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隆万盛世 > 第973章 1062大明炮船

第973章 1062大明炮船


第973章  1062大明炮船

        魏广德摇摇头,对李成梁淡淡笑道:“辽东女真人是否听命于他们的首领?”

        “呃应该是要听的吧。”

        李成梁皱眉答道。

        “那就拉拢部族首领,给他们想要的,一盘散沙而已,难道敢对抗大明?”

        魏广德道。

        “呃”

        李成梁听了魏广德的话一时无语。

        不过想想貌似也有道理,只要严格限制这些部族首领的势力范围,他们的实力能发展多大?

        不给他们吞并周边弱小部族的机会,他们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限制,向外扩张,必然会遭到周边小部族的敌视。

        这种情况下,朝廷只要秉持中立之心,公正处理部族之间的纷争,就可以有效打压那些心有不轨企图的部族首领,还能让那些中小部族首领归心。

        因为,他们的地位完全需要朝廷来维护,否则就会被身边的大势力吞并。

        当然,想是这么想,但实际操作上,其实也是有问题的。

        那如同辽东,以前或许也是这样的,朝廷能够公正处理女真部族之间的矛盾。

        但是,作为辽东的官员,和那些部族首领接触多了,难免就有了私交。

        真到有事的时候,能否放下私交秉公处置?

        说实话,其实很难。

        辽东事败,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人情关系,最终变成现在混乱的局势。

        “以后缅甸的总兵官,三年一换是常例,最长不会超过五年,不会再如其他总兵官那样,朝廷只要没有旨意就会一直担任职位。”

        魏广德又继续说道。

        李成梁对此倒没有多想,他生在辽东长在辽东,自然不想一辈子待在西南。

        落叶归根的心思,他也有。

        实际上,之前,他还真有些担心会长期被放在缅甸那边。

        相比辽东,缅甸那更是边陲之地。

        可以说,大明就没有任何一个官员会主动选择去西南的,去那里完全就如同是被流放般难受。

        魏广德这话,倒是给李成梁吃了颗定心丸,以后不会长久留在缅甸那鸟不拉屎的地方。

        “这个问题,因为你是武将,刀把子握在你的手上,所以我才和你说。

        文官,难免耳根子软,很多时候不能下定决心,这就需要伱们总兵做出判断。”

        看李成梁的表情,应该不坏,魏广德顺势又继续说道。

        “魏阁老,末将知道该怎么做了,只是.”

        李成梁毕竟是打老仗的将官,心中其实对于此战还有诸多顾虑。

        实际上,不是说人打胜仗多了就会娇惯,恰恰相反,真正打仗的人,仗越打其实反而越小心,因为死人见多了,心中多少有些惧怕,怕自己成为尸体中的一员。

        “有什么顾虑大可说来,在我面前不用吞吞吐吐的,你已经不是一镇总兵,而是都督府都督,该有决断。”

        魏广德开口说。

        “魏阁老,就锦衣卫移交的情报,近二十年来,东吁王朝就一直不断对外用兵,麾下大军身经百战”

        说到这里,李成梁脸上浮现出迟疑之色。

        “怎么,怕了?”

        魏广德乐呵呵问道。

        “魏阁老,李某这一辈子,还真不知道怕字怎么写,只是我得为我手下官军负责。”

        李成梁马上答道,脸上迟疑之色尽失,只留一脸坚毅。

        “李都督能如此想,是官军之福。”

        魏广德笑笑继续说道:“这也是我之前要你给西南四省卫所抽调人马,尽快训练的原因。

        听说你的几个儿子已经在军营,既然如此,为何不把他们派过去,让他们挑选军士,负责训练?”

        “朝廷能为此战准备多少军饷?”

        挑兵,练兵,李成梁自然是知道的,如此大战自然要做充分准备。

        不过,在此之前,李成梁最重要的还是要知道朝廷到底能掏出多少银子。

        打仗,其实就是打钱,给当兵的充足的军饷,他们就能嗷嗷的冲上去,消灭眼前的一切敌人。

        可恰恰这最简单的事儿,在大明朝却成为最难办到的事儿。

        手里没钱,打仗心里都没底。

        他敢带着家丁横扫辽东,就因为他给家丁开出不菲的军饷。

        当然,这些军饷,都是克扣辽东各卫所的银子,否则大家都吃不饱,大家都不能打。

        打败仗,他这个总兵官还能落个好。

        有时候,军队里的将官,倒未必是真有多贪,而是没办法做出的选择。

        “西南四省今年的钱粮全部留给你,过去的时候你再带过去十万两银子,都是工部新铸的银宝。

        此事我会亲自过问,这笔银子足够你拉出两三万精锐了。”

        留下西南的粮饷,主要是解决大军的军粮,而十万两银子,可以满足两三万大军两年的军饷开支。

        不要认为古代打仗需要的人越多越好,古籍中记载动不动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军,那其实多是虚数。

        一场大战,真正上阵杀敌的其实很少并不会很多,而决定战局的也不过区区数千人。

        这也是李成梁在辽东,三千家丁就可以几乎横扫的姿态,击败前来侵犯的蒙古和女真部族的原因。

        三千能征善战的将士,已经足够在战场上碾压一切敌人。

        为什么朱元璋做搞卫所制?

        明军全盛时期,一个齐装满员的卫所,五千多人,就已经能够灭一个小国,支撑一场中型战争。

        缅甸的东吁王朝,虽然号称可以调动十万,二十万大军,但其实大多还是放下锄头的农民,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也就是捧个人场。

        所以魏广德才认为,两三万训练有素的明军,其实已经足够彻底击垮东吁王朝。

        要知道,蒙古人战力强吧,特别是骑兵,可两三万蒙古人面对一万人的戚家军,依旧是不敌,只能狼狈而逃,被一路追杀。

        这次征伐王杲部,明军也是摧枯拉朽的姿态,轻易击败对手。

        戚继光虽然没有遭遇硬仗,但是从李成梁部下那里也得到了一些消息。

        <div  class="contentadv">        面对辽东精锐,女真部族那些兵马完全不堪一击。

        同样都是利用地形优势作战的土著,魏广德不认为缅甸军队的战力会比女真人高多少。

        无非就是打埋伏,偷袭一类的活动,后世称之为特种作战。

        但实际,这种战术对于真正的大战毫无用处,不过就是破坏一些所谓的关键节点,但是对战局影响也不要被过度吹嘘。

        嗯,也就是强弱悬殊的战争中,弱者可以通过此法获得一些战绩,而强者则可以更加轻松赢得战争的胜利。

        听到魏广德已经为他准备了充足的粮饷,李成梁心中倒是大定,不过还是问道:“李某在辽东有一支家丁队伍,不知能否随我出征?”

        “那些家丁不都是辽东军户吗?他们可是辽东在编军户。”

        魏广德闻言皱皱眉说道:“你可以抽调千人为你的亲卫,其他的不行。”

        李成梁被调入京城后,那些家丁队伍实际上已经散了,按照戚继光的命令,虽然没有直接回到原来的卫所,依旧单独成军,但已经分散成数支骑兵部队,交给几个游击将军带领。

        戚继光不会直接让这些人加入他的部队,因为戚家军对军士的选拔有自己的要求,即便他们训练有素。

        李成梁训练的兵马,更加注重个人武艺,而戚家军则是更讲究团队配合,是完全不同的作战方向。

        只是直接退回原卫所也有些可惜,毕竟相互直接的配合多少还是有的,又都是骑兵,所以建制保留,但军饷却比以前少了。

        可想而知,这样的家丁队伍,已经不再是李成梁时期那支敢横扫辽东的骑兵。

        剩下,就是一些琐碎事儿,魏广德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了。

        其实,这次过来,李成梁主要就是奔着钱粮来找魏广德,打仗没钱没粮可不行。

        至于练兵,就现在东吁王朝还在对老挝动手,短期内也不可能对大明采取行动。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也已经开始动作起来,就算战事临近,也至少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解决钱粮,剩下就是挑选将官和军士,这些李成梁也在行。

        离开内阁的时候,他已经在盘算什么时候南下西南巡阅了。

        此时大明京城,银宝已经面世,百姓在接触到银宝后,也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很快就接受下来。

        正如魏广德所说,朝廷铸造的银宝,成色完全按照旨意铸造,省去了商家牙咬和称重的麻烦。

        实际上,民间白银交易,特别是碎银,除了用牙咬和称重,有时候在成色的鉴定上分歧也是很大。

        现在流通的以前银宝和铜钱,倒是勉强能满足市面上对交易的需要。

        更何况,最早拿到银宝的,就是在京的官员和军户。

        按照魏广德的要求,第一批银宝和铜钱是作为俸禄和军饷,直接发给在京官员和三大营将士手中,在市面上流通自然没有丝毫阻碍。

        而大明的京官,从初闻时的惊骇,到见到实物后的满意,态度变化也是非常快。

        而在户部,已经开始把大批银宝拨付出去,新铸造的银币也正快速在京畿及周边扩散。

        朝廷有充足的白银,工部的铸造速度自然也很快,六部及宫里的银锭都纷纷转送宝源局重铸,太仆寺常盈库的白银也少量转运过去,只是这批白银铸币后并没有运回库房,而是交到锦衣卫,通过他们开始在市面上偷偷兑换黄金。

        如果通过官署兑换,多还要问个干什么用。

        在锦衣卫,那就是上封的命令,自然没有多问的道理,只管照着执行就是了。

        这点,倒是能够很好的隐藏内阁的意图。

        通过锦衣卫兑换,也能让宫里放心。

        只是这些兑换的黄金一时半会还不能运到宝源局铸造金币,因为此时那里铸造银宝都来不及。

        这些,自然不需要魏广德过多干预,实际上下面的官员从一开始略显手忙脚乱到现在,已经有了完整的流程,按部就班照做就好了。

        魏广德也就是时刻监督宝源局铸币的质量,此时,葛守礼即便病重,也时常派出御史,甚至亲自过去监督。

        浙江,临山卫码头上,此时一片喧嚣。

        码头上,停靠着南洋水师大大小小百余艘战船,水师官兵也在战船和码头间奔走,正在不断向船上运输物资。

        显然,水师即将出巡,而将士们正在做着出海的准备。

        水寨大门前,指挥佥事邓子龙带着一群水师将官等候在这里。

        不多时,远处官道尽头出现百余匹战马,快速向这边过来。

        “提督大人到了,大家准备迎接。”

        邓子龙回头对手下将官吩咐道。

        身后将领纷纷点头称是,态度和动作都变得恭敬起来。

        邓子龙在江西是指挥陆战,接触水师时间并不长,不过倒是勤奋好学,俞大猷干脆就把他丢在水寨里锻炼。

        他本身因为战功和江西人的缘故,调入南洋水师时就已经是指挥佥事,官职品级倒也合适。

        很快,俞大猷带人到了水寨门前。

        “末将参见提督大人。”

        一群将官在邓子龙的带领下拜见俞大猷,让他们起来后,俞大猷就问起此次出海准备工作是否已经做好。

        “禀提督大人,水师已经完成出海准备,只有少量补给没有完成,最多不耽搁半个时辰。”

        邓子龙答道。

        “不错了,昨日才下令,今天就已经准备妥当。”

        俞大猷点点头,看了眼码头上忙碌的水师官军,“你说鸟船已经改造好,可以试炮了?”

        俞大猷还是更关心此事,魏广德比较迷信西式战船,但是要让大明工匠快速掌握其造法,并不容易,即便派人偷师,可毕竟也需要时间。

        不过,既然魏广德要的是水师战船的侧舷炮击,俞大猷也不会坐等时间凭白流失,所以也下令让水师官军和匠人各自想办法解决此事。

        于是,有见过西式武装商船的匠人提议,直接用水师中的鸟船进行改造。

        鸟船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加之航行速度快,故称鸟船,通常为三桅帆船。

        鸟船是从开浪船发展而来的,船头尖细、船身较低矮,一开始体型较小,不过为了出远海需要,南洋水师订了一批二十多米长的鸟船,设有桨橹,有风时靠帆,无风时摇桨。

        但说机动性,鸟船不如从壕镜学来的蜈蚣船,那东西机动性更好,因为两侧皆是船桨,在无风时也可保持很快的速度。

        但蜈蚣船作为近战武器还行,却无法布置大量火器,因为空间有限,大量水手存在,挤占了不多的空间。

        而适中的鸟船则被选中,做为炮船改造。


  (https://www.bsl88.cc/xs/2027634/11438484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