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民国之文豪崛起大结局 > 275【会面】

275【会面】


  汤因比带着女秘书维罗妮卡来到天津,立即受到各国领事的热情接待,他还从领事口中了解到一些华北情况。

  紧接着,汤因比直奔《大公报》报馆,结果却被告知,周赫煊正在清华大学讲课。

  汤因比没有留在天津等待,而是直接坐火车去北平,因为那里本身就是他的目的地。他要实地参观故宫,查阅各种在英国接触不到的中国历史文献。

  这家伙真的很厉害,在东北的时候,他甚至得到一些张作霖时期的秘密文件副本。到了天津,又通过各国领事,翻阅了各国在北洋时期的外交函件。

  虽然都是已经过期的资料,但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年代,汤因比掌握的这些东西,足以让他成为非常高明的国际问题专家。

  到了清华大学,汤因比直接带着美女秘书去找校长罗家伦。

  罗家伦一听是汤因比到访,惊喜得亲自出去迎接,还让人赶快收拾清华园的房间,用以招待这位享誉世界的学者。

  “汤因比先生,您能来访问清华大学,本人感到万分荣幸!”罗家伦激动地和汤因比握手。

  “谢谢罗校长热情的接待,”汤因比笑道,“我还要恭喜贵校的考古大发现。”

  罗家伦惊讶地说:“这件事您都知道?”

  “是看报纸了解的,”汤因比跟罗家伦聊了几句,突然问,“周赫煊教授在学校?”

  罗家伦道:“您跟周先生认识吗?”

  汤因比说:“我很佩服他的学术观点,想跟他当面聊聊。”

  罗家伦笑道:“等周先生下课以后,我就安排你们见面。”

  “我想去听他上课,可以吗?”汤因比问。

  “当然可以,我这就带您去。”罗家伦立刻说道。

  汤因比一路参观着校园景色,东方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他特别喜欢,以至于他对清华这所大学第一印象非常好。

  来到教室外,众人并没有打搅里面上课,而是站在窗户外聆听。

  只见周赫煊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写下中华文明、犹太文明和印度文明三个短语,他说道:

  “可观的说,除了中华文明,还有两个伟大的、对世界文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独特文明,那就是印度文明和犹太文明。印度文明委世界贡献出印度教和世界性宗教——佛教,而犹太文明信仰的犹太教,则是西方宗教的前身,对基督教文明的影响非常深远。

  印度文明和犹太文明也具有超级历史延续性和持续性,其文明在同一个文化主体民族身上经历上千年而保存下来,书写了世界文明史的奇迹。但其中又有些区别……

  首先,印度文明诞生于外来入侵民族——雅利安人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中,从其本源来说,是外来民族征服了原住民——达罗毗荼人,然后在本地土著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婆罗门教文明。所以严格说来,印度文明是外生文明,而本土原住民实际构成了印度最低种姓人群的来源。而犹太人丧失国土两千余年,流落在世界各地,做为一个民族的犹太人虽代代繁衍,却是一个长时间没有国家载体的民族。

  因此,中华文明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种奇迹的诞生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根源:第一,历史上,华夏族人口的迅速扩张,对周边其他民族构成极大的张力,人口增长绝对是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华夏族的先民来自于河南陕西一带……”

  汤因比听不懂中文,只能由罗家伦给他翻译。听着听着,汤因比就把周赫煊引为知己,引为讲课的内容跟他的思想非常接近。

  废话,能不接近吗?那就是汤因比的原著。

  当然也有不同,汤因比分析中华文明时,观点比较狭隘,而且趋向于保守。他认为夏朝属于传说,商朝和周朝虽然有甲骨文为证明,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形成政治统一和政治实体的国家。所以汤因比得出结论,中国真正的国家历史起源于秦汉。

  做为中国人的周赫煊,自然不会认同这些观点,所以他抄书的时候做了许多修改。

  不过汤因比的观点非常有意思,他觉得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华文明思想最灿烂的年代。而秦汉的大统一,阻断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上升通道,同时又确保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他认为秦汉以后,“统一”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仿佛只有这样才安全,而分裂就恍如世界末日。思想僵化和政治统一的中国,虽然不断被分裂动乱所打断,但打断后仍旧会得到修复。“大统一”的修复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甚至在极为漫长混乱、以至传统上认为无法修复的中间期过去后,中国仍然会恢复统一。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必须加以补充。

  在周赫煊看来,中华文明的大统一思想,萌芽于先秦时代。殷商甲骨文的卜辞,就已经反映出一统天下的意思。孔子作《春秋》,也主张大统一,强调统一于周礼。《公羊春秋》更是进一步阐发孔子的大统一思想,最后被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继承,成为后世不可违逆的观点。

  汤因比认为孔子是保守主义者,没想过要统一中国,这个说法周赫煊并不认同。

  一堂课结束,周赫煊正准备走出教室,汤因比却已经提前进来了。

  “周先生你好,我是阿诺德·汤因比。”汤因比笑着自我介绍。

  周赫煊明显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汤因比先生。”

  汤因比说:“刚才听了周先生讲课,许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世界文明的?”

  周赫煊狂汗道:“撰写《枪炮、钢铁与细菌》时。”

  “那是你的最新著作吗?”汤因比惊讶道。

  周赫煊点头说:“去年开始撰写的,法国的一家出版社,已经在进行翻译了,可能近期就会在欧洲出版。”

  “那真是太好了,我一定会拜读。”汤因比道。

  罗家伦做为清华校长,没有放过这次好机会,他建议道:“两位都是世界闻名的大学者,不如就在这间教室里,进行一次历史学界的高端对话吧,让学生们有幸聆听大师的思想碰撞。”

  汤因比笑问:“可以吗?”

  “当然。”周赫煊说。

  教室里的学生顿时轰动起来,幸好民国时代没有手机,否则估计他们都在打电话呼朋引伴了。


  (https://www.bsl88.cc/xs/2667537/37462925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