地,就能获得大量骁勇的骑兵,绝对划算无比。而且,他们也不是不交税,每年还是要缴纳一成的税收的。只有战争年,才会免税。

  因为村长会经常组织青壮们习武格斗,并练习战术,所以,到战时,这些骑兵,战斗力不会很差。严格来说,他们的村落,就是一个半兵营。

  而马林在战时征募他们,并不需要花费多少钱,最多补贴他们一些粮食和战马的饲料。也不需要给他们薪水,他们的土地就是薪水。

  这样,马林平时不需要花钱养着他们,但战争开始后,却能征集到大量的优秀骑兵。这样的村落多了,马林的骑兵就越多。

  马林不求像沙皇那样拥有几十万哥萨克,只求战时能拉出一两万哥萨克骑兵就心满意足了。

  至于村落的名字,马林也懒得多想,直接山寨,就叫“哥萨克村”。出来的骑兵,也叫哥萨克。反正,现在,正版的哥萨克还没出现呢。自己先搞出来,就是正版的……

  特么的,等手下的哥萨克村落多了,看谁敢不服?我派几万哥萨克骑兵去你家打砸抢去……


  (https://www.bsl88.cc/xs/3078338/39866401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