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大明文魁小说 > 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

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精一之功


  面对梅侃恳请他出山请求,正在林延潮意料之中。

  但见他站起身似虎很为难般踱步了一阵,然后伸手一按道了句:“现在还不是时候。”

  梅侃问道:“不知部堂大人所言的时候指得是什么?”

  林延潮道:“天时,地利,人和也!”

  “敢问什么又是天时,地利,人和?”梅侃一脸虚心的请教。

  林延潮沉吟了一会,然后道:“换在官场上句话说,天时就是朝廷上的风向,天下的局势,地利就是官位的高低,手中的实权,人和就是上下的人望。”

  梅侃恍然道:“我有些明白了,孟子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部堂大人的所言,人望才是最重要的。”

  林延潮道:“正是如此,眼下去年的旱灾虽已是平定,但太仓存银无几,朝廷用度捉襟见肘,内中空虚,必带来四方不稳。国难思良将,这正是天时在我。”

    梅侃点点头道:“正是如此。”

  “但天时不如地利,到何处做官?官位高低,有无实权?一名小卒就算如何怀力挽狂澜之志,也难以成事。而我以三品京堂致仕,又在朝中多年,门生故吏乡党也算有一些,故而论地利,我拥其半也。”

  “最后就是人望,人望就是人心。若无人望,不能上下同心,就算身为枢廷宰相也不能成事,没有人和,纵有天时,地利又有何用?所以人望若不到,时候就未到。”

  梅侃听林延潮说了这些,很努力地在脑中琢磨。

  梅侃回去想了一夜,次日就告别林延潮匆匆离去了。

    林延潮明白自己话里打的机锋不算太难,几乎已到了露骨的份上,想必梅侃已是明白自己的意思了。

  于是他就不再理会,用心于书院的事上。

  近来鳌峰书院还办还算不错。

  总体上还是侧重以科举为重,但是纯以科举为重却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视野,格局,故而书院每半个月都会办一场讲会。

  讲会是事先设正反命题,然后以学生辩论为主,然后由几位院长,讲师定高下。

  这就相当于一个辩论赛。

  至于辩论赛的命题,当然是书院出的,第一次讲会出的命题是作学问是当形而上学,还是当形而下学。

  题目林延潮亲自拟的,也有他的深意在其中。

  形而上学,一直是理学的主张,也就是道在器先,从二程到朱熹,这一学说发扬光大。

  至于事功学派,则提倡道在器中,后来林延潮提出了实践出真知。

  而心学就是王阳明提出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生而知之,一万个人中不过一二可以达到这样境界,即不通过实践而得出理论,但大部分人没有这个资质,都是学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

  这个观点林延潮是赞成的,要知道理学的错误,在于大部分人都觉得理论先于实践,而忽视了实践的作用,最后导致理论脱离实际。

  而批判理学的错误,又令很多人都觉得实践的重要,而忽视了理论的建设,将理论纯粹视为了空谈。

    放在自然科学里说,大部分科学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从其中验证理论。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不是通过观察得到的,而是通过几个物理公式推导得出的结论。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二者是共通的。

  自然科学之所以能理论先于实践,是因为有数学的指引。数学是神的语言,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石。

  但人文科学的基石是什么?

    譬如易经说了,天下没有不变的道理,唯一不变的道理就是所有的道理都在变化中。

  道德经则说,可以说出的道理都是失真的。

    

  但儒家却有自己见解,儒家心法,圣人十六字心传里已经讲清楚了。

  那就是‘惟精惟一’。

  这又回到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王阳明用此解释了道在器先,道在器中最后是殊途同归的,将两个南辕北辙的道理合二为一,这就是朱熹讲的道出于一,明月印万川。

  这就是惟一,辩证法三大法则里的对立统一。

  而两个理论各执一端就是没有辩论明白,或者没实践明白,历史的弯路走得不够多。真理是越辩越明。

  这就是惟精,辩证法三大法则里的否定之否定。

  举个圆周率的例子,易经论证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告诉你不要把他当作分数,整数。

  道德经论证,无论算到小数点后多少位,得出的圆周率都不是真正的圆周率,而不是告诉你既然如此算了干嘛。

  至于儒家则告诉你,你要是小学生作作业,咱们用惟一之法,圆周率的惟一值就是3.14,如果用来计算登月航天,圆周率必须要算到小数点后一千万位,但咱们现在才算到一百万位,那就继续算,什么时候算好了再飞,这就是惟精之法。

  林延潮在此讲会中将此道理,告知了自己的弟子以及学生们,并于讲会之后,亲自手书‘精一之功’将此作为匾额就悬挂在崇正讲堂上。

    这话最早是王阳明说的,他曾多次提及‘精一之功’,作为王学功夫。

  多年之后,林延潮虽不任山长,但‘精一之功’却成为了鳌峰书院的治学精神,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而这二期的讲会,则是谈到儒法之争。

  ‘

  这讲会林延潮也是列席旁听了,这讲会就是鳌峰书院里这些学霸们每月两次的思维风暴。

  这讲会一讲不是一课,也不是半日,而是一讲一日。

  各种思想可以在此碰撞,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想引导什么。这与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的东林书院截然不同。

  对于这样放松交流的讲会,这是学霸们最喜欢的,故而一个个摩拳擦掌要在讲会中大显身手。

  这一次讲会也很精彩,儒法之争,是可以引申出王霸之争。

  而儒家和法家很多观点上也是南辕北辙的。

    其中林延潮在当年的经筵上与周子义辩论差不多,当年林延潮的论点主要引用自南宋事功学派大儒陈亮的观点。

  比如儒家讲师古,法先王,恢复三代之治,保持约定俗成的规矩就好了,而法家讲法古不如法今,法后王,一代更有一代的制度。

  这二者谁高谁低,千百年来都辩个不停,不同人不同的主张。

    但在林延潮看来,用精一之功就可以理解了。

  用圆周率来说,儒家讲当年先圣费尽心血计算出圆周率是3.14,所以我们应当代代相传,不能更改,不折腾,祖宗之法不可变。结果儒家的登月飞船跑去了火星。

  而法家讲法后王,我们今天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一百位,我们就把这一百位引用到日常生活中。结果法家小学生每天数学作业作到凌晨,家长在微信群里怒对老师。

  事功大儒陈亮曾言,孝悌忠信不足不足以趋天下之变,材术智辩不足以定天下之经。

  这句话就是儒家不能趋变,法家不能为天下之本,要治天下儒法必须合一。

  但儒法合一不是3.14不行,小数点后一百位也不行,咱们就3.1415926一起取个七位数,大家就皆大欢喜了。这不是儒法合一,而是合稀泥,航天专家要骂你,小学生也要骂你。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精一之功。

    当然这是林延潮的看法,书院的学霸们则看法更多,他们引经据典辩得不亦乐乎。

  林延潮本以为儒法之争会保持一个均势,没那么快分胜负,但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儒家是压着法家打,这也多亏了儒家这么多年来对法家的研究啊。

  这一名学霸引出了法家经典商君书。

  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

  民不贵学则愚,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善治国者,民不积粟,上藏野。

  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贫则力,民富则淫。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

  总而言之,法家学说就是弱民,所谓弱民,国家要用各种手段使百姓贫穷,愚蠢,如此财富才容易为国家聚拢,国家更好驱策这些没有文化的百姓。

    这学说当然被在场读书人大骂了。

    这时候突有一名弟子道:“家里有积蓄,又有文化的老百姓,能叫老百姓吗?那叫封君,士大夫。”

  林延潮闻言看向此人,原来是外课生周起元。

  但见徐贞明这时候对林延潮道:“论及经义周起元是外课生中翘楚,我本以为他尊孔孟之学,没料到却给法家说话。”

  林延潮笑着道:“此正为我所欣赏的。”

  但见周起元环顾四周,然后向林延潮,徐贞明施礼。林延潮,徐贞明都是笑着点了点头,以表示鼓励。

  但见周起元来到讲堂中央侃侃而谈道:“众所周知,商君入秦后,秦行变法之实。但商君入秦之时,见秦王时所讲乃帝道,但秦王却在打瞌睡,商君第二次见秦王时讲霸道,然而秦孝公为之所动,何也?”

  林延潮,徐贞明闻言都是听懂了周起元的言下之意并微微点头,脸上露出赞赏之色。


  (https://www.bsl88.cc/xs/2970277/44835778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