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隆万盛世 > 第987章 1078海上拦停

第987章 1078海上拦停


第987章  1078海上拦停

        登莱水师的人陆陆续上岸,徐乔安只安排了少量的人留守船上,其他人都被安置在军营中。

        这样的情况,在杭州就已经有过一次。

        只不过休整的时间只有一天,而这次在北港,休息的时间也不会很多。

        “徐大人,这是提督大人之前安排的。”

        说话间,北港守备将一份俞大猷签署的手令交到徐乔安手中,嘴里还说道:“提督大人希望登莱水师习惯南海水师的作息,一般水师出海训练,抵达港口只会休息一日,然后就会离开,前往下一个港口。

        按照提督大人的意思,要徐大人熟悉东番岛上主要港口,所以明日上午就要为贵方提供补给,下午出海前往魍港。”

        北港守备陪笑道。

        虽然互不统属,可对方正职毕竟是参将,卫指挥衔,比他这个千户可高上许多,所以丝毫不敢怠慢。

        “魍港,是在什么方向?”

        徐乔安印象中,好像在哪里听到过这个名字,但是他还真没印象,不知道这个魍港在哪里。

        “大人,北港南面三百多里外就是魍港,到时候末将会派人为大人引航过去。”

        北港守备急忙说道。

        “这个魍港也是在东番岛上?我记得哪里看到过这个地名。”

        徐乔安皱眉问道。

        “魍港确实在东番岛上,大人如果听说过,应该是看到以前剿倭战报里有提及。

        以前我明军从未踏足东番岛,所以倭寇多在澎湖和东番岛建立巢穴,以前战报中有所提及。

        实际上魍港也是我南海水师剿倭时收复的一个海盗巢穴,只是港口条件不错,又有倭寇之前建造的基础,所以提督大人在那里也建立的水寨,供水师休息”

        接着,北港守备就把他知道的魍港现在的情况都给徐乔安说了一下,让他心里有个底。

        而大明水师各部在东南的一举一动,南海水师提督府衙门也是每隔三日就会用六百里加急往京城兵部汇报。

        是的,别看南海水师和登莱水师似乎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但是每当他们停泊军港,消息就会通过驿站传递会提督府衙门。

        现在的东南海域,已经是按照战事状态在运转,提督府有专门的签书收发各地传来的消息,一些消息要急发潮州,交给俞大猷文书,而其他的则是急递兵部。

        东南沿海和东番岛、澎湖等地皆报未发现林凤海盗集团踪迹,以及之后俞大猷判断林凤集团可能留在吕宋岛或者去了南海岛礁的消息,也通过提督府发到了京城。

        甚至,邓子龙帅队前往吕宋,陈璘率队前往石塘巡逻的消息,也一并带回。

        魏广德在内阁值房看到兵部送来的简报,也很快了解到东南的局势。

        对于其他内阁阁臣来说,看到这样的消息,或许是会长长舒一口气,可是魏广德却本能的感觉一紧,因为算算时间,预估明军兵发吕宋的时间,或许会有所提前。

        其实,让南海水师南下吕宋本没什么大事儿,可是现在大明朝廷并未就魏广德的建议得出什么实质性的决定。

        是的,虽然魏广德全力支持,在六部也得到了兵部和工部的支持。

        说起来了,兵部在其中话语权还不轻,可魏广德还是知道,支持的只是谭纶,兵部议事时,侍郎和下面的郎中等其他主要官员都不支持大明派水师去吕宋,更别说还要在那里抢地盘的行动。

        在大明的官员心目中,吕宋那就是个地贫民寡的穷地方,有什么好征服的。

        这种破地方,送给大明都不应该接手,实在是还要费劲巴拉安排人过去开发,付出和收获相比有些得不偿失。

        至于派水师去吕宋剿灭林凤海盗集团,大家倒是不反对。

        可这对魏广德的计划有什么意义?

        他们认为可以派兵去剿倭,而魏广德根本目的是要在吕宋划下一块地盘。

        根本就是两码事儿。

        剿灭林凤海盗集团后,水师全部返航,这在魏广德眼里才是真正的劳民伤财。

        内阁已经为吕宋岛一事召集过一次内阁和六部尚书,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会议,但是因为张居正的犹豫,所以当时选择支持魏广德意见的只有兵部和工部,其他人都有的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剩下的也都持保留意见。

        对于持反对意见最激烈的,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

        当时葛守礼身体明显已经不好,在会议上不断咳嗽,可是在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态度却是初期的强硬。

        好吧,一边咳嗽一边反对,让魏广德当时紧张的就怕人直接死在内阁里。

        没有取得张居正的支持,这样的奏疏就算送进宫里,魏广德猜测也是无用。

        因为这样的奏疏,大概率是会发回内阁再议,支持的人实在太少了。

        虽然宫里未必是看支持和反对的官员人多人少判断是否通过,也会考虑到官员的地位,特别是首辅和次辅的态度,但是首辅不支持,只是次辅支持,自然也会犹豫。

        而犹豫的结果,最好的就是发回再议,最不好的结果则是驳回。

        也是因为已经熟悉宫里批红奏疏的规律,所以这次会议到最后,魏广德主动放弃递奏疏的事儿,而是让大家再想想,稍后再商议此事,以此留下个缓冲。

        看着兵部通报,魏广德心里清楚,一旦水师明确林凤还在吕宋岛,大概率就会上奏请求出兵围剿。

        而那个时候,若是还不能得到绝大部分高官的支持,围剿林凤后派兵留驻吕宋,此事怕就彻底黄了。

        至于说可不可以拖延时间,几乎没可能。

        现在东南海域,能叫得上名号的海盗,也就是林凤集团了。

        魏广德沉思良久,还是觉得只能想办法说服张居正,只有取得他的支持,自己才有可能达成目标。

        至于原因,不仅是得到张居正支持的话,部议中选择支持的官员人数会增多,那些依附张居正的官员都会表态支持,还有就是首辅和次辅立场一致,比较容易得到宫里的认可。

        在魏广德思索该如何说服张居正的时候,远离大明的一支船队,也正乘风破浪想着东南方向驶去。

        “邓将军,左前面有两条商船,是福船。”

        船队前面一条大福船船楼上,挂在高处的瞭望手忽然低头向下面喊道。

        “福船?速度如何,我们能拦下他们吗?”

        船楼上,刚才还无所事事的众人听到附近有船只的消息,都马上站到船楼边缘,向着左前方眺望过去。

        不过,入眼的只有茫茫的大海,其他什么也看不到。

        邓子龙站在人群中间,双手举着千里镜向远处大海上来回扫视,但是也没有看到船只的踪迹。

        “船向右边移动一点,应该可以拦住他们。”

        <div  class="contentadv">        瞭望手在高处观察了一阵双方的前进方向和船速,这才向邓子龙汇报道。

        “大人,可能是从月港出发,下南洋的商船。”

        身后一个将官开口说道。

        邓子龙点点头,从商船的航向看,应该是从月港出发的船只。

        “还是要拦下他们,了解吕宋岛的情况。”

        因为匆忙,这次出来并没有在月港收集吕宋最新的消息。

        现在发现有大明海商,邓子龙自然想要和他们联系,了解他们知道的情况。

        随着命令的传达,大明战船航行方向向右偏移了一点,虽然两只船队接触的时间会延后,但也更有把握拦下他们。

        “朝廷开放月港,不是说有夷人驾船来交易,怎么他们还要往马尼拉跑?不都说吕宋没什么特产,他们主动到人家的地盘上,能有什么好处?”

        邓子龙不解的开口说道。

        他毕竟入水师时间不长,这段时间一直恶补水师航线和指挥方面的知识,对于海商的关注度不高,此时才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将军有所不知,虽然夷人船只可以到达月港进行贸易,可是能买到的都是港口商人囤积的货物。

        说不好听的,好东西一般都不会留在那里,都是被海商装船直接送到海外去了。

        这些好东西,只要运到海外,都可以卖出好价钱,可比在大明的价格高出许多。

        而且,带最好的物资出海,不仅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可以挑选对方的货物。

        我大明商人有底气挑选他们的东西,他们可没有这个底气。

        至于吕宋岛,那里确实没什么值得商人们出手的东西,可那毕竟是以前。

        以前吕宋岛除了土特产,啥都没有,至于那里出产的木料,运回来成本也太贵,所以并没有商人往那里跑。

        可是现在不同了,夷人在马尼拉建立了贸易场,可以在那里进行交易。

        商人们看重的不是吕宋的物产,而是夷人带来的东西,听说那里有许多从东边一个大陆出产的,包括他们和我们交易的银币,就是东边那个大陆矿场挖出来的。

        很多东西,听说稀奇古怪的很有意思。”

        身后将官小声把他在月港听来的消息告诉了邓子龙,让邓子龙知道了大明商人跑吕宋去的目的。

        “对了,我还听说他们吕宋那边有种作物,是长在地底下的,产量很大,就是从东边大陆出产的东西。

        传说这东西很神奇,不仅可以在田间地头种植,还可以在山头种植,抗旱耐寒,叶茎可以煮来吃,挖出来的果实也很饱腹,据说味道不错。

        那些商人谁没有几亩田地,都想弄回种子来自己栽种,毕竟咱这里没有,应该可以卖出好价钱。

        可惜听说夷人禁止把这东西卖给大明,每次他们从马尼拉返航,夷人都会对货物进行检查。”

        那将官又把自己听说的趣事当做趣闻告诉邓子龙,在他看来,不过就是一种植物而已,有多大的事儿,还要保密,严格封锁出口的。

        以大明的出产,谁会这种东西感兴趣,不过就是图个新鲜而已。

        “作物?抗旱耐寒?”

        若是陈璘或者俞大猷听到这样的消息,或许不过是一笑而过,只会在心里嘲笑夷人敝帚自珍。

        不过在京城呆过的邓子龙不同,他知道魏广德这个次辅,手里还管着一个衙门,那就是劝农司,好像就是在天下寻找抗旱耐寒的作物。

        御米,他在京城的时候也吃过,味道虽一般,但他知道这东西是舶来品,以前是当花卉养在皇宫里的。

        不过现在劝农司已经把这种作物在大明各省试种,福建这边也有一些,都是种在山上。

        因为福建这里山地太多,确实田地,所以粮食还是很紧张的。

        现在听说夷人有这种作物,还禁止大明获得,邓子龙心里就有了变化。

        显然,夷人居心不良,对大明是有企图的。

        “听着,这个事儿你记下,如果可以,我们要带回这种植物种子。”

        邓子龙下令道。

        “将军,你也想尝尝鲜?我听说那东西烤来吃又甜又香,虽然没吃过,但听他们说起就流口水,呵呵”

        那将官也是凑趣道。

        “嗯,想尝尝味道。”

        邓子龙没把真是目的说出来,只是随口敷衍道。

        其实,到过马尼拉的大明商人都知道这东西,也都吃过,都觉得味道不错。

        可惜,他们也曾想把这种植物带回大明种植而又不能。

        因为西班牙人不愿意在东亚地区扩散产自美洲的作物。

        而且,红薯这样普通的食物,在马尼拉卖给来交易的大明商人,价格还不低。

        卖的,当然是做熟后的红薯,他们禁止将生红薯和红薯茎叶卖给商人带走,因为这些东西悉心栽培下是有可能成活的,到时候红薯就不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儿了。

        至于商人们,他们想的自然不是红薯对于大明,或者说千千万万汉人的意义,只是因为新奇,觉得种出来应该可以赚钱。

        还是那话,物以稀为贵。

        魏广德这会儿只心心念念着为大明‘开疆拓土’,反倒是把铸造“康乾盛世”的最大功臣——红薯给忘记了。

        几个时辰后,邓子龙率领的船队终于是赶在商船前面拦下了他们。

        毫无疑问,他们船队的规模让对方紧张的要命,以为是碰到海盗了,在船只靠近的时候,对方甲板上已经站了不少人,手里都拿着家伙事儿,其中不乏明廷严禁私人拥有的火器。

        是的,虽然这种小规模海战,特别是近战,弓弩效果更好。

        可是弓弦一类材料,却不便保存,所以海上交战更多的还是选择火器。

        当一左一右两条炮船打开炮窗,露出里面炮管的时候,对方一些抵抗的心思都化作乌有。


  (https://www.bsl88.cc/xs/2027634/11435668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l8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l88.cc