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逃荒生存手册 > 第29章 分粮

第29章 分粮


一般来说,婚嫁时女家会让闺女带回一部分夫家的聘礼再额外送点嫁妆的,即使纳妾,为着闺女的面子,也会带回一小部分过去,只不过嫁妆很少。如果王宝顺两夫妇能够让红花带回去哪怕一对银耳环,情况都会比现在好得多。

        二伯娘还说:“那大房并几个儿女并非好相与的,红花怕得受欺负,可怜的娃啊。”

        她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她家和本县几个大户都有着或远或近的姻亲关系,所以对其中关节比较清楚。

        杨老爷大儿媳就是王宝兴女儿夫家的堂妹。

        按理说,王宝兴同杨家的姻亲关系不比同王宝顺家远,王宝兴在王氏宗族里头血缘关系最近的还是隔房的王宝山,和王宝顺就是同族同辈而已。

        绕是关系不近,但王宝兴依旧觉得同族有人送女儿给人做妾丢脸,今天连面都没露一下。

        “虽会受欺负,但好歹能吃饱喝足,杨家总不至于短她吃喝,你不知道……”

        王李氏把王宝顺夫妻如何对待女儿一事同二伯娘说了,又说木槿于心不忍送红花棉袄结果被那对黑心夫妇扒下来给儿子穿。

        二伯娘捂着胸口:“天可怜见的,都晓得老八两口子对闺女不好,却不知道竟这么折腾姑娘。”

        不管娘家还是夫家,二伯娘从生下来就没有短了吃喝,所以竟不成想红花被爹娘虐待冻的手脚皆是冻疮。

        ——

        月底时,王宝兴敲响宗祠里的铜锣,把大家叫过去说可以借粮一事。

        现在大多数人家的粮食几乎见底,即使再俭省都熬不过去,要放在往年的话,正月一过气温回升,有些野菜野草还能充饥,但今年仍旧冷的要命,他们压根没地找吃的。

        光王宝山家里,就有几户交好的人家前来借粮,他家尚且如此,那么更加富裕的王宝兴家来人一定更多。

        王宝山听王宝兴的话没有松口,只说等月底再给。

        但真到月底,王宝兴直接说准备借给他们粮食的时候,大伙却不敢相信了。

        “村长,你别是唬咱们吧?”

        王宝兴骂了一句,说:“谁拿这事开玩笑。”

        还有人问要不要收息的。

        有好多地主在收成不多时向下边没有饭吃的农民借粮,借的时候到手一百斤,还回去可能就要二百斤。这样的话年年在借,一年比一年穷,最后只能把家里头的地抵给地主老爷。他们怕王宝兴也有这般打算,反而迟迟不敢要粮食。

        “你们莫担心,我跟老四借给你们多少你们来年有了收成再还回来多少,大家乡里乡亲的,我们既然手里头有粮食,就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们饿死。”

        有王宝兴这句保证,大家伙才放下心来,纷纷感激不尽,止不住说起好话来。

        王宝兴家里藏粮多,肯定不能露富让旁人瞧去。

        他吩咐两个儿子架上牛车把粮食运过来,运了好几趟才完事。

        王宝山家里出的粮食比王宝兴少的多,崇文崇武运一趟就已经完事,问到要不要他们去帮忙时,王宝兴一律拒绝。

        即使亲侄子也不能进他家粮仓。

        当粮食都运到祠堂时,简直堆成一座小山,大伙眼睛都看直了,有人当场就忍不住咽唾沫。

        原因无他,他们太饿了。

        自从家里存粮见底,整个正月大伙都是饿过来的,现在见到这么多粮食怎能不眼馋。

        中间还有人问反正都要还,能不能多借给他们些。

        王宝兴呸一声:“光我家就拿出将近四千斤粮食,你当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那全是往年省下来的,再多给,俺们自家就得饿死。老四前几个还接济几个亲戚,他现在抠出这五百斤粮食已经是省吃俭用。我们两家哪家还有多余的粮食?”

        那个说话的人顿时闭上嘴。

        家里人口少的能借到二百来斤,有那等家里人口多的,便多借给他们一百斤,王宝兴和王宝山已经仁至义尽了,没有谁再能抱怨。

        不到一个月之前,王宝顺家的红花才嫁给杨老爷,就曾有王家村的人和来迎亲的人有一表十八里的亲戚关系,唠嗑时听他们说杨老爷身家比王宝兴和王宝山加起来还要多,可人家一毛不拔。

        要想要粮食活命也可以,借一百斤来年还二百斤,或者直接拿家里的田地来换。

        王宝兴和王宝山不要任何利息,在荒年还能借给他们活命的粮食已经十分厚道仁义了。

        这个人同乡亲们一说城郊杨树村村民的经历,大伙又一想自家,再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唯一不满的就是王宝顺一家子,因为大伙都借到粮食,就他们家没有。

        王宝顺挺直腰板问:“二哥,四哥,大家伙都是族人,你们都已经借粮给那些外姓人家,怎么没有咱自家兄弟的份呢?”

        王家村本来就是以王姓人家为主,剩下比如郑家比如刘家,因为人少,算得上是小门小户。

        此时宗族观念极强,王姓人家连走路都比那种小户人家腰杆子挺得直。

        这次连刘家郑家这种外姓人都借到了粮食,自家等啊等始终没有分到,王宝顺急得一口气差点没提上来。

        “你家不是刚从杨家得了五百斤粮食吗?”王宝兴问。

        他借粮食是为了救急,可不是让它放在粮仓里长霉的。

        王宝顺:“那……那不一样,反正不能就我们一家没有!”

        村里人刚得了王宝兴王宝山的恩惠,自然替他们说话,大伙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起来……

        “你卖闺女的粮食还没有捂热乎呢,干啥非要跟俺们抢粮,俺们可是要饿死了。”

        “对啊,你都得了卖闺女的粮了,五百斤呢。”

        ……

        他们原本就看不惯王宝顺夫妇那样对待红花,现在得了由头恨不能把王宝顺奚落死。

        你一言我一语唾沫星子都可以淹死王宝顺了,尽管王宝顺夫妇都是赖皮性子,可架不住这么多人一起,他们抱怨几句便只能乖乖闭嘴。

        粮食分完,大家着急把粮食搬到家里头去。

        即使王宝兴已经说了哪家给多少,把称出来多粮食放到他们身边,但是不搬回家,总觉得心里头不自在,仿佛粮食随时都会丢。

        王宝兴没让大家立刻离开,他得同大伙说一说今年万一还不下雨他们的去处问题。

        大家都是靠天吃饭的农人,早就察觉出今年天气的不寻常来,去年冬天就比往年冷许多,如果没有足够厚的棉衣被子,即使烧着火炕仍旧十分冷。

        现在正月都快过去了,可外头一点返春的迹象都没有,天气冷、不下雨,他们根本没办法继续种粮食。

        即使有了王宝兴和王宝山的接济,他们能多撑大半年,可是往后呢?

        那时候王家兄弟恐怕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往外借给他们了。

        每个人都惶恐不安,不知未来该何去何从。

        唯一能让他们感到有点安慰的便是村里的水井自入冬之后水位不曾下降过一事而已。

        如果说,过年前半年时间有难民陆陆续续经过王家村继续东行,使得王家村不得不时刻防范。那么自从过年之后一个月,他们几乎没有再见过难民经过,要放在去年,大伙肯定高兴的不得了,但是现在见不到难民反而让他们心中愈发惶恐。

        村里大多数人不管男女老少皆围在祠堂门外,木槿没有出去,但她同周边人一样,觉得将近一个月没有见到任何一个难民实在不同寻常,而且之前还有村民们的亲戚,知道他们王家村人有粮,不少人过来借粮食,但最近同样不曾见过他们的影子,

        木槿总觉得心里头七上八下的。

        早在半年前周边几个村落除了富户之外,大多数人已经吃不上饭,现在半年过去,村里人几乎很少进出,除了王崇远回家时曾带来县城里的消息之外,他们几乎不清楚外头的情形。

        说实话,这种与世隔绝的情况太过被动了。

        这两天木槿一直在想,要等开春仍旧没有降雨,那意味着之后半年甚至一年都没有粮食,水井里的水又在不断消耗,王家村这种情况就像困守孤岛,弹尽粮绝之后是不是也要和柳桥村一样落得个人吃人的下场?

        想到此处,木槿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如果是整个王家村的话,她手里的粮食只能够让他们都挺个把月,几乎无济于事。

        至于进山里面躲避,几乎不可能。

        山里面有不少肉食动物,她进去就是送人头,还不如呆在外面安全,这也是古代聚族而居的一大原因。

        今天得了粮食,村里人皆一扫过去的阴霾,脸上一副喜气洋洋的神色。

        唯一不觉得高兴的大概只有王宝兴和王宝山两家,看着自家粮库减少许多的粮食,他们背地里没少心疼。

        可心疼也得给,大家乡里乡亲的,总不能看着他们饿死。

        ——

        木槿去找王宝兴时,他似乎还没有从失去粮食的痛苦里走出来,整个人蔫蔫的。

        这时候已经是二月份。

        当时王崇远也在堂屋,就是他把木槿迎进来的。

        “二伯,我来找您就是因为咱们村好久没有人来过了,也不知道外头怎么个情形,您要不要让人出去打探打探?我瞧着现在都二月应当开春了,可天还是这样冷,我心里总觉得不对劲儿。”

        王崇远:“五妹,爹几天前就曾想过此事,你不必担心,你且好好回家看顾两个孩子要紧。”

        王宝兴打断王崇远,同木槿说:“我这几日也是这般想的,咱们不能把自己困在这里头,要是形势不对,应当赶紧想对策逃命才是。”

        然后告诉木槿,他准备这两日纠结几个壮丁出村看看情形,最好多几个人,这样的话路上也好互相照应。

        有了王宝兴给的准话,木槿才彻底放下心来。

        等木槿一出门,王崇远就抱怨说:“爹,你干啥同木槿一个妇道人家说那么多,要说也该同四叔说才是。”

        “你懂什么,木槿怎么说都嫁给秀才公,识的字说不准比你还多,你往后莫要小瞧她。”

        在这个时代,文盲率极高,就拿王家村来说,王宝兴读书有童生功名,不仅在王家村里面受人崇敬,哪怕到县城去人家都的话尊称他一句老爷。

        至于许天赐年纪轻轻考上秀才,更为了不得,他这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代积累下的底蕴。许天赐曾同原主说过,他家世代耕读传家,从太爷爷那一代便开始了,他爷爷同样考上过童生,年纪大了考不动了才回家教族学里的孩子读书,许父同样识文断字,但由于没有读书的天赋,最终凭借自己会读书认字的优点替大户人家盘账去了。大户人家给的银钱多,许父便带着妻子以及年幼的许天赐搬到此处定居来了。

        当初许天赐考中童生才十五六岁,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后来又考中秀才,县里许多大户人家争着抢着想要同他结亲,但许天赐是个性情中人,始终坚持要娶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原主,许老爹顶不住儿子的坚持,只好替他去王家求亲。

        原主嫁给许天赐之后,身份地位更是水涨船高,从周围人的态度上就能窥见古代识字率之低以及读书人地位之高。

        王崇远:“但木槿终究是个妇道人家,满打满算同秀才公过了一年日子,能给她教到什么?”,


  (https://www.bsl88.cc/xs/293060/626023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