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大明文魁最新更新 > 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建储

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建储


  却说林延潮给天子上密揭之前,赵志皋与林延潮在内阁里曾有一番‘敞开心扉’的谈话。

  当时赵志皋显得心事重重,异常认真,决非原来万事含糊的态度。

  林延潮至赵志皋的值房后,赵志皋足足沉默了一盏茶的功夫,然后才郑重其事地开口道了一句:“宗海老弟,这些年老夫待你不薄吧!”

  林延潮默默叹了一口气道:“元辅,是想让在下为国本之事向皇上建言吧。”

  赵志皋抚须笑道:“然也。”

  赵志皋悠悠道:“宗海,吾实在老迈昏庸,不堪任事了,眼下目力连奏章都看不清,只能让下面的人读给我听,即便如此听十件事,也难断一件事。老了,已是百无一用了。”

  林延潮道:“元辅切勿这么说,当年张文忠公因夺情之事杖责赵,吴二位,百官皆不敢仗义直言,唯独公与新建出面,遥想当年公之风采,在下今日想起依然神往。”

  “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元辅,国事还是要你来主持的,皇上,百官这时候都还要倚重于公。”

  赵志皋听林延潮提及当年他与张位仗义为赵用贤,吴中行求情之事,浑浊的目光中露出一丝亮色,似想起来二十年前那敢乌纱一掷在地,也要秉公上疏的自己。

  赵志皋叹道:“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同是内阁大臣,往日有权有势,百官则争相趋附他以图晋升官职。今日则欺人年老,百官即争相攻击以图声名,本辅到底是老骥还是神龟一目了安。至于皇上……宗海,说一句话不为人臣的话,皇上至今不立国本,何尝有将我等辅臣的难处放在眼底。而今更已是将此当成了买卖来为之。”

  林延潮差一点笑出声。

  现在国本之事,已成为天子拿来要挟百官的筹码。

  今日让工部火速修建两宫。

  后天又向户部要钱两千四百万两。

  下一步是要干什么?

  是不是要学梁武帝那样出家,然后让整个国家出钱来赎。一次不行,来个好几次。

  拿国本之事作人情的天子,也是真的令人醉了。

  “宗海,皇上要的,本辅给不了。但是老弟一旦上疏,却肯定有用。故而本辅恳请老弟办成此事。”

  林延潮道:“一旦我上疏,恐怕就要为蔡京,杨国忠之流了。”

  赵志皋叹道:“我知道老弟之志,要为救时宰相,可是本朝除了张文忠公,又哪有真正的宰相。不过老弟有一点却胜过古今宰相。”

  “哦?古今宰相?还请元辅赐教!”

  但见赵志皋笑了笑道:“董江都,朱晦庵,王阳明他们可没有作过宰相。这一点老弟古往今来无人比肩。”

  林延潮闻言不由抚掌大笑道:“元辅,这话可不敢当。”

  赵志皋抚须道:“老弟为归德令,曾说过一句话‘功成不必在我’。本辅窃以为这一句不仅是谋身谋国之道,而且圣贤之学尽在其中。”

  “以公利为义,以工商导利,以事功富国教民,假使国家真能如此道行之十几几十年,将来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呢?而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会不会有这么一天呢?”

  “这一天老夫怕是看不到了,但老夫想将这天下托付给你试一试。”

  林延潮闻言想了一会,向赵志皋道:“元辅……”

  赵志皋道:“宗海,老夫拜托你了。”

  有了赵志皋的这一番话,林延潮决定给天子写密揭。

  其实原因很简单,赵志皋肯定是想等国本册立后,然后凭此致仕荣休。

  赵志皋若荣休,林延潮即成首臣。当然林延潮不答允,很可能有敬酒罚酒的后果,赵志皋不能凭国本之事荣休,那么掉过头来卡住自己施政,变成首辅次辅争权那也不是不可能。

  入阁以来赵志皋,张位待己都不错,可谓言听计从。那么自己投桃报李,一个善始善终的交班接权,避免当年张居正高拱,严嵩徐阶之事,为后来者立一个规范,也算成一段佳话。同时也做给沈一贯看,属于立德的一部分。

  再说无论得君行道,君臣共治,要变法改革都离不开天子的支持。在争国本事上‘欠’下天子人情,总好过其他事上拖欠。

  林延潮在密揭里提了很多话,其中重提万历十三年时天子天坛祈雨之事。

  当时入冬无雨雪,春夏间河流见底,百姓无水可汲,各地官员求雨无效。一直到了四月仍是无雨,于是天子率领百官弃轿马而不用,步行二十余里至天坛祈雨,以示求雨之诚。

  沿途百姓目睹天颜无不感动。而上天因天子诚信感动,五月时果真下了雨。

  林延潮当时被贬在归德,无缘见这一幕,但仍将天子祈雨之举比作当年‘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栉风沐雨’之言确实是林延潮在歌功颂德,因为他当年为讲官时,他知道天子最憧憬尧舜禹汤那样的治业。

  至于其余‘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君子万年,永锡祚胤’这样的阿谀之词,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于密揭之中,林延潮再三恳请天子早虑大臣之言,册立太子。

  疏上后数日,没有任何回音。

  不过这也正常,天子对于官员立太子的密揭都是没回应,有回应才是反常。

  这日林延潮从内阁处理公事回府。

  当时已漏下二鼓时分,林延潮乘坐大轿方抵至府门。

  这才稍歇了一会。

  忽闻圣旨抵府,林延潮读圣旨时但见虽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心底仍不胜激动。

  林延潮第一件事连夜派人告知礼部尚书于慎行,让他备查前朝典制,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章程,然后告示各部百官。

  派人告知于慎行后,于慎行本已入睡,但听到消息就立即起身坐轿赶往礼部,连夜查前朝典籍。

  林延潮又派人告知赵志皋。

  赵志皋也不介意天子绕过自己,第一个告诉林延潮,当场感激而泣。赵志皋还穿上官服与家人一起朝皇城的方向焚香叩头。

  次日赵志皋,林延潮,沈一贯三位联名回奏天子‘仰惟皇上天性真纯,至诚髙厚,念元良之濬瑞,昭佑启之宏图,发自渊衷,断于顷刻,皇彞帝范,增祖宗世守之光,子继孙承,衍庙社万年之庆。’

  同时各部衙门也在准备皇长子册立之事。

  不过事情又起波折,天子这一道圣旨下达后,又如同失忆了一般,一个多月不再提册立大典一字。

  时各部官员以为天子又要变卦。

  不少官员又生上本骂街的冲动,赵志皋,林延潮一面安抚百官,一面上密揭催促此事。

  终于天子下定决心。

  三月初七日,天子下册立册封本予内阁,选定本月十五日举行太子册立大典。

  闻此消息,赵志皋立即告知群臣,并让林延潮连夜起草册立诏书,京城内外官员闻此无不欢欣鼓舞。

  消息传至慈庆宫,皇长子喜极而泣,孙承宗,李廷机等人也陪着皇长子默默流泪。

  次日,赵志皋,林延潮,沈一贯与六部九卿廷议。

  赵志皋将册立太子诏书给九卿商议,九卿以为林延潮所起草的册立的诏书文辞用典无不妥当。

  同时廷议九卿一致决定册立诏书诏告万民后,再进行大赦天下。

  死罪罪轻者改为流放,流放改为徒刑,徒刑改为杖刑,杖刑以下赦免,并清理庶狱,蠲免赋税。

  一切恩典随着太子册立后一并传至各州县官员,惠及百姓。

  从初七至十五日,这下诏至册立的时间实在太短,但官员们对此不敢有丝毫异议,就怕时间一长,天子又搞事……故而各衙门都忙得是鸡飞狗跳。

  这几日官员们所呈给天子的奏章也是满满的歌功颂德之词,整个天下呈现出一等太平盛世的气象,为了皇长子册立大典添加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

  期间天子也颇为关注,数度下旨催问内阁册立大典的进度。

  至于内阁里三位辅臣都忙着操办此事,一把年纪的赵志皋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来了皇太子册封事,但在这个时候却是很不争气地再次病倒了。

  故而内阁大事都压在了林延潮,沈一贯身上。

  还好这两位阁臣都是精明能干,任何千头万绪的事都能处置的井井有条。

  到了十一日,林延潮,沈一贯正在阁内吩咐礼部,光禄寺,鸿胪寺官员,太子册立典礼的事。

  沈一贯言道:“洪武永乐之时,皇太子册立之仪到三殿之上受册宝,宣德嘉靖以后改为至文华殿受册宝。但种种典礼仍在三殿之中举行,眼下三殿皆被焚毁,你们一部二寺议得当补救?”

  礼部左右侍郎分别是冯琦,朱国祚,光禄寺卿书李植,鸿胪寺卿为张栋。

  四人对望一眼,左侍郎冯琦上前禀道:“回禀阁老,我们几位议了一阵,以为有二等,一是在皇极殿原址上重新搭建棚屋,以为替代。二是将册封典礼一并移至文华殿举行,一切典礼从简。”

  闻此林延潮,沈一贯二人都是沉吟不语。

  “依沈阁老之见呢?”

  这个问题实在有难度,从简有可能得罪皇太子,从繁又可能令天子不快。

  沈一贯言道:“依沈某一管之见一并移至文华殿可以节用,且古礼甚为繁杂,还是从简为佳。但搭建屋棚再行大典,也是完备之意,此亦可。不知次辅意下如何?”

  林延潮道:“沈阁老之言可谓万全之策,从简也是从权从宜,眼下距册立之期紧迫之至,再搭盖屋棚已来不及,且惊动宫里也是不妥,那么就一并移至文华殿举行吧。”

  众人闻此一并称是。

  光禄寺卿李植,当年因反对申时行而罢官十年,他与林延潮素来不和。眼下见他如此轻易的听从了沈一贯之见,满是不屑之意。

  看来林延潮这次辅当得也不过如此,果真有当年申时行那和事佬的风范。

  众人又议了数件事,将大典流程拟成奏本,再一并合奏。正当议得差不多时,中书官李俊带着大一票人急匆匆抵至。

  李俊一赶至内阁,即向林延潮,沈一贯施礼道:“两个老先生,皇上有旨意。”

  众人见李俊神色凝重皆然心道,这离册立大典没有几日了,难道天子又要搞什么幺蛾子了。

  中书官李俊双手捧旨,林延潮取来一看。

  林延潮见此沉默不语,递给沈一贯。

  沈一贯见此泛起怒色。

  但见李俊道:“两位老先生,太子册立之事,所需的钱粮尚未完备,恳请两个老先生立即改票,择日再举行册立大典。”

  听闻到此,但见在场官员们,内阁中书舍人,阁吏们无不色变。

  这明旨都已经颁布,什么事情都议论好了,天子在这个时候竟然要延期?

  林延潮身旁的王衡等阁吏已是急得面红耳赤,甚至已有官员因此差一些晕厥过去。

  从古至今,从没有一个太子册立的有如此艰难的。

  竟然有如此儿戏之事。

  但见李俊对林延潮道:“此事还请林老先生与沈老先生立即改票。”

  林延潮闻此皱眉,而一旁的沈一贯则道:“此事还需先行禀告首辅再行议定。”

  李俊道:“赵老先生已是病重,将一切阁务都交由两位阁老定夺。再说此事急如星火,一来一去已来不及了。”

  沈一贯闻此没有再说。

  李俊上前一步道:“阁印就在阁中,还请两位老先生立即改票,此乃圣意!”

  李俊身后十几位司礼监,文书房的太监都纷纷尖声言道:“还请两位老先生立即改票!”

  但见林延潮从沈一贯手里取过圣旨道:“此事不必禀过首辅了。”

  说完林延潮双手捧旨道:“请转告陛下,臣万死不敢奉诏!此旨封还陛下!”

  李俊闻此退后一步。

  满堂官员都说不出话。

  北宋时,外制官封还词头乃寻常事,到了明朝了内阁大学士也有封驳大权。

  对于天子圣旨认为有不妥当处,宰相可以拒绝执行!

  但见林延潮道:“圣上以俭德先天下教子孙,即钱粮未备,服御稍欠,不失为帝王盛德。但册立之期已近,各衙门无不筹备此事,京城内外百姓闻无不喜胜,一旦稍有变动,必令天下臣民陷入无端猜疑之中。”

  “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圣王一言传之万古,轻加拟改,必陷明主于有过之地,惟皇上俯赐谅察,仍依前定吉期,从俭从简,亦不为失,适足以光扬圣德也。”

  李俊不由自主地中从林延潮手中接过封还的圣旨。

  但见林延潮将方才草拟的奏本道:“臣等体察圣上之意,早已拟将典礼从简,以为节省钱粮,这是礼部,光禄寺,鸿胪寺草拟奏本,尚未具名,还请公公呈上先行御览。”

  百官闻此心底都是激动不已,他们不仅佩服林延潮大胆耿直,居然在此刻封还圣旨。

  而且他与沈一贯早就料到了天子会借口钱粮不足的事,让皇太子册封议改期,所以他们事先将一切典礼安排的从简从宜。

  李植也是一脸惊愕之余,看向林延潮的目光渐渐也有不同,特别是相较一旁的沈一贯而言。

  乾清宫中。

  郑贵妃在旁不断以巾帕拭泪,天子也是眉头紧皱,长吁短叹。

  田义,陈矩二人则跪在一旁。

  这时李俊返回了宫中。

  “回禀陛下,林老先生言万死不敢奉诏,诏书封还,这是奏本。”

  天子闻言接过奏本看过,但听郑贵妃哭声欲响。

  而一旁之人无不有暗喜之意。

  天子看完林延潮的奏本,又看了典礼草案,虽说一切从简,节俭用度,但其余无不完备。

  见此天子心底未尝不松了一口气,但在郑贵妃面前却是长叹道:“此乃众意,纵使朕乃九五之尊,也不可违背,贵妃你可看到了。”

  郑贵妃垂泪不语。

  天子走到郑贵妃身旁手抚其背道:“朕虽不能如孝宗皇帝那样只娶一人,但朕答允你此生只钟爱于皇贵妃你一人。”

  郑贵妃道:“后宫佳丽三千,臣妾得陛下一语如此,此生夫复何求。陛下心意臣妾已是明了,其余一切皆由陛下定夺好了。”

  天子点了点头对田义,陈矩道:“朕收回前旨,再下一道旨意至内阁,言朕意已决,皇太子册封仪如期举行。”

  “皇上圣明!”

  田义,陈矩等无不叩头言道。

  圣旨下达,百官无不长出了一口气,众人无不佩服林延潮在这时候的明断。

  皇长子的册立大典如期于十五日在文华殿举行。

  是日,皇长子朱常洛身着冕服入文华殿,于百官面前,向天子行大礼并受册受宝。

  授宝时本来当由首辅赵志皋转交给太子,但赵志皋因病在家,于是改由次辅林延潮授宝。

  谕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时,林延潮亲眼见到皇长子脸上涌过复杂的神色,此中心情实难以言明。

  册立大典后,孙承宗,李廷机连夜来至林延潮府上转告了皇太子的谢言,非次辅,孤此生无望为太子,此恩此德此生不忘。

  林延潮笑了笑让孙承宗转告太子一些恭贺的话,并告诉太子入主东宫不过走出了第一步这样的话,盼他慎行勤学将来成为一位贤明之君。

  至于林延潮办成了皇太子之事,赵志皋也是很守信用,上疏向天子要求致仕。

  连上三疏后,天子见赵志皋其意甚诚,以密揭询问林延潮的意思。

  林延潮却上密揭言不可。

  于是赵志皋的辞疏没有通过。

  但是赵志皋为了表明态度,也不给天子打招呼,直接搬出京师返回浙江老家。

  当时门生们问林延潮要不要索性准许赵志皋辞疏,如此自己能名正言顺地成为首辅了。

  林延潮却不肯,仍是保留着赵志皋的位子。

  众门生都是无比佩服,人家都是嫌官升得太慢,唯独林延潮则是害怕升得太快,在此唯有感叹一句,我的恩师实在太稳健了。

  五月时,已动身返乡的赵志皋进中极殿大学士,加官太子太师正一品。

  这是林延潮所提议,赵志皋在任上完成建储之事,并以此职‘致仕’,可谓荣归故里。

  赵志皋写信感谢林延潮,在自己回乡的时候,还给了他如此一个名位。

  如此赵志皋也算了却心愿。

  眼下虽说赵至皋仍居首辅之位,但他已是回乡,实际上林延潮以次辅执首辅之事。

  朝参日,四更天。

  宫门之前,灯火通明,照得犹如白昼。

  官员们大声谈论着。明军在朝鲜两败倭寇,倭人求和,岁贡百万白银。

  至于播州之杨应龙连连求和,皆为明廷严词拒绝。

  杨应龙绝望之下言‘如今朝廷不容我,只有舍命出綦江,拼着做’。于是杨应龙率众八万攻克血洗綦江,明军五千全军覆没,全城百姓被屠。

  这时朝廷用李化龙为湖广,四川,云南贵州总督,合数省之力围剿。明军调派朝鲜之战屡次奇功的刘綎,麻贵为将,从朝鲜行路数千里入播州平叛。

  此外朝廷不断拨粮拨银,还以各省一半矿税改作军饷,李化龙从容地从各省调集了二十余万大军进剿播州。

  杨应龙连战连败,明军以刘綎部最为骁勇,其鲁密铳已是大规模装备于驻朝明军,并在第二次平倭之战中大显身手,此番又用于杨应龙身上。

  于是有了刘挺率五千孤军于娄山关大破杨应龙数万人马之事。

  娄山关被刘挺攻破后,播州无险可守,杨应龙退守海龙囤,成为困兽。

  娄山关大胜,杨应龙授首,指日可待。

  闻此战大胜,朝中大臣无不扬眉吐气。天子龙颜大悦连连下旨嘉奖前线将士,亦赐林延潮步辇入宫。

  这几年朝鲜,播州大胜以及建储定心,又加之不少提倡事功的年轻官员被提拔,使得朝堂上下气象有所改变。

  年轻的官员们慷慨陈词谈着播州事,谈着建功立业,谈着变法中兴。

  不少老成持重的官员们闻言有些皱眉,国家积弊未除,两度出兵令国库空空如也,林延潮所言变法新政口号喊得很响亮,却丝毫未见端倪,张位,赵志皋辞相后,林延潮除了建储之事,对天子一直是言听计从,这样也敢谈中兴大业。

  但见御河边,年轻官员与一旁谈着道德文章,朝廷人事的官员显得格格不入。

  正在此时,有小吏骑马而至,大声呼道:“次辅官轿就要到了,诸位大人快快引避。”

  众官员闻此纷纷熄灭烛火,然后来至御桥边等侯。

  但见数十羽骑举着火把在前开路,其余随员仆役浩浩荡荡随轿行来。

  八人齐抬大轿内,林延潮正在秉烛批改公文。

  写了一半,林延潮搁笔从袖中取出一枚银币,这是学功书院铸的万历新币。

  1792年以后,一美元相当于二十四克白银。

  而明朝一两白银则为三十七克,一两银子相当于后来的一块五美元,也就是说七银三铜所制的万历银元等价为一块五美元,其中利差就是铸币税。

  而之前林延潮给张位的西班牙银币,被称为十字银币。

  银币上有十字盾徽,及狮子,城堡等图案,参考可见西班牙国徽中间。自隆庆开关后,这样的银币大量流入广东,福建。

  十字银币的做工还是很粗糙的。

  到了十七世纪改为机器冲压的银币,这才拉开了差距,这样的银币左右刻上海格立斯银柱,这也被刻在今日西班牙国徽的两侧,故被称为双柱钱。

  虽说现在西班牙人还未点出双柱钱的科技。但以十字银币而论,重二十七克,含银二十四克,含银量接近九成,比之万历银币成色胜过不少。

  如此万历新币放在国际贸易之中肯定吃亏,不过放在国内还行。

  老百姓拿万历银币缴税,官府可以不收火耗,但西班牙银币就不行了,哪怕你成色比我好。

  但这也有问题,地方官府收火耗为明里暗里的收入,若朝廷将铸币权收回,此举必遭地方官员阻扰。

  此中弊端可以参考历史上的火耗归公,不过林延潮不会立即着手此事。

  因为这些都是次要的,林延潮眼下最重要是将日本,朝鲜都纳入明朝的白银贸易体系之内。

  倭国的石见银山正值当打之年,年产白银百万两,仅一个石见银山即等于明日贸易总和。

  国家用丝绸瓷器茶叶兑换倭国的白银,来促进国内的通商惠工。等到贸易流通之时,七银三铜的弊病自然而然就会显露的清清楚楚,那时再革此陋习。

  这也是自己当初与郭正域所云,国家的事放在天下来办的思路。

  正当林延潮想着此事时,大轿已至宫门前。

  林延潮下轿时,但见百官齐是跪拜行礼,林延潮点点头。

  随即宫门开启,林延潮又换乘步辇直入宫中。

  早朝之后,林延潮方至阁内。

  这时候王衡向林延潮道:“阁老,邹山长来信。”

  林延潮点了点头,将政务先推至一边,从王衡手里接过邹元标的信看了一遍不由皱眉。

  信中说了什么?

  原来邹元标向自己举荐李三才入阁。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已办近十年。

  作为理学正宗的东林书院,这些年也培养了不少读书人。

  但东林三巨头邹元标,赵南星,顾宪成而言,未免空怀抱负,却不得不于林下教书。

  这日三巨头于桃花树下饮酒联诗。

  但见赵南星道:“张新建去位,赵兰溪归乡,眼下朝中阁臣独林侯官,沈四明二人,朝野有增补阁臣之议,听闻林侯官亦在这月内要举荐阁臣了。”

  邹元标道:“林侯官这一次倡议建储,可谓有大功于社稷百姓,眼下赵兰溪归乡,他肯提议增补阁臣,不大权独揽,实在是难能可贵。”

  赵南星笑道:“若他不提议增补阁臣,那么满朝清议怕也是要批他擅权。”

  众人都是笑了笑。

  赵南星道:“这一次林侯官入阁,山长为其中奔走出力甚多,眼下也是到了林侯官投桃报李的时候了。”

  邹元标道:“诶,我举林侯官入阁乃是出自公心,岂是出于权位之私相授受之意。”

  赵南星想了想道:“山长,内阁为政本之地,我们不争岂可拱手让人,如此又何谈正本清源?之前张新建招权示威,排挤清流大臣,此实为前车之鉴,眼下又听说沈四明欲汲引朱山阴入阁,若是我们不推举贤良,恐怕……”

  邹元标微微笑了笑道:“梦白言之有理,我也并非迂腐之人,你们二人心底可有什么人选?”

  赵南星道:“吾举沈归德。”

  邹元标道:“沈归德之清名天下皆知,我当向林侯官举荐之。”

  这时候一直不说话的顾宪成出声道:“兰溪、四明木偶也、山阴、新建婴儿而已,吾以为朝中唯足所虑者独侯官一人。”

  此话好大的口气,换了旁人肯定惊呆了。

  赵志皋,沈一贯,朱赓,张位等内阁宰相顾宪成眼中不过木偶婴儿,在顾宪成眼底唯独所虑唯有林延潮一人。

  而顾宪成的身份是什么?

  不过是一名教书先生而已。人说山中宰相,顾宪成竟是操控宰相人选,不是比宰相厉害十倍。

  “那叔时的意思?”

  “眼下之势,沈四明难遏林侯官,内阁不可令一人独大,必然举一人入阁来均衡,吾举淮督李修吾。”

  邹元标,赵南星都是看向顾宪成。

  赵南星道:“淮督这几年治河确实卓有政绩,而且又诱杀税使陈增,实是我辈中人,但他与林侯官素来不和,推举他入阁,怕林侯官不肯。”

  顾宪成正色道:“宰相之位岂可怀授受之私心,唯有凭公心为国举才,林侯官若不肯,即是有私。”

  赵南星有些犹豫,但见邹元标道:“叔时之言,吾虽不能完全认同,但也有道理在其中。”

  邹元标道:“眼下林侯官门生遍布朝堂,朝野间不知有多少读书人为他发声,长此以往怕是又要出一个张太岳。故而叔时所言举淮督入阁,我实认同。”

  “但林侯官肯定多半是不肯的。”

  邹元标笑了笑道:“未必,我先不提沈归德,而荐淮督李修吾入阁,我等看一看林侯官之雅量如何?”

  Ps:这两章查证吉利大学宋立杰所作论文《理身理国:沈一贯研究》较多。

  


  (https://www.bsl88.cc/xs/2970263/53963771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