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日月当空照中华小说阅读 > 第五零八章 太仓银储

第五零八章 太仓银储


  六月十五日,建极殿中的望日朝会结束之后,内阁首辅李国鐠带着阁臣徐光启以及户部尚书毕自严,来到了内阁向皇帝奏事的固定地点文华殿中,向崇祯皇帝详细禀报了夏税征收的进展,以及如今朝廷的财政情况。

  如今户部的收入,虽然大头依然要靠天下各省每年解送的夏秋两税,但是随着运河的疏通,以及其他地方钞关的撤销,户部七大钞关在运河上的收入正在逐月增加。

  同时,朝廷又有了新增的五个通商口岸的关税收入、沿边几处榷场的收入,以及京畿之地各种工厂矿场的税收,再加上户部三处铸币厂以崇祯银元回收兑换散碎银子获得的差额。这么算下来,北直隶因为减免丁税和改银为粮造成的税银流失,也就算不上什么问题了。

  再说了,如今经过了两年多的连续积累,户部太仓银库里的存银数量,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多年来未曾达到过的水平。

  天启七年底补发的九边饷银,是崇祯皇帝从搞掉了阉党之后抄没上来的银子中出的军饷。

  崇祯元年全年、崇祯二年上半年的九边军饷、募民屯垦等军事开支,也全都是从崇祯皇帝抄没阉党、整顿盐务、收拾两京勋贵的收获之中支付的。

  包括崇祯元年里给所有在职官员涨过的那一次俸禄,上涨的部分,也是由崇祯皇帝抄没到内承运库里的银子补贴的。

  所以,这两年来户部太仓进的多,出的少,太仓银库里面的存银量,自然是大为改观,再也不是空空如也、饿死老鼠的情况了。

  而且太仓银库里出来的银子,除了官员的俸禄之外,基本上也都是换成了粮食,贮藏在了通州的户部仓场之中。

  所以到了崇祯二年的六月征收夏税的时候,内阁和户部的大臣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锱铢必较、患得患失了。

  特别是北直隶,历年来上缴的税银也都没有多。

  北直隶这么大个地方,这么多的府县,过去每年执行一条鞭法上缴的夏秋两季税银,也不过是六七十万两而已,即便是加上辽事兴起之后加派的辽饷,每年解送户部太仓的税银,也从来没有超过一百万两。

  想想看,整个北直隶,包括顺天府、永平府、河间府、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八个府,下属一堆直隶州七八十个县,一年累计上缴的税银,还不到一百万两银子。

  就这点可怜的税银,甚至都比不上皇帝随随便便抄一次家收获的银子多呢。

  就是一年的税银全免了,对于如今的崇祯皇帝来说,要想找回来也很容易,不过是再去找出来一个通敌卖国的富商,抄了他的家产罢了。

  而类似这样的富商,在崇祯皇帝列出来的抄家名单上,可是还有着一大串儿呢。

  比如介休的范家,以及与介休范氏一起在张家口、独石口、杀胡口等沿边关口经营商贸起家的那些大商号,随便抄上一家,都抵得上北直隶全年的税收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还没有对这些叛国通虏的奸商们下手,不过是手中暂时还不是十分紧缺银子罢了。

  等到从南北两京勋贵之中抄没变现的银子支出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就是将他们抄家灭族一网打尽的时候。

  从李国鐠、毕自严的汇报之中得知,户部太仓银库之中的存银已经超过了一千二百万两,下步夏税全部解送到位之后,户部太仓存银有望突破一千五百万两,崇祯皇帝也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内阁首辅李国鐠、阁臣徐光启,以及前来禀报这个情况的户部尚书毕自严也都是神情喜悦,一脸轻松。

  朝廷的财政状况明显地有所好转,当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崇祯皇帝听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奏报,心中高兴,立刻毫不吝啬地表扬了毕自严以及内阁首辅李国鐠一番,对他们说道:“朕曾听人说,银子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银子却是万万不能的。此话虽然粗俗,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无法辩驳的。尤其是户部太仓银库,关乎朝廷生计,没有银子更是万万不能的。

  “如今朝廷开源节流之下,太仓银储日渐丰厚,此皆卿等功劳也,朕心甚慰!”

  内阁首辅李国鐠见皇帝高兴,自己的心里也是轻松许多,眼前这个皇帝虽然年轻,但是即位以来的种种手段,却让他这个宦海浮沉多年的重臣越来越看不透,越来越觉得深不可测了。

  自己的首辅位置看似稳固无比,但实际上完全就在眼前这个皇帝的一念之间。

  论资历,自己不如孙承宗,甚至不如眼前的这个徐光启。

  论经历,自己又不如曾是巡抚出身,如今又亲任督师,并且还在山西剿贼前线不断取得大捷的李邦华。

  包括如今的直隶总督南居益,其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这段时间以来也是扶摇直上,早晚也是入阁辅政的人选。

  那么说来说去,自己与这些人相比,优势究竟在哪里?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内阁首辅李国鐠都在考虑这个情况。

  想来想去他发现自己的优点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都比别人更加坚定地支持眼前这个年轻皇帝的决定。

  之前的抄没阉党,给九边派遣监军御史,整顿两京勋贵,以及后来京畿之地的卫所改制,再后来的开海通商、收拾东林,自己每一次都毫不例外地选择了支持皇帝。

  即使心中有意见,也从不轻易发表反对的意见。

  这或许就是自己能够始终稳坐内阁首辅之位的原因吧。

  如今的皇帝虽然年轻,但却极有主见,不想要一个太过于强势的首辅,所以自己这个始终惟皇帝马首是瞻的首辅,才是皇帝想要的。

  也因此,孙承宗才会不断地被派到京师之外,巡边也好,整顿防务也好,为的是既要借助他的威望和人脉,又不至于让他留在京师,留在皇帝的身边,给皇帝的各种决策提供谏言,影响决策的效率。

  包括李邦华也是如此,留在了皇帝的身边,皇帝做起决策来就多了一个需要说服的对象。

  倒不如把他给派到外面去,既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又不必留他们在身边,针对一些他们并不擅长的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国鐠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之后,对于自己的角色,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自己在皇帝的面前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而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弄清楚皇帝的心思,然后适时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

  此时听了皇帝褒奖内阁和户部的话以后,李国鐠当即说道:“陛下谬赞臣等了!国家太仓丰盈,皆陛下宵衣旰食、运筹帷幄之功,臣等万不敢当!”

  徐光启、毕自严也赶紧说道:“此皆陛下之功,臣等万不敢当!”

  听了这几人的谦虚,崇祯皇帝笑着说道:“朕何尝是那种贪功诿过之人啊!卿等过于小心谨慎了!”

  说完了这话,见几人又要客套,崇祯皇帝摆了摆手止住他们,说道:“如今太仓储银丰厚,而朕的内承运库中也还有银子,所以朕心中倒是有个想法。今日既然阁臣与户部都在,那就与几位卿家说来听听。

  “朕近日又召见了那个来自荷兰的传教士康迪纽斯,倒是从他那里听来了不少泰西诸国的新奇事物,在康迪纽斯的故乡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个新奇的事物,名为银行。

  “此银行不是我大明常见之当铺,更非街头巷尾之银铺,而是或官办或民营的一个存银储银之所,银行开具银票为凭证,收纳官府、商家或者寻常百姓之存银,按照存银时间之长短,按照存银数额之大小,计给利息。

  “如此一来,收存天下之银于银行,可解朝廷之银荒,而对于南北行商此地存,异地取,也可省下旅途携带运送之不便。

  “同时,对于普通百姓之家来说,银子存在家中又不能生息,存在银行反倒多了一个钱生钱的地方。

  “而银行亦可以贷款项于商家四民,同样按照贷款时间之长短、数额之大小计取利息。”

  “朕闻之以后,这两日深思熟虑,此银行之开设,不论士民工行,皆甚便利。不仅皆了官府之银荒,同时也开接了民间借贷即高利贷之祸害。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也。”


  (https://www.bsl88.cc/xs/2617396/385205405.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